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西学东渐时期中西方体育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并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内容,在西方火器的影响下,逐渐退出了军事历史舞台。但由于其独特的文化特性,在民间广为传播,成为培养国民"尚武"精神的重要载体。而中国武术向体育化方向发展,虽然丰富了武术的价值体系,但"体育化"的历程也影响了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的科学发展范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明确了中国武术科学发展范式的构建逻辑:1)继承优秀人文传统,包括崇人尚物的和谐价值观、历久弥香的爱国主义情怀、大车以载的武德教育;2)削弱武术人文的传统障碍,包括挥之不去的玄幻色彩、口传身授的旧规陋习、消极保守的传播意识;3)把握武术现代发展范式的有利局面,包括"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各种比赛学术推动效应显现、新技术多学科干预机制形成、影视传媒业有效推动;4)遏制武术现代发展范式的不良势头,包括武术套路攻防技击特点的弱化、"工具理性、锦标主义"思潮泛滥等,进一步明确了构建中国武术科学发展范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武术"精神"日渐消解这一现象出发,就其现象和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由技入道"是中国武术精神的所在,然而当代武术的发展变得只是崇尚武术"技术"的变革与发展,背离了对武术"精神"的固守。对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是对自我的"迷失"与"否定",其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⑴西方文化的"全球化"使得扩中国武术生存的"精神地带"被占据;⑵"文化话语权"的丧失使得中国武术关键的"精神文化"被冷落;⑶"武术入奥"的发展导向使得中国武术固有的"精神思想"被弱化。上述问题的存在,是值得当下武术学者、工作者们警醒的。  相似文献   

4.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国武术(套路)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所具有的"虚拟化"的艺术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析。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作为一种通过艺术化的形象表现攻防格斗技艺,也兼具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普遍特征——"虚拟化"的艺术特征,其表现为"虚拟化"的武术技击景象、"虚拟化"的武术技击对手、"虚拟化"的武术技击技法。通过"虚拟"的表现方式和表达方法,中国武术向审美主体展现了中国武术的艺术之真和艺术之美,彰显出中国武术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格。  相似文献   

5.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形象作为国家形象建设重要范畴的现实意义日渐凸现出来。努力塑造本国的传统文化形象,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本国文化软实力的普遍选择。运用形象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关理论,对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时代特征进行研究,提出重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理论命题。认为:“形象”问题是制约武术国内外发展的重要阻碍之一,其价值特性的弱化、教育意义的泛化、群体认知的固化以及社会功能的虚化使武术文化形象的当代重构具有时代必要性。要破解这一形象难题,其根本路径在于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能否重新拾回武术文化传承中弥散的“根脉情节”,能否重新强化武术文化传播中的“整体观念”,能否在社会武术文化认同中凸显出自身的“功能特性”,能否在未来的发展中规划出契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指向”。据此,提出重构当代中国武术文化形象的可行方法:将中国传统武术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沿着地域武术框架大力拯救村落武术;注重武术文化整体输出化解分化弊端;引入多学科理论增强武术的整体内涵;深刻诠释武术的文化与健康两大功能;努力构建学校武术教育技道共进渠道;实现以他为主向以我为主的道路转变;将本土振兴提上武术发展的重要议程。  相似文献   

