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亏”最早出现在唐代,是个短语.“多亏”以词的形式出现始于元代.“多亏”的词汇化和主观化是随着“亏”语义的演变而形成的.从语义发展来看,“亏”经历了“亏损义”变弱到“感激义”增强的过程,同时随着客观义“亏损”的消失,“亏”的主观化也在逐步形成.“多亏”的语义主要由“亏”体现,因此,当短语“多亏”的“亏损欠缺”义虚化,“感激庆幸”义占优势时,就词汇化为动词“多亏”.“多亏”的词汇化过程实际上也是主观化逐渐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日语中,一个句子中同时出现两个以上“”或者“”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当一个句子里同时有两个“”时,只能有一个提示主题(大主语),另一个只能表示对比,起强调作用。当强调的内容是状态、存在、动作等的主体(小主语)时,小主语用“”,强调的内容是谓语部分时,小主语用“”。当一个句子中同时有两个“”时,大主语的“”表示排他,是句子叙述的重点,强调在一定范围中,被判断状态、存在、动作的主体只有“”或者在一定范围中的最甚者;小主语的“”只单纯表示被判断状态、存在、动作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乘号“×”与“.”是数学中的两种求积运算符号,它们表示相同的数学的意义,但在具体使用时容易陷入以下两个误区:1、将乘号“.”误认为是小数点。如:5乘以7,如果用“·”就表达成了:5·7,完全有可能误认为表示五点七,所以,只能用“×”表示为:5×7.即:当具体的数与数相乘时,用乘号“×”而不用“·”.2、将乘号“×”误认为是“x”.如:a乘以b,如果用“×”就表示为:a×b,有可能将“×”看着是“x”。此时只能用“·”表示为a·b,或“·”省略不写,表示为:ab。又如:当表示两条线段AB与CD的乘积时,如果表示为:AB×CD,很有可能误认为是ABX…  相似文献   

4.
“极端假设法”是指当一个物理量或物理过程发生变化时,对其变量作合理的延伸,把问题推向极端,通过对极端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般情况下的结果。本就几种不同的物理量的变化过程采用“极端假设法”分别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刹那”,是梵语 ksana 的音译汉字,是个单纯词,义为时间极短。据佛经《僧祗律》载:“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间,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我们知道,音译词这种单纯词,不能把其构成词的字单独用来表义,只能合成一个词整体表义。“刹那”只能整体表示一个时间概念,而不能单用某个字或用某个字  相似文献   

6.
安徽蒙城方言的“叫”字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城方言的“叫”字句有四种用法,即叫称义、致使义、被动义、处置义。文章对这几种用法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叫”字句的“叫”字同现现象,辨析了“叫”字句的歧义情况。  相似文献   

7.
李定钊 《文教资料》2005,(17):102-103
前些时候,“研究性学习”成了教育者谈论的热门话题,大有不“研究”就跟不上潮流的趋势。究其实质,真正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上去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教师并不多,大都带有点儿赶时髦的味道,有些不过是一哄而上、急于事功的浮浅的做法。有的学校、教师,把研究性学习狭义理解为做课题、写论文;有的甚至把学术科研的模式搬进中学课堂。这只能导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自2001年秋在全国各实验区开始运作至今,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当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些课堂现象,不难看到“热闹”背后透视出来的放任、随意与“急功近利”,笔者认为,这是“课改”中语文教学的误区,若不引起足够的重视,语文教学将会从一个极端(因重“训练”而肢解语言文字、破损语言现象)滑向另一个极端(因重感悟,重个性体验,而任其自然)。长此以往,语文学习质量令人忧虑。以下列举几种误区现象及由此而引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一个时期以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在如何正确对待学生这个问题上,有的学校和教师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彻底否定多年来形成的教育教学模式,而代之以一种绝对的“赏识教育”,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管理宁“宽”勿紧,宁“慈”勿严,不事雕琢,任其发展;甚至连批改作业,对错题也不宜打“×”,否则就会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发言也无须举手起立,否则就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似乎一进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就只能“哄”着,只能事事迁就学生,“讨好”学生,而丝毫不能违背学生意愿。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自2001年秋在全国各实验区开始运作至今,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当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些课堂现象,不难看到“热闹”背后透视出来的放任、随意与“急功近利”,笔者认为,这是“课改”中语文教学的误区,若不引起足够的重视,语文教学将会从一个极端(因重“训练”而肢解语言文字、破损语言形象)滑向另一个极端(因重感悟,重个性体验,而任其自然)。长此以往,语文学习质量令人忧虑。以下列举几种误区现象及由此而引发的思考。误区现象一:喧宾夺主——重“创新”,轻基础。如《麻雀》第一课时教学片断:(学生浏览了一遍…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描述一个宏观球体的时候,经常采用半径来表示它的大小。在原子核物理中也是用“核半径”来表示原子核的大小的。但是应当注意,由于原子核很小,直到目前仍无法直接观察到它,那么它的半径也就无法“量”出来了,而只能通过实验间接地计算出。所以,“核半径”不同于宏观球体的半径,它并不是指原子核的几何半径。在对原子核进行研究的早期,它是指核的密度分布范围。后来,当人们发现原子核也是有内部  相似文献   

