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几年,"怀旧"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赵薇导演的《致青春》、刘杰导演的《青春派》、王小帅导演的《我11》等以"青春怀旧"为主题的一批电影大受欢迎,成为当下怀旧情结的主要精神体现,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强劲的青春怀旧思潮。本文以探讨青春怀旧电影在我国发展到当今地步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为切入点,通过剖析怀旧情结在电影中的基本表现模式,由此对商业环境下电影中怀旧情结的错位价值以及怀旧电影的负面效应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指出当下该类型电影中怀旧情结的弊端和对怀旧主体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城市老年人怀旧心理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方便取样方法抽取唐山市210名老年人为被试,以怀旧感量表、南安普顿怀旧量表以及总体幸福感量表为测量工具,对城市老年人怀旧心理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城市老年人怀旧心理与主观幸福感在工作状况、有无配偶和身体健康程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差异;(3)老年人怀旧心理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相关显著。因此,应该引导老年人正确地选择怀旧内容并进行适度的积极怀旧,保持和谐健康的心态。  相似文献   

3.
托尔金试图用怀旧的方式,引领现代人回望过去的美好,从而解决现代世界的问题。他的怀旧情结源起于在英国乡村度过的美好童年,源起于母亲引导他领略的神话与语言之美,更因母亲的早逝、战争的残酷这些人生重大变故给他带来的心灵创伤而越发强烈,最终形成了他笔下的中土怀旧世界。  相似文献   

4.
李点 《江汉学术》2023,(4):113-122
阿来的诗歌和小说创造了一个几乎完全以过去的时代为背景的虚构世界,充满了宏伟和壮丽、浪漫和悲歌。这是一部受驱于怀旧抒情的史学史,强调历史的空间性而不是直线性,从而有助于定位和建构一个象征性的藏族民族主体。怀旧抒情是对失落的倒转、对缺失的补偿,同时也意味着对历史的拷问,对社会现实的探寻。这种反思精神和批评姿态正是阿来作品的意义所在。因为怀旧抒情的共情效能,阿来得以确立相对于激进历史进步主义和现代性话语的少数民族文学叙述立场,这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1948年至今宫崎骏创立的吉卜力工作室拥有了任何其他日本电影公司都难以望其项背的票房号召力,宫崎动画更成为一个知名的电影品牌。而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功与他鲜明的主题性和执着的怀旧情结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包含着积极向上、坚韧勇敢、牺牲奉献精神的主题性作品是他本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自然关怀决定的,而执着的怀旧则是宫崎骏风格的突出体现。  相似文献   

6.
人们应当调整怀旧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发展眼光看待改革、支持改革,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7.
小说《城南旧事》被改编成电影,可谓是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较为成功的一例。影片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通过情节、人物形象以及声音等方面阐释离别之情、怀旧之感。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在《瑞普·凡·温克尔》小说中,通过对瑞普及其妻——克尔太太这两个象征性人物的戏剧式描写,实际上向人们展示了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社会状况,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怀旧的文学倾向以及保守的思想态度。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后期词审美意象的变化,是南渡后宋词风格激变的真实回应。词作的重心亦从个人的闲情闺怨转向更为凝重的生活现实,伤逝怀旧之作,凄婉生动,情绪的表达趋于孤寂悲凉。对李清照词意象变化的整体把握,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宋词的意蕴。  相似文献   

10.
自我连续性是自我在时间纵向上的整合,为个体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不同时间自我的有意义连接的感觉。在自我连续性的形成过程中,死亡焦虑是启动和激发自我连续性的动机,自传体记忆和怀旧是形成自我连续性的重要心理机制,结构性和功能性保持策略则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维持了自我连续性的发展与稳固。未来研究应更多地探究自我连续性形成的过程,开发其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我国弱势群体的心理弱势主要表现在不平衡心理、相对剥夺感、不安全感、不满情绪和社会仇恨心理。失业下岗职工群体有强烈的“相对剥夺感”,有明显的怀旧心理,有一定程度的焦虑心理;城市农民工有求富所导致的急躁心理、相对劣势地位的自卑心理、因被剥夺而产生的报复心理以及社会关系网中自我封闭心理和不能融入城市主流文化的被边缘感。  相似文献   

12.
乡村产品的价值最主要的是来自于土地,而非来自于旅游者,最大的成本来自于时间,而非来自于人工与财力投入,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概念,乡村很适合于高速发展中人的怀旧。变化的乡村性改变了水平的邻里关系,意在继续深入思考强化乡村性建设的价值,应从植物驯化角度思考乡村性问题,应认识到乡村性是一个矢量,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要注意培养热爱土地的业者。  相似文献   

13.
妥乐古村寨"人树相依"、"人树合一"的独特景观,形成了以"树文化"为载体的银杏古树文化、历史迁徙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文化和农耕文化等多种文化的汇粹。标识着妥乐村民千百年来的记忆、眷恋和归属感,是妥乐村民的怀旧和寻根文化的再现。  相似文献   

