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童奚 《阅读》2011,(6):F0003-F0003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由于《三国志演义》的传播,祁山、西城、街亭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古地名.但究其所在,却众说纷纭.搞清它们的确切位置,对历史研究和地名普查,恐皆不无意义.因此,依据文献,并参之实地访察,加以考辨.  相似文献   

3.
《打金枝》的产生至成熟呈现出从正史到野史、戏曲的发展轨迹.剧中主要人物身份都与《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资料所录相符,而“打金枝”的经典情节则未见记载,《资治通鉴》只记载了郭暧与公主口头相争一事.《庆丰年》、《隋唐演义》、《满床笏》、《唐宫二十朝演义》、现代《打金枝》等文人创作先后增加了“拜寿”、“打金枝”、“连升三级”等具体情节,并提炼出了表现“郭氏一家富贵”和“唐代宫廷礼仪与民间礼仪的冲突”等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4.
作为历史演义小说,人们往往注意到余象斗《三国志传评林)和《列国志传评林》相对浓厚的史传结构和笔法,而忽视了其自身的另一种文学因素——喜剧情节的展示与描写。在喜剧手法上,《列国志传评林》在《三国志传评林》的基础上既有继承也有创新,但由于《列国志传评林》作为《三国志传评林》在商业利润驱使下最早产生的列国志小说的效颦之作,艺术上比较粗糙,因而其在喜剧情节的经营上呈现出某些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故事传承千年,在各类文学形式上都有体现,历史演义小说中涉及李杨故事的主要有褚人获《隋唐演义》及蔡东藩《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唐史》,细加比较,两者在创作态度、材料取舍、结构安排、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各自体现了鲜明、典型的“尚文”“崇史”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十四世纪长篇小说创作以施耐庵、罗贯中的《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代表,以章回体奇书结构的宏大时代史诗,使当时欧洲长篇小说为之逊色。  相似文献   

7.
忠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核心。忠义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的重要思想,但两部小说中的侧重点不同,《三国演义》侧重“义”,《水浒传》强调“忠”。“义”在《三国演义》和“忠”在《水浒传》中都具有复杂内涵,且两部小说中“忠”与“义”的思想倾向对形象塑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历史演义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明显的“理想化”倾向,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历史演义小说家将人物形象的塑造高度理想化?推究历史与文化的影响以及民族心理因素,从传统英雄史观、传统道德史观、民族心理因素等三个方面对历史演义小说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寻。  相似文献   

9.
"杨家将"故事从北宋开始广泛流传,熊大木以历史记载为依据,融入民间艺人的加工创造,运用以虚入实的手法重塑历史,编撰出《杨家将演义》这部小说,使"杨家将"的故事固定下来。历来对于《杨家将演义》的研究多集中于人物考证、形象分析,对于小说的艺术手法研究并不多,从"实"、"虚"两种创作手法来展开研究,更能加深读者对历史演义小说基本手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中唐以后,雅俗文学的分化使“小说”的“残丛小语”概念亦分化了,一直到清末,雅文学都抱守固有概念,拒不承认明清小说为“小说”;而俗文学家们则从宋代开始,先将说话之短小者、后将历史演义以余史身份都推进“小说”概念中,以期挤进雅文学殿堂,但雅文学的末把交椅终于未坐成,却赋予了“小说”一词以现代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文化的建构,实质是大学人文精神的内塑.开放教育给电大带来的不仅是规模、平台、模式.而且,也给予了总结精神、内塑理念、倡导人文、创建品牌和张扬个性的机遇和时机.电大的教育层次和影响力可以定位于大众化教育和普及性阶段,但电大文化内核的刻塑却不能满足于大众化.相反,文化内核的刻塑更应深刻包含人文的理念和人性的归宿,更应超越体制结构和传统层级的束缚制约.  相似文献   

12.
用微波消化样品,并用火焰原子吸收法对6种品牌卷烟烟丝、烟气、盘纸、吸收烟气后的滤嘴及空白滤嘴中的钾、钠、钙、镁、铜、铁、锌、铅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同种类的卷烟中,烟丝中各种金属元素的含量较高,卷烟盘纸中各种金属元素的含量相对较少,而烟气、吸收烟气后的滤嘴及空白滤嘴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则较少.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源泉。儒家伦理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对于有效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孝悌忠信是培养公民个人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礼义廉耻则是构建国家与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4.
都市体育圈:背景、条件、意义和原则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论述了都市体育圈产生的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都市体育圈建设的条件、意义和建设原则,旨在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数词“十、百、千、万、亿”的组合能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词“十、百、千、万、亿”除了作位数以外其他用法也很常见,虽然都是位数词,但是它们的组合情况有很大差异。本文试从构词能力和句法组合能力两个方面来具体说明它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运用访谈、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指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除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生产、生活习惯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传统体育运动形式。它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方式、历史条件、文化水平以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性、独特的传统性、广泛的群众性、参与的广泛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改变传统单一的办学模式,把生源、职教、就业视为整体同步发展,整体推进,形成产业化,以就业拉动生源,以质量推动就业,是办好职业的三大环节。  相似文献   

18.
教育由文化教育和伦理教育两部分构成,并且后者的训练是前者展开的基础与前提.伦理教育就是通过道德训练和美德激励的方式,引导人成为人,成为全人、大人、圣人.基于此一要求,当代伦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引导人回归伦理生活,培养人养成优良心灵,训练人担当超拔 自我的责任;其基本任务是培养人的伦理认知,训练人的伦理践行精神;其基本途径是引导人学会利用厚生.利用厚生之道,其实就是日常生活的小事之道和细节之道.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从每一天的平常生活内容做起,行为有规则,求利有限度,待人有操守,行事有担当.这是伦理教育的最好日常生活方法.  相似文献   

19.
摘要:为了解国外体育课程标准现状,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和日本等国体育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结构和相关社会背景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发现:1)5国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都以现实社会背景为基础;2)以人为本已经成为5国体育课程标准的共同理念;3)5国体育课程标准目标重视技能并兼顾综合素质;4)5国教育标准内容多关注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5)5国体育课程标准都是总分式递进分层结构体系。据此,本文对我国体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出3点建议:1)正视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等现实需求,重视运动技能;2)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3)完善多级课程体系,提高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书籍的设计虽受制于内容主题,但绝非狭隘的文字解说或简单的外包装.设计者应从书中挖掘深层涵义,觅寻主体旋律、安排节奏起伏,在时间艺术中体现空间感受;运用理性化的意识捕捉住表达全书内涵的各类要素;到位的书籍形式、严谨的文字排列、准确的图像选择、有时间感受的余白、合理的色彩配置、个性化的材料运用……构筑现代书籍装帧艺术设计的新观念、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