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琳  李珮 《中国出版》2022,(20):41-46
县级融媒体在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成为舆论治理、综合服务及信息传播枢纽“下沉”的重要载体。在县级融媒体“下沉”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以媒介生态位理论为指导,基于时间生态位、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和功能生态位等维度构建了县级融媒体“下沉”建设逻辑,提出优化策略:实现以县域用户为中心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打造多元化、极具基层特色传播平台,动员多元主体参与融媒体建设,重视商业逻辑下的业务设计与服务延伸。  相似文献   

2.
申林  史文思 《传媒》2020,(10):49-52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时政新闻与融媒体环境相适应呈现出新变化。时政新闻主持人如何在融媒体环境下塑造适宜的媒体形象,是亟待研究的问题。随着时政新闻报道方式的转变,主持人的作用更加凸显,消弭与受众间的距离感,不断加强互动是主持人塑造亲近感形象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央视主持人康辉的Vlog为例,探究时政新闻主持人如何改变播报方式,拓展报道范围,打造IP化和“超链接”化的媒介形象,使其更加人格化、多元化、立体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的是中国不同类型的媒体对日益兴起的都市集体行动的报道策略.文章对传统框架理论(Frame theory)“符号争夺战场”论调有所突破,强调了媒体在报道集体行动议题时自身的利益考虑,并提出“媒介框架整合”概念以描述这一符号再加工过程.经由“媒介框架整合”,一方面媒体再现了事件意义;另一方面,也将集体行动纳入“合法争议领域”.以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厂事件为例,我们总结了媒体在面对不同议题倡导者提出的框架时,所进行的三种媒介框架整合方式:框架延伸、框架对立和框架独白.以此,本文考察了不同政经坐标下——特定媒体市场竞争环境、特定媒体的政治环境与特定媒体的媒介角色——媒体会如何采用不同的媒介框架整合策略来建构集体行动事件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面对新媒体的激烈冲击,广播媒体必须以积极的姿态和全媒体的思维推进媒介融合特别是媒介内容的融合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有关广播媒体推进媒介内容融合发展的建议,即完善基础,全面建构广播媒介内容融合发展的软硬件条件;融中有“核”,充分释放广播在媒介内容融合发展中的独特优势;融中有分,准确把握不同媒体类型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5.
石焱 《青年记者》2020,(5):82-83
媒介与技术的融合一直是媒介史上最本质的发展规律。在技术发展相对迟缓的第一媒介时代,少数精英和意见领袖操纵传播链条,普通大众作为纯粹的信息接收者而存在,形成自上而下、人在“媒介外”的一对多传播格局。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介生态系统呈现出崭新面貌:不存在权威性的传播中心,普通大众成为掌握主流话语权的社会阶层,“自媒体”“大众媒体”等新词汇迭代更新,人由“媒介外”侵入“媒介内”。美国学者马克•斯波特将这种媒介系统称为第二媒介时代。在多数人的思维还停留在第二媒介时代之时,以浸媒体作为主流媒介的第三媒介时代已经悄然来临①。  相似文献   

6.
陈萍 《新闻传播》2010,(7):35-35
近年来,“媒介融合”、“媒体融合”、“融媒”或是“通媒”这样的名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国外传播学界用“Media convergence”来命名这种潮流现象.是指不同媒介之间的整合与重组.交融与互动.是不同媒介形式在信息采集、制作、传播过程中的全方位合作,本文主要阐述了媒介融合是如何给电视媒体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  相似文献   

7.
张成良  甘险峰 《编辑之友》2018,(1):50-54,60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以技术聚合为特征的融媒体形态,是媒介形态演进的需要,也是新兴媒介技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以媒介史的视角探讨第三媒介的发展路径,分析第三媒介时代所具有的时代特征,进而提出融媒体传播引导下的“第三媒介时代”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8.
媒介环境学认为:各种媒介构成了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 “媒介即是环境” “环境即是媒介”.媒介环境学的观点隐含了社会、媒介和人(受众)三者间的关系:人生活在媒介建构的环境中,媒介是反映社会的镜子;媒介环境影响着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而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最终又反作用到社会的运行.透过媒介环境学这一门新兴的学科,对“走转改”进行透视,可以发现“走转改”带来的是媒介环境的变化、媒介结构的重构、媒介文化的再造,从而生成一个人、社会、媒体和谐发展的媒介生态圈.  相似文献   

9.
陈姝睿 《传媒》2021,(7):39-41
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变革促发了媒介环境的变化,媒介形态、媒介表现形式已形成复杂而多元的模式,传受关系从单一型转化为复合交互型.自媒体、网络媒体发布的信息充斥网络信息环境,地方传统媒体声音在媒介环境中逐步被弱化甚至存在被替代的风险,新型主流媒体成为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本文以象征性互动理论为视角,对县级融媒体中心从模块互动、内容互动、"粉丝"经济与品牌创设等方面进行解构,提出"双优化""三融合"方式解决目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存在的不足,从而提高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动力,创建地方融媒体品牌.  相似文献   