14.
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就是经典。20世纪40年代到文革期间的红色经典并非稳固的文学经典。红色经典虽然依然被记录在权威文学史著作之中,但整体上看,对其文学性的评价逐渐降低;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红色经典相当陌生,少数读者以怀旧心理接受红色经典。红色经典改编与红色题材创作,是商业化、传奇化和红色化的混合,体现了各种文化、文学力量的相互妥协和融合。  相似文献   

15.
从民俗学视角入手,解析奥运会开幕式上民俗文化及其内涵,特别是经过对近几届奥运会开幕式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三个特点:一是奥运会文化的怀旧与复古;二是奥运会主办国将本民族民俗文化移植到奥运开幕式上;三是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来表现传统文化。采取古为今用、现代与传统结合和突出本土化是当代奥运会开幕式最主要的文化表现。  相似文献   

16.
汤洁 《职大学报》2007,(1):59-61
王安忆的《长恨歌》,铁凝的《永远有多远》、池莉的《生活秀》在城市的怀旧书写中不约而同地试图以一个生活在该城市传统空间中的平凡女性来隐喻这座城市的文化性格和精神,追忆逐渐消失的城市记忆。分别建构了上海——弄堂女性、北京——胡同女性、武汉——老街女性三个各具文化内涵的城市/平民女性同构书写的叙述模式。本文拟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尝试分析这种同构书写的模式和形成的动因及其所隐含的文化焦虑。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武术发展的困境与文化认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以中国武术的发展为研究对象,以文化认同为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在首先论述了文化认同作为一种粘合着中国武术生存纽带的力量后,继续分析了导致当下武术发展危机困境的内因与外因。研究认为:随着社会的变迁,原有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的变迁对中国武术旧有的功能和价值的遮蔽是导致其认同困境的重要内因之一;西方现代体育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冲击以及中国武术对西方体育的"追赶"与"效法"则是导致其发展焦虑的重要外因。最后指出:在体育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倡导文化间的对话,进行文化上的输出,而不应过度地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充满怀旧的情结。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长恨歌》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忆的<长恨歌>文学性有余而思想性不足,其作品的灵魂至少有三大遗憾:对人生的不完美的过分描摹陷入了残缺主义;时过去生活的无限缅怀造成一种宿命的怀旧情结;对小市民生活的积极肯定又因为价值的缺席而堕为一种活命哲学.作品给人的不是生命的美丽而是忧伤,不是行动的力量而是原地踏步踏的忍耐,不是死去的壮烈而是活着的悲哀.这篇小说真正令人悲哀之处正在于:它写出了许许多多中国人的活着的悲哀,但又没有引领读者思考这悲哀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李慧 《阅读》2007,(6):6-7
欢腾的六月,欢乐的海洋。亲爱的同学们,带着六一节日的喜悦和幸福,一起来读一读美国著名女作家简·韦伯斯特的"最佳作品"《长腿叔叔》吧。简·韦伯斯特出生于1897年,她的母亲是美国著名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侄女,父亲是一位出版商,家庭中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她具有很高的文学天赋,大学毕业后成为自由撰稿人和小说家。《长腿叔叔》这部洋溢着温馨、怀旧、惊喜、明朗和热情的爱与奇迹的童话,以书信体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在孤儿院中长大,对新生活充满热爱,对幸福生活充满向往的孤女的故事。它用纯真而诚挚的情感提醒生活在幸福和爱中的人们,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体验珍惜的快乐,感受爱的温情。  相似文献   

20.
在乡村数字化背景下,乡村短视频已成为推动乡村地理空间价值提升的重要力量。基于乡愁的地方情感视角,以从4个乡村短视频博主的抖音账号提取的178个短视频为例,运用网络资料分析方法探讨乡村短视频中乡愁景观化生产表征及机理。研究发现,乡村短视频以视觉符号的生产体系在虚拟网络中进行乡愁景观化再造,通过以“家”为核心区域的田园叙事、围绕美食制作的日常生活展演及以怀旧情结为审美的场景构建,在乡村空间、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三个层面呈现乡愁景观化生产表征,实现了乡愁在虚拟网络中的景观建构与流动。进一步基于“逻辑起点-外在结构-内在动因”的分析思路,抽象出乡村短视频中乡愁景观化生产机理,即身体叙事下乡愁的审美化呈现、观众生产性视觉消费与乡愁情感同构以及乡愁的商业融合与资本化。乡村短视频中乡愁景观化生产超越了在地性和乡村地理边界,并使个体乡愁情感上升到集体乡愁情感,乡愁也在网络的共通意义空间中发生了价值再生产。随着媒介技术下沉,对当前中国乡村问题的审视需关注乡愁地方情感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认识乡愁在城乡融合过程中的新时代意蕴,从中寻找乡村空间活力的新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