6.
对后奥运时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后奥运时代中国武术的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当前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武术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自身,用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来解读中国武术的"竞技性"和"传统性";同时指出,为武术正名、厘清武术内部发展的各种关系,在当下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和谐",它是建立"尚武竞和"武术思想文化的重要依据,是将武术运动项目竞技的特点和规律(工具理性)与其育人的特点和规律(价值理性),以及制度建设统一起来的战略发展性的研究。竞技武术偏重于"夺取锦标"外延性研究,忽略了武术对人的灵魂,即武术"和谐文化"的研究,这是制约中国武术发展的"瓶颈"。因此,需要建设适应中国武术在世界发展所必需的人本位的武术文化和制度文化,对其加以规范,以提升中国武术"软实力"。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中国武术的特征及当代武术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多样性是武术得以长期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而当前武术过度统一化的发展模式却严重削弱了武术的发展空间.由此得出结论,中国武术的发展应最大限度的追求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武术动漫: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学的视角分析了武术动漫化呈现的重要意义。武术动漫化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有利于世人对武术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有助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动漫以"新生代"为消费主体、能有效降低"文化折扣"、雅俗共赏等特征有助于武术的国际化传播,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发挥动漫对于武术传播的优势路径。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从1982年以来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面的文献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历史学从武术国际传播发展的角度,揭示武术传播的规律;文化学通过对中西体育价值观的差异及其对武术国际传播影响的研究,提出了武术国际传播的对策;传播学则围绕传播的构成要素,系统考察了武术国际传播过程,并深入分析了武术国际传播系统内外部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受到武术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限制,研究尚有待深化,特别是在武术国际传播发展中的受众群体这一方面,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同样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中国武术也同样面临着种种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继承武术、发展武术成为当代武术人的重要使命。教育承载着武术文化的传播,而体制直接影响着其发展,中国武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中国武术发展陷入瓶颈的时候,放眼国外,一些外来武道诸如:跆拳道、空手道等却在中国乃至世界蓬勃发展,并且得到了更快更好的推广。道馆式教育是在外来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教育模式在诞生的短短几十年里促进了多种武道运动的发展与兴盛。"师夷长计以制夷""西学东用",我们是否可以将道馆式教育应用到中国武术的教育体制中?本文将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分析道馆式教育,从全新的角度看待和理解武术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华武术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武术史的研究对继承与发展中华武术有重要意义。笔者全面总结了自民国初年至现在中国武术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学术成就,对近代唐豪等武术史家的重要贡献作了评价与肯定,指出了当代武术史研究的若干特色。最后说明了今后武术史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教育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学理审视,认为冷兵器时代的远去是当代中国武术教育进行适应性转变的重要前提,全球化发展造成武术文化危机、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逐步实施给中国武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四大教育途径面临不同的发展境况:1)家庭武术教育是一个从历史辉煌中走向衰弱的教育形式;2)社会武术形式多样,影响力巨大,但缺少"育人"色彩;3)馆校武术教育步履维艰;4)普通学校武术教育者、武术学习者和武术教育影响三者之间出现价值失衡。针对以上问题,做出了七点反思。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对武术传播展开研究,运用文化间性的话语逻辑探寻武术传播与间性存在的关联,通过历史爬梳、文化观照、逻辑思考及解析理路“四重维度”的书写范式探讨武术传播的问题、路径及对策。研究认为:传播理念趋同性与传播形式的不完善性削弱了武术传播的文化空间;在武术跨文化传播进程中,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他者意识”中的刻板形象构成了武术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阻碍。中国武术传播的间性思维与路径选择:“互识互补、视界融合”的文化理念彰显了武术传播的间性思维;“求同存异、美美异和”的文化姿态体现了武术传播的间性智慧;与“他者”文化对话共生的互通意识是武术传播与文化间性内在关联的直接体现。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蕴涵着文化间性的初涌,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多元共生文化环境下得以显现和引申。本文通过凝视和构建武术传播的文化间性,希冀对中国武术传播与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文化学的相关理论,以中国的武术当代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问题展开深入地讨论.认为,当代中国武术发展问题的本质是文化发展的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其发展观:(1)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需要回归“传统”,树立“文化自我“的发展观;(2)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需要借鉴“他者”,形成“洋为中用”的发展观;(3)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需要走向“现代化”,具备“与时俱进”的发展观.随着世界的不断改变,只有立足自身的文化主体,兼顾现代社会的需求,中国武术才会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才会得以延续千年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武侠文化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武术伦理观和道德价值观,武侠文化的当代传承有助于推动武术教育的发展和武术传播的深入.本文从内涵阐释、产生与传承、价值与弊端方面,对近10年(2006-2015)武侠文化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梳理,认为当前武侠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武侠文史以文字为载体描绘出武侠文化的前世今生;武侠影视以其现代性特点促进了武侠文化传播;电子游戏以其独特形式成为宣传武侠文化的重要阵地.本研究旨在服务于武侠文化研究与武术文化的传承、传播.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背景下重构中国武术文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然而,在全球化的驱使下,传统的武术也发生了一个时代的变化,尤其是在当代竞技武术的影响下,传统武术的技术、拳理被异化。我们将中华武术的发展命脉放在国家文化安全的视野下加以讨论,分析其如何在扬弃的基础上更新,与历史绵延的文化命脉保持一致,这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讨当代中华武术的文化迷失,以及如何来重构中国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18.
“文化立国”战略指导下的中国武术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文化立国"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为背景,以"中国武术发展"为研究对象,在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后,运用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的理论对中国武术发展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中国武术应该承担起在本土继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在世界范围内推介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将保持中国武术独特的文化个性作为发展武术的底线,将武术的传播基础锁定在最广泛的大众平台上,将个性鲜明的武术套路作为世界推介的核心,来选择中国武术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研究法等,从共生理论视角,分析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的共生关系及协同发展路径。在当前举办的中国武术节中,存在3个共生单元:武术节、主办方与地域武术,这三者之间形成了3种不同的共生关系。其中:中国武术节与主办方、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形成了"间歇共生组织"和"对称互惠共生行为";而中国地域武术与主办方则形成了"间歇共生组织"和"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要实现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之间的协同发展,需加强中国武术节节庆制度建设;深化中国武术节与中国地域武术的关联;促进中国地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武术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型去适应这个时代的特征。从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的视角,分析中国武术在当代必须做出转型选择的内在原因为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学校武术、艺术武术、武术研究、武术人才培养、武术国际化等的困境,外在原因为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软实力增长及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的需要等。在此基础上思考中国武术转型发展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