10.
与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相伴的是人类对媒介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除麦克卢汉持有著名的“媒介是人的延伸”论断外,媒介环境学家苏珊·朗格、刘易斯·芒福德、保罗·莱文森、德里克·德克霍夫等均有媒介延伸思想.他(她)们的思想中包含有“媒介是生命的延伸”、“媒介是媒介的延伸”、“媒介是世界的延伸”三个论断,这三个论断指出了未来媒介对人类三个方面的延伸趋势.未来大数据的意义在于分析、转化数据为这三个方面的延伸服务.媒介技术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媒介延伸理论所具有的指引未来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栾轶玫: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媒介生态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传播手段与平台都不断迭代更新。中央有“央级融媒体中心”、各省有“省市融媒体平台”,具体到“县级”这一基层宣传阵地,在媒介新生态的情境下也要转型,通过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横向整合县级宣传渠道,纵向对接省级乃至央级融媒体平台,上下齐动、全面整合,才能最终实现自上而下的融媒体转型。作为基层传播阵地的县级融媒体,是实现融媒体传播自上而下全面融合的重要一环。如果中央、省市都已建立了融媒体机制,而处于基层的县级媒体还是彼此分离的媒体机制,显然很难顺畅对接,传播的力度、效度也很难保障。  相似文献   

12.
张亚然 《中国广播》2013,(2):47-49,74
无线移动电话的发展令人目不暇接,短短的二十几年间,手机就成了人们几乎须臾不可离身的东西,真正成为了“人的延伸”。在人类的传播史中,再没有哪个媒介与人如此亲近。因此,手机媒体的发展所带来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等方面的变革,对于传播学的发展尤其是对大众媒介的影响,也就具有了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媒介与人的关系由简单的“感官延伸”迈向感官、思维和人际关系的“全面延伸”。与此同时,这种延伸也带来了沉浸式体验与“媒介依存症”的失衡、思维方式全球多元化与浅层碎片化的悖论、线上人际高效化与线下人际疏离化的博弈等双向效应,需要我们辩证审慎看待。  相似文献   

14.
融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对传统纸质媒体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果新闻采编依然采用老思维老思路,运用传统工作方式,其势必会被时代所抛弃。媒介融合视角下,新闻采编需要拥抱变化,接纳时代的变化,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基础上了解新的媒体编辑方式,提升新闻敏感度,能够从媒介融合环境下借力,提升纸质媒体的竞争力。本文基于媒介融合视角,从新闻编辑的职业素养以及新闻敏感度等角度分析新闻采编工作的发展方向,推进纸质媒体在融媒体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媒介环境的发展,电视新闻在新媒介融合下打破了传统的以声音、图片传播的报道方式。本文对媒介变革中融媒体新闻的背景、意义、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简略分析,试着找出了几点媒介变革中融媒体新闻的传播和竞争策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加快了媒体的智能化进程。智能化媒体凭借多维度的信源渠道、全媒体的传播手段、精准的信息推送方式被视为人的新型感官延伸媒介。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研究,进行学理性思辨,探寻智能化媒体技术手段,以传播学经典理论剖析并展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为解读智能化媒体的应用及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面对媒介与经济交叉研究的“盲点”,此次研究首先澄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话语的根本立场,然后结合媒介化理论,指出媒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中的关系建构过程属于经济媒介化,媒介、媒介化与媒介逻辑是经济媒介化分析的操作化概念,最后通过历史性回顾展现了人类社会经济媒介化的元过程,即在基础设施媒介、经济媒介与信息媒介的配合与发展下,经济媒介化先后经历了渗透、延伸、改变与内化四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媒介逻辑对经济发展具有建构与遮蔽的双刃效应。经济媒介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物质生产背后“看不见的关系”的补充研究,为深化媒介与经济交叉研究以及媒介化社会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进路。  相似文献   

18.
单波 《新闻界》2020,(4):43-47,5
人与病毒的关系通过身体呈现,这使得病毒以“媒介”的方式在人与人之间实现连接、触发与转变。病毒所包含的“毁灭”与“创造”的两面性介入社会交往关系之中,当人传人风险出现时,社会关系的紧张度便立马升级,社会支持成为稀缺资源,而在病毒阻隔社会连接的状态下,来自不同社会群体的行动成为抵御社会溃败的免疫力所在。戴着口罩出门的人们则成了流动的隔离者,既让口罩作为病毒的隔离物,延伸为防范的媒介,同时又使其转化为“年货”“紧俏物质”,成为资源配置、关系连接的媒介。在意识到与病毒共同进化的真相后,人类只有把自己纳入自然、生物、物的关系中考量,才能真正面向自由而和谐的交往关系。这或许会使传播研究的想象空间进一步拓展,延伸到传播的生物多样性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李巍 《今传媒》2023,(10):53-56
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既面临着发展机遇,也遇到了新型挑战。为实现“涅槃重生”,电视媒体与其他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如何在传承电视媒体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强化与其他媒介的融合,成为电视媒体人思考的问题。本文对融媒体背景下电视媒体在