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熊燃  盘石军 《新闻前哨》2008,(12):44-46
我国古代报刊在向近代报刊的转变中走向了与西方近代报刊发展相异的道路。促使中国近代报刊走向不同道路的因素.一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状况使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脱离了西方近代报刊发展的轨道;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要走自己的路。本文旨在探讨第二种力量即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报刊发展的影响,将从政治情结、立言、教化和重义轻利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报刊史和近代中国城市的变迁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城市是窥视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历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面向。在以政治史、革命史范式为主导的近代中国报刊史研究中,城市与报刊的关系被"需要与被需要"的框架所束缚。本文认为可以在近代城市史的视角下,重视近代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对报刊产生的影响,从而突破"需要与被需要"的解释框架,构建一个立体的、丰富的、互动的城市与报刊关系。  相似文献   

3.
媒介即讯息。以中华民族文化自觉进程为框架来考察:中国近代白话报刊不仅是作为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工具而存在,发挥着信息交流、文化传承和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同时,近代白话报刊本身就和中华民族近代社会救亡图存民主启蒙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折射着中华民族近代文化自觉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4.
报刊是近代社会表达政治意向、传播思想文化和社会信息的重要工具,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妇女报刊是指在内容上主要以研究、讨论妇女问题,以妇女为读者对象,反映、指导妇女生活和斗争的公开出版物.20世纪初,各种报刊在全国大量涌现,妇女报刊的种类和数量也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5.
李谦盛 《报刊之友》2014,(9):133-134
中国报刊业起源于近代。革命派和保皇派为了宣传其政治思想,分别创立了自己新式的舆论宣传工具——报刊,从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它的存在有着十分浓烈的政治性色彩,为政治服务是它的本职工作,亦是它的特点。但是,虽然是为政治服务,中国近代报刊依然有着非比寻常的重大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近代中国历史上革命派和保皇派的报刊发展过程及对其报刊思想进行分析和阐述,目的在于思考从近代开始中国报刊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以及近代报人办报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史上,广州以其特殊的区域优势和长期对外开放的人文环境,为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土壤,从而成为中国近代报刊的发源地.本文拟就广州近代报刊产生的背景与概况作一些历史的考察,并进而透视其对中国近代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辜璟 《新闻三昧》2005,(5):19-21
近代报刊源于西方,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胫到了19世纪初,报刊已成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传媒和舆论工具。当西方传教士来到古老的中国传教布道时,也带来了反映其意识形态的重要器具——近代报刊,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是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如,第一份中近代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蜜蜂华报》等。  相似文献   

8.
毕晓直 《编辑之友》2016,(3):109-112
中国近代报刊译者大量翻译西方小说,引进先进的创作理念,介绍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与进步,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与沟通.文章着重阐述近代报刊译者在中西思想交流、中西政治文化互通、中西文学交流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近代中国,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国家和民族受到欺凌。但同时,西方的文化以及现代出版业也逐渐带入并深刻影响中国,其中一部分报刊由于是西方人直接创办并且长期管理,其广泛又独特的报道视角和刊载内容成为研究近代中西方历史的重要资料。作为历史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份报纸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妇女报刊的诞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国创办的妇女报刊既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又对近代妇女解放运动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研究我国妇女报刊,可以从中了解百余年来中国妇女走过的历程,还为大家研究妇女生活、妇女观念、妇女问题以及妇女教育史提供了翔实而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地方文献的功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另一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七大报告将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表明文化建设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文化软实力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就要加强文化建设,而作为与文化事业相生相伴的地方文献,在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具有根基、凝聚、教育、增值、创新融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与中国公共关系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业已证明远东国家的公共关系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一个“个人影响”的模式。本文探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个人影响”模式发展中的作用 ,特别是“关系”的影响问题。通过对照性的比较研究 ,在考查西方国际公关理论的基础上 ,作者试图建构当代中国的公共关系哲学准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 提出利用数字技术来追溯现代精神文明的古典参照,试图探寻我国精神文化建设的可靠历史依据,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方法/过程] 以稷下学派为例,收集现代期刊论文和古代史书典籍,利用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古今思想文化的对比映射框架。分别通过古今文本的特征表示、主题聚类和思想聚合,实现现代文明对于古典思想的参照,并从治国理政、经济建设、法治思想、教育思想、生态环境等5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结果/结论] 分析表明,现代精神文明与古典文化意识既相通又存在差异。现代的孝道、德治思想在稷下思想中都有所体现。现代教育体系中的素质教育、思想教育能够追溯到古典精神中品德教化踪迹。古今的法制建设在观念上趋同,但在形式上存在差异。经济建设体系的不同也影响了生态建设观念的差异。本研究的设计与实现初步展示现代数字技术对于映射古今思想对照的可行性,为数字人文中的精神思想挖掘提供新思路,尤其对于追寻我国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方报纸版面变革及其动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版面设计是当今中国报业讨论的热门话题 ;西方报纸成了各报竞相学习、仿效的对象。本文沿着西方报纸版面发展变革的脉络 ,从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媒介竞争和学理研究四个方面较深入地分析了报纸版面发展变化的动因 ,为中国报纸版面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美国报业解困之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传统报业日益面临信誉、发行、广告和读者等问题。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尝试。进入市场经济建设的我国报业也面临一些相似问题,因此,借鉴和学习美国报业的解困之策,可以有效地拓展我国传统报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传统研究认为,朝报一词的指称对象是中国古代报纸,这一用法最早出现在五代,直至清末消失。笔者基于对朝报一词源流与演变的梳理,发现朝报一词的指称对象先后包括宋代进奏院状、宋明小报、明清邸报及其复制形态、近现代报纸,其性质分别为官文书、古代报纸、近现代报纸;朝报一词最早出现时间至晚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清末以降朝报一词仍然在民间文化和文学作品中使用。  相似文献   

17.
张承宇 《新闻界》2008,(2):167-169
文人论政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除了古代士大夫的清议传统,西方的新闻思想,通过传教士在华的办报实践和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海外体验,影响了中国的早期报业,并对文人论政的风气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日本报界作为西方新闻思想传播的中介也影响了中国留日报人。  相似文献   

18.
中西目录学比较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近现代目录学是依缘西方学理而建立的,本质上就是“比较”的产物。作为比较的“方法”,与其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程序或模式,毋宁说是在讨论跨文化目录学比较中碰到的难题,主要包括术语差异问题和文化差异问题两个方面。始自上世纪初的中西目录学比较一开始就与价值立场有关,或“拿来”或拒斥,分别代表了特定时期中国学者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中国地域文化对观众收视习惯影响的探讨,呼吁电视工作者以地域文化充实各频道内涵,提高中国电视在 加入WTO以后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20.
何荣刚 《新闻界》2008,(1):95-96
本文以当前我国综合性杂志为研究对象,考察杂志与文化的关系,思考当前杂志对大众文化是提升还是迎合;是对现实的反映还是虚构;以及是对虚拟生活的满足还是精神追求的满足等方面的问题,期望探讨综合文化杂志所呈现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