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朱光潜的悲剧欣赏观强调欣赏者的主动参与,是对悲剧欣赏者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的一种心理反应的探讨。这一理论别出心裁,站在独特的视角对悲剧欣赏者的心理反应做了一番探讨,这无疑为当时中国的悲剧理论亮起了一盏明灯。但他是在审美经验里探讨审美体验,因而其较现实有着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2.
"悲剧消亡"思想是尼采悲剧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尼采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尼采认为,真正的希腊悲剧精神是一种可以净化人生的审美存在,而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开始的理性文化,则彻底地把悲剧葬送了,悲剧的消亡到重生就是"从事辩证法的苏格拉底"到"从事音乐的苏格拉底"的一个历史性的历程。通过希腊悲剧精神的回归,尼采的悲剧美学思想蕴含着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现代学者对悲剧的讨论,焦点在于如何看待"大团圆"结局。如果将悲剧划分为深层悲剧和浅层悲剧,就会发现中国古典戏剧中确实存在着悲剧。简要梳理中国近现代学者关于"大团圆"的讨论和西方学者的悲剧人物观,分析深层悲剧和浅层悲剧的本质、特征和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悲剧对中西方民族思维和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悲剧史上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阐释了悲剧的理论,他对悲剧的情节似乎"情有独钟",将其列于悲剧六大元素之首。《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民间叙事诗,亦是著名的悲剧。本文将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论对《孔雀东南飞》的情节加以分析,试检验情节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温斌 《职大学报》2005,(2):97-101
悲剧作为戏剧的一种类型,在其漫长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某种恒定意义的美学属性, 即悲剧情节是一个逐渐加剧的受难过程,悲剧的核心是某种合理性价值的毁灭,悲剧的美感效果是诉诸于怜悯和恐惧基础 上的崇高美,这样,对悲剧的分析和评价必须建立在对悲剧自身属性分析的基础上,否则,就会陷入道德化审美的误区。  相似文献   

6.
蔡琰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女诗人。她从小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在文学、音乐和书法等各方面均有较高的修养。但是十分遗憾,她一生坎坷不幸,颠沛流离:被掠匈奴、弃子别夫、背井离乡、三易其夫等等,可以说文姬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本文主要从时代的悲剧、家庭不幸和特定时代女性的悲哀三个方面来分析蔡琰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7.
"悲剧"的本质是一,悲剧首先表现出的是一种人生观;二,悲剧还表现出一种失败、挫折、甚至毁灭的必然性;三,悲剧还给我们提供人生观,并由此提示出人生的要意;四,悲剧还使心灵飞升导向超越,从而达成对人生、命运、社会、宇宙的新认识和理解,是受难中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人类由于同时受本能和社会性的驱使,必然陷入人生、人性和社会性的悖论困境,并一生处于与自然、自我和社会抗争的关系中,由此构成了人类的悲剧意识。悲剧精神和人生悖论情结理论将为探讨弥尔顿悲剧一生的根源及其体现出的崇高提供绝佳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悲剧是西方思想文化优秀成果之一,被认为是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它表现出了人们对自身价值尊严积极探求的精神.竞技体育从诞生之日起就在悲剧意识的关怀下逐步成长,悲剧意识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时至今日,虽然竞技体育的竞技手段日益先进,竞技水平也今非昔比,但竞技运动体现出的基本精神丝毫没变,仍然表现出人类对最原始、最本质的力量与价值,存在方式与生命尊严的追求.悲剧意识使得竞技体育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作者所用来表现作品的一种语言艺术手段,具有象征性与暗示性.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充满了意象,<哈姆莱特>是其一部最著名的悲剧作品,其中意象丰富.本文对<哈姆莱特>中的几个重要的描写环境的和描写人物的悲剧意象进行了分析,这些意象深刻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渲染了悲剧氛围,从而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人性的悲哀,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一种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著名戏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被看作是"命运悲剧"的代表之作,堪称为一部完美的悲剧。本文通过对这部悲剧中以人与命运抗争为主题的分析,试图解读古希腊悲剧中对人和命运的描写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玛蒂尔德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塑造的众多悲剧人物中的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形象。她不满现实的不公,奋力反抗,用自己的言行向社会展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成为社会的牺牲品。文章从玛蒂尔德的悲剧中叩问命运、质疑命运。  相似文献   

13.
体育悲剧报道,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活动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悲剧意味的事实所作的报道.体育悲剧报道的根源在于体育事实本身的悲剧性,而体育事实本身的悲剧性又源于人与自然的冲突性、体育竞争的残酷性和体育的政治性、象征性,以及社会环境和个人性格等因素.根据在受众内心引发的情感感受的差异,体育悲剧报道可以划分为悲壮性、悲悯性、悲愤性三种类型.体育悲剧报道在唤醒人的生命力感,宣泄情绪、净化心灵,提升体育报道内在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早期话剧运动中出现最早、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社,春柳社上演的剧目具有浓厚的悲剧特征,表现在为非常注重悲剧情境的渲染,以突出全剧的悲剧情调;重视悲剧冲突的设置,以展现人物命运的离合悲欢;在结局的处理方式上,打破了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采用西方悲剧中“一悲到底”的结构方式,以追求悲剧效果的惨烈性。春柳悲剧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戏剧已经初步确立起了现代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5.
圆满的结局是大众普遍的追求,然而《再生缘》就其本质来说是悲剧性的——悲剧性的结局、悲剧性的爱情、平等意识与现实的悲剧性冲突,这也是时代的悲剧、女性的悲剧。正是这种悲剧性使作品愈加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也愈加凸显出它的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受叔本华悲观主叉哲学的影响,极力反对传统的"大团圆"结局的模式,积极主张文学的悲剧精神。他认为悲剧的精神实质是:作品必须表现人生的痛苦并示以解脱之精神,或者表现文人翁面对苦难时的抗争精神,即"主人翁之意志"。既主张人的解脱精神,又肯定人的主体精神,这种辩证统一充分体现了王国维诗人兼哲学家的双重气质。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竹林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单纯、孝顺而且清丽脱俗的女主人公三姑娘形象,可是仔细对作品进行揣摩阅读,会发现,其实废名质朴冲淡的表层叙事之下,还隐藏着一个深沉的悲剧故事,而且是命运和性格的双重悲剧。  相似文献   

18.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的传统婚姻理念遭到了新写实小说家的无情嘲讽。新写实小说家采用爱情偶然性模式展示了恋人无法找到自己满意对象的悲剧命运,从而揭示了爱情的虚无。新写实小说家爱情观的产生是物质困窘和"文化低迷"的产物,其对爱情本质的理解体现出了理想主义溃退的精神实质。经历了爱情悲剧的男女主角采取婚外情等形式进行补偿,但最终依然逃不脱悲剧命运。新写实小说家通过双重悲剧表达了她们对于生命终极的思索与追问。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书中每个人物都具有悲剧性,既有家庭、社会、礼教造成的社会悲剧,也有人物性格造成的性格悲剧,还有人始终不能摆脱的命运悲剧,更有人性的缺陷、弱点造成的人性悲剧,而贾瑞就是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命运悲剧以及人性悲剧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对《第二次握手》中苏冠兰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全书及中心人物苏冠兰的简介,第二部分主要分析苏冠兰在其人生路上的挣扎,第三部分分析其性格的悲剧性,最后一部分主要是表达他的悲剧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