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主义是现代西方两大哲学思潮之一。体育现代化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现代化。科学主义在中国体育现代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过分依赖科学来提高运动成绩,突破人的生理极限;对体育社会价值的异化,认为科学可以为体育赢得更大的社会价值。对体育现代化中的"科学主义"进行深入剖析,认为发挥体育的生物功能和社会功能仅仅依靠科学是不够的,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引导体育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人由于动机、目标、信念和知识背景不同,故其科学价值观点也存在很大差异。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有代表性的科学价值观点,如科学价值功利说、科学价值中立说与负载说、唯科学与反科学主义、科学悲观论与乐观论等。只有对以上观点进行辩证的评析,才能让人们避免种种歧见和误区,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即将掀起科学教育普及热潮之际,重温鲁迅和陶行知对科普教育目的的阐释将不无裨益.其对科普教育目的的设定遵循如下思路:肯定科学的社会改造价值与功用;阐明改造国民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前两点的基础上顺势推出;中国社会改造与发展的希望在于寻求科学与民众的"联姻",并由此设定科普教育的现实目的:"使大多数人有科学的头脑和工艺的手",从而"在科学的世界中创造‘科学的中国'".  相似文献   

4.
早期的鲁迅文论一方面把文学功用从"文学"角度划分成一切文学的共同功用:审美益神、兴感怡悦、"不用之用",和特殊文学的特殊功用:彻悟人生、认识真理、勇猛精进;另一方面把文学功用从"功用"角度划分成文学的直接功用(即"不用之用"),和文学的间接功用:见利致用、经纬世事、救亡图存.两个方面以文学的"不用之用 "为纽带形成一种有机的、自成整体的文学功用观.  相似文献   

5.
严复、梁启超科学教育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领潮流、开风气的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严复、梁启超在科学教育价值、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思想既有时代赋予的共同点,又有因治学经历和旨趣不同的相异点。梳理、比较他们的科学教育思想,对了解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历史主义是20世纪50--60年代初兴起的一个重要的科学哲学流派。托马斯.库恩是第一个系统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他的最大理论建树在于提出了"范式"这个概念。基于范式学说,库恩提出了一种与逻辑主义主张截然不同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这个模式推动着历史科学主义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探讨民国初期我国体育时代性变迁及其成因,认为民初国人应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及体育自身发展的双重要求,按梁启超提出的"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的理路,应培育共和国民之需和世界体育发展潮流之势,以民主和科学为价值理念,重新估定一切价值,重构民族传统体育;借鉴瑞典式体操改造中华传统武术以适应近代学校教育教学,使之能大众化传播;以近代社团理论为指导组建和管理中华传统武术研习团体;整理和改造我国其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挖掘其健身与养生功能;规定男女同校,宣示男女同等享有体育权,以培养国民男女平等观念;学校体育按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取舍教学内容;批判选手制,要求体育普及化,体现均等的体育权;以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著书、办刊、立说研究和提倡体育,使读者接受和内化其中的思想意识等"寓民主和科学于中国体育"的改造.视民主和科学为中国体育的思想根基和行为准则造就了中国体育的第二次启蒙,对后世中国体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科学观来源驳杂,其共同的理论要义是质疑科学的客观性和价值中立,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影响是辩证的,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创新精神,但另一方面是放任学生自由“建构”,忽视有条理的探究。对待后现代科学观的理性态度应是兼容并蓄、辩证扬弃。  相似文献   

9.
科学取向的学生管理是指在科学主义思潮影响下,以重视学生的理性养成和以学生的工具价值理性的实现为宗旨和主要特点的学生管理,也是当前占主导地位的学生管理。其弊端在于使学生管理丧失本真目的,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和对儒家文化的持守,共同催生了梁启超的儒家哲学论。梁启超立足传统文化,从基本内涵、核心问题、研究方法、发展脉络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儒家哲学的内在神韵。其学术价值在于,梁启超对儒家哲学的独特见解,对我们当代传承和改进儒家文化,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伦理学就是给人们提供如何生活的知识和怎样为完善生活而行为的方法和途径的学问.因而,使人成为道德的人,构成了伦理学的道德目标.在这一道德目标规范下,伦理学必须为人能够成为道德的人提供必须的知识学和方法论.<新伦理学>同样需要以此为出发点,但它却沿着近代以来的科学伦理学路子,把目标锁定在创建科学的伦理学体系上,所追求的内在目的,是为时代存在发展提供优良道德体系和科学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科学的巨大成功引发了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受这种思潮的影响,体育研究领域也出现了科学主义的倾向,对体育研究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进行剖析、比较,阐明它们相互融合的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以中国古代乐舞为切入点,对"舞"这一元范畴进行分析。从舞蹈自身主体价值的转向和演变的纵横交替中,挖掘出"舞"在中国古代所负载的功用,政治的、审美的等多种社会意识,以及"舞"所蕴涵的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内核——"和"。  相似文献   

14.
破"五唯"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是高校将创新纳入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和提升办学品位的机遇,也是高校的创新主体角色重塑的机遇.当前,高校现有激励约束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制约了创新的开展,教师作为创新的主力军则疲于应付各种考核和晋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被弱化.为此,我们构建了以高校内生动力和导向为驱动、教师主导和平台保障为主线的高校创新主体角色重塑机制,其中高校内生动力和导向是根本,教师主导和平台保障是创新落地的关键.旨在激发教师创新热情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否定反动腐朽的政治制度和禁锢人们头脑的旧思想,传播新思想,为人民展示一个美好的理想蓝图,鼓舞人民为此而英勇奋斗,这是一个伟大思想家的历史责任和功绩所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梁启超,正是这样一位思想家.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纸包发黄、鲜为人知的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就是在甲午战争后到二十世纪初那个黑暗年代里,梁启超的一部划时代的伟作.它犹如黑沉沉寒夜中的丧钟,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王朝的末日的来临.在敲起丧钟的同时,它还为人们勾勒了一幅新中国的理想蓝图.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是一部小说,但不是普通的文学小说.它的价值主要不是在文学史上,而是在政治思想上.梁启超在小说的绪言中说:“兹编之作,专欲发表区区政见,以就正于爱国达识之君子.”(见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载《饮冰室专集之八十九》.下同,不一一列注.)在小说第三回的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历程,初步厘清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价值观的演变经历了以政治价值为导向、以经济与学术价值为导向和以人的主体价值为导向三个发展阶段。通过对其反思,提出要协调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政治管理、行政管理、学术管理之间的价值关系,并把人性需求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管理的最高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开创者之一,在历史理论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梁启超的历史理论观的发展过程来看,学术界把其多分为前后两期。本文主要从"进化史观"、"因果律"和"英雄史观"3个方面,来论述他的历史理论观在前后期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8.
边沁是18世纪后半叶英国功用主义伦理理论框架的确立者和声势浩大的功用主义运动的精神领袖.在追溯边沁功用主义伦理学理论渊源的基础上,阐述了边沁功用主义伦理学的思想体系及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主义思潮是随着自然科学的极大成就而引发的对科学的膜拜与信仰,进而发展到用自然科学中的机械决定论解释人文现象。它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20世纪初期新史学近代化的标志和动因。历史学家们崇拜理性,相信自然科学对人类知识所有领域具有普遍性,认为只要运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就能建立起科学的历史学。科学主义思潮使传统历史学熔入了科学的实证精神和创新精神,促进了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是一位承上启下的文化巨人.蒋广学《梁启超和中国古代学术的终结》是近年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创获,其特点是:研究方法另辟蹊径,论证方法新颖,结论新颖,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