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称呼语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角色”定位,是开展交际活动的依据。在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下,以往以“姓名 职务全称”的经典模式的称呼语发生了变化,一种新的称谓方式———缩略称呼语悄然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多元文化对语言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受到社会关系、社会地位、个人感情或语境场景的影响,称呼语有时会出现语用变异。汉英称呼语中均存在着这种现象,但二者之间不一样。这给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带来一些障碍而出现语用失误,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文章分析了汉英称呼语的语用变异及学习者在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问题,并探讨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称呼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在交易框架下也不例外。网络交易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普遍,而其称呼语的选择又与传统交易不同。网络交易称呼语带有明确的交际目的并体现一定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的人物人际关系复杂,称呼语就承载着许多含意。有些称呼语是人物有意或者是无意违反了称呼语一般的规律,从而流露出其特殊意图或者情感倾向。通过考察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闵德福的译本对一些含有特殊意图的称呼语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探索称呼语翻译遵循的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5.
英汉两种语言在委婉语的使用范围上存在着共性:1.当两种语言涉及到性、性器官及与排便有关的词语时,都使用委婉词语;2.对职业、个人隐私、政治等敏感话题,因不便说明或不想说而采用委婉词语。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文化环境的不同,英汉委婉语的使用又有差异:英语中有对鬼神的委婉称呼;汉语中有对特权及祖先的禁忌;英语中独有对“老”的委婉称呼。  相似文献   

6.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说话人传达给听话人的第一信息。在日常生活中,说话人必然经常提及或招呼到桌人,这时就要用到称呼语。虽然称呼语的使用受到社会规约的限制,但并非固定不变的,它具有高度的动态性,人们会根据实际的语言环境做出灵活的变换来顺应当时的语境。在双方身份、角色不变的条件下,说话人对同一对象采用了不同的称呼,即所谓称呼语的转换。本文以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为例,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了言语交际过程中称呼语的转换模式及其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7.
一、“我不是老师!”笔者在国外接受短期培训时,曾碰上这么一件事:某日笔者前往图书馆查寻资料时,和指导教师不期而遇.笔者上前打招呼:“您好,老师.”指导教师客气而又认真地回答:“你好,但我不是老师,我只是一名推动人.”类似的情况,早先也曾听来华工作的多位外国专家谈起过,国外现在对教师,特别是对职业技术教师称谓已经发生变化.习惯的称呼teacher(教师)、leeturer(讲师)等,已被新的称呼:facilitater(推动人、促进人)或ani-mater(鼓动人、赋以生气的人所代替).这反映出在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中,教师的传统职能、位置正发生根本性转变,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中教师这一概念的内涵正在逐步失去其传统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统意义上的隐喻,也称作暗喻,通常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指在某类事物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另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而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是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本文通过人体词对抽象域(称呼域)的映射,阐释了人体词"head"、"heart"、"hand"的英汉称呼语的隐喻化方式特征。  相似文献   

9.
称呼语作为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往往是人们在交际中传达给对方的第一信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的称呼语也存在着差异.文中从汉语称呼多样性,英语称呼的简洁性两者相比较,从三方面来分析,以使读者从中西文化差异角度正确理解英汉称呼语,正确使用称呼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言语行为,请求行为威胁到受话人的面子,发话人总会采取一些方式使自己的请求行为显得礼貌得体.称呼语是汉语请求行为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受汉语文化影响的称呼语的选择对于语用距离长短和交际成功与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