12.
谈“多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长期以来,有些人把它理解为:读的遍数增多了,其间的意思将会自然明白。其实不然。古人的这句话明写一个“读”字,暗伴一个“思”字。“读”与“思”之间有个相辅相成的问题。多读还需多思,读而不思,其义何以自现?单靠机械地增多读的遍数,不思考,其义不能自现.有的学生即使思了,恐也难解其中之意。因此,有的仍要教者加以点拨、释疑、解惑。如《月光曲》一课中有这样一句:“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朗  相似文献   

13.
该文在前人对现代汉语词缀“们”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并展开讨论了“们”最本质的语法意义——整体多数义,即“N们”表示的是由多数界限分明的个体组成的整体,此整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分开,并以此为依据解释了“们”前不可计量和“们”后在一定条件下可计量的原因。全面地指出了“N们”在指称方商的特点:定指为主,类指(不定指)为辅;有指(指称性用法)为主,无指(归属性用法)为辅。“N们”在指称上的特点“定指为主”和“有指为主”均是由“们”的语法意义——整体多数义决定的,即使是辅助性的类指也是由“们”的整体多数义决定的,而特殊的归属性用法中也反映了“们”的整体多数义。  相似文献   

14.
《墨子·公输》中“公输盘诎”一句 ,“诎”多被释为“穷尽 ,同‘屈’” ,不妥。本文指出 ,“诎”字本义是语塞 ,可引申为穷尽 ,此句用的是其本义 ;表穷尽义时 ,常用“屈”通假“诎”。“屈”字本义是秃尾 ,可引申为短的意思 ;“屈”常通假为“诎” ,表穷尽义 ,因其出现频率高 ,后人误将借字当本字 ,本字当借字 ,颠倒了两字的通假关系。  相似文献   

15.
谈“一”字     
“一”字虽然字形简单,但它却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字.“一”字的基本用法:一是它独立为字的用法;二是它作为构字部件的用法.“一”字作为一个独立的汉字,有实词的用法,也有虚词的用法.当实词用,有数词、形容词、动词等用法,当虚词用有副词和连词两种用法,情况比较复杂.“一”字作为构字部件使用也有两种情况:一是作形声字的形旁,二是作指事字中指示性符号使用.  相似文献   

16.
初中学生由于初学化学,对于一些化学术语的描述还不十分准确,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多一个字,或者少一个字都无所谓,实际则不然,往往有一些习题就是因为忽略了其中一个字或一个词,而导致答案出现了差错,这样例子并不少见。现以“氧”和“氧气”为例为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沈林 《语文知识》2010,(2):35-38
趋向动词“来”、“去”反映了从起点到终点的同一位移,“来”以终点为参照点,“去”以起点为参照点。它们的应用规律如下:说话人位于终点时,只能用“来”;如果说话人和听话人与终点没有归属关系,或者即使有,在对话当时也位于终点之外,只能用“去”;说话人或者听话人与终点有归属关系,或者即使没有,但在对话时听话人正在终点,“来/去”都可用。  相似文献   

18.
“通感”不仅是一种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修辞方式,也是一种汉语词义引中和词汇生成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以“清”为例,通过使用“通感”,“清”“从原有描述视觉感受的“明朗”义分别引申出了描述听觉感受的“清脆、空灵”义和描述触觉感受的“冷、凉”义,并进而形成了相关复合词。其它如“亮、尖、苦、厚、圆滑、逶迤”等词也均通过“通感”而发生了词义引申并生成新的复合词。  相似文献   

19.
初学英语时先后学习了“Here you are.”和“Here it is.”,有的学生对它们的用法感到疑惑。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它们用法上的异同。 1.只能用“Here you are.”,而不能用“Here it is.”。  相似文献   

20.
瞿伟 《成才之路》2009,(33):4-4
现今教育中,教师普遍感到学生难教,究其根源主要是“80后”“90后”这些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在他们的生活中即使遇到问题。多半也是父母长辈替他们想办法解决,而当他们走进学校,需要面对现实问题时,往往手足无措,选择逃避,甚至选择极端的方式。这些新情况就要求教师在新形势下去深入探究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到打开他们内心桎梏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