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艳  付小睿 《兰台世界》2012,(36):21-22
道德形而上学,是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通过对本体世界之追寻,提供道德的终极意义与超越世界的关怀。本文通过追溯孔子德性之终极根源——性与天道从而探求孔子德性思想中的道德形上学建构。  相似文献   

2.
陈柳冬雪 《大观周刊》2011,(5):29-29,12
《庄子》书中所提到的儒家游方之内,则是儒家积极入世的一面,冯友兰老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也提及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社会哲学,也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并通过儒学思想中以孔子、孟子、荀子三大家为代表的与“仁”、“礼”“忠恕”和培养理想人格方面来规范现实中人们的道德标准,以“学而优则仕”的心态找到自身价值,积极的投身于社会当中,是以“入世”的方式来实现入世的理想。相对比起来佛教根据它自身的思想特点则是通过出家修行,禁欲,来规范道德,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平静内心,以“出世”的方式来进行入世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早在先秦时代儒家既已创造“慎独”的修身方法,即个人独处时,自省吾身,保持道德底线。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表达的人生哲学超越了传统儒学的“慎独”思想,积极面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保持自身的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06年1月23日沈阳《华商晨报》对“贫困父亲为救女写信遍求中国富豪”的报道为文本,从新闻伦理道德的视角分析了该报道行为的道德越位与失范。报道中,记者对新闻效应的追求超越了记者对社会道义的坚守,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新闻事实的本质,看似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却践踏了富豪的道德利益;而媒体在捐资救人方面的冷淡,明显地出现道德失范,把自身也推到了与富豪一样尴尬的局面中。  相似文献   

5.
"杂家"观念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英 《图书馆》1998,(3):44-46
理想的“杂家”观念是图书馆人企图超越现实压力的一种不切实际的意想,它流行的结果,使图书馆变成了“大杂院”,图书馆人变成了“勤杂工”,图书馆工作停留在表面而不能自拔。图书馆人要完成信息传递的使命,必须重新设计自己,走专业化的道路,以自身特有的价值满足社会的需要,这才是图书馆人发挥图书馆作用赢得社会尊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边珊珊 《大观周刊》2012,(12):34-34
在英国伟大的哲学家与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理论中,“经济人”的概念深入人心,认为人都是有私利心;事实上,斯密并不否认道德在经济人行为中的影响。在揭示人类行为和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过程中,亚当·斯密用“看不见的手”来形容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神奇力量。经济人和道德人,同时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外在表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平衡私利与公益。  相似文献   

7.
《生命与教化》,刘铁芳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该著以“生命与教化”为题,围绕个体生命与道德教化的内在关涉,意在探讨当下中国社会现代性道德教化的处境以及面临的基本问题。本书从文化——心理层面,以“个体生命的价值与尊严”为核心,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高理念,用中西比较的方法,深入总结、反思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的理路和特征,总结、反思自近代以来中国现代性道德教化的两种不同的形式及其与传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羞耻是人控制自己原始欲望和纵欲行为的机制,羞耻使人能够超越自己的自然本能,从而自然进入文明和道德的境界。美国著名的传播学研究者波兹曼说:“即使去除神学的内涵,羞耻心仍然是人类文明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羞耻是征服我们本性所要付出的代价。”他还说:“如果对各种冲动没有控制,  相似文献   

9.
儒家十分看重群体的作用,把群体的需要作为个人适应社会而生存的伦理前提,并把这落实到完善自身道德人格的行动中去。因此,儒家极为往重个人的内在修养,同时,强调要把个人的修养所得推广到社会中去,做到“正人正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的理想道德人格。这一思想对当代新闻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素养.仍然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1、“修身齐家”与新闻工作者个人品德的培养和提高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品德的培养和提高,把有没有道德品质当作区分人与禽兽的标准:“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放禽兽。’V)为此,偶家提…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员职业道德自律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加强图书馆员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有道德他律和道德自律两种,他律是对道德主体的“外在约束”,而自律则是对道德主体的“内在约束”,本文认为图书馆员应实现由道德他律到自律的转换。文章围绕道德自律的贯彻实践,对道德自律的途径及自我评价进行了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11.
曾几何时,一篇关于“三株口服液”夺人性命的报道致使三株集团在一夜之间轰然坍台:如今的“蕉癌”事件,又导致海南蕉农蒙受重创。在媒体的争夺受众“眼球”大战中,是否应该讲究最基本的道德——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吴玉兰 《声屏世界》2007,21(6):22-24
曾几何时,一篇关于“三株口服液”夺人性命的报道致使三株集团在一夜之间轰然坍台:如今的“蕉癌”事件,又导致海南蕉农蒙受重创。在媒体的争夺受众“眼球”大战中,是否应该讲究最基本的道德——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人际交往与道德情操"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换言之,人要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进行社会交往。和谐交往的实现有赖于社会成员遵循交往规则,道德情操就是这样一种规则,它是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通过外在的舆论压力和内在的自我要求来实现行为评价和约束的社会规范。亚当·斯密认为,道德情操是本性自私的人所拥有的一种能够克制私利、控制自己的情感与行为的能力。2在斯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江泽民同志1994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不仅是对宣传思想工作任务的要求,而且也是宣传思想工作要实现的目标。“四有”集中体现了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两种素质的形成则有赖于正确的引导、自身的学习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感染。当前,我国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不同群  相似文献   

15.
网络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慎独”意味着人独处时,在没有任何外在的监督和控制下,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在传统社会的道德范式以服从为主,而网络社会的道德范式,只有上升至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才具有自律性,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学术理论上对道德的定义有两种,一是调整人们以及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二是实现人的全面自我完善和手段。伦理道德的产生与形成,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共同的约束,而网络的诞生,在现实社会之外又缔造了一个完全没有地域限制的虚拟社会。我们既不能为…  相似文献   

16.
资格是说人的,可人,又不是有生命就什么“资格”都有的。我们除了要具备自身做人的基本伦理、道德资格之外,还有若干个社会的角色,这些角色限定的资格就不是我们每个人独立的“资格产权”了。它比人的自身资格本身还要复杂,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人的“异化资格”,它不归你本人管理,人们讨厌它,却又无法回避它。  相似文献   

17.
顾炎武作为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他的史学思想包含了倡导"经世致用"的经世史观、主张历史进化论的进化史观、重视物质生产的巨大作用、反对空谈天道性命、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一直以来就比较关心自身形象,古人有云“男才女貌”,女性从很久以前就以武装到牙齿的态度关注自身和生活质量.在历史的变迁中审美和由此引起的消费理念变化对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而传统的男性则更注重内在,讲究外表的男人会被人另眼相看。  相似文献   

19.
年轻时拿命换钱,年老时拿钱换命。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人们拼命工作.拼命挣钱。虽然我们现代人更加关注于自身的健康和生命的质量,但由于环境恶化,生存的压力.“亚健康”、“三高三脂”也越来越低龄化.普遍化。“不得病”、“少吃药”、“治未病”.怎样才能通过自身内在的调理.让身体达到最健康状态.是我们每个人最关心、最迫切想知道的。  相似文献   

20.
新闻从业者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经常要面临价值选择上的“两难”冲突,以至在道德选择中陷入左右为难的伦理困境.新闻采访的“茶水发炎”事件和新闻写作的“媒介审判”事件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佐证.伦理困境的存在,理性上困扰人们的道德选择,情感上拷问人们的道德良心.揭示新闻采写伦理困境的成因,把握伦理困境中道德选择的方向,是超越新闻采写伦理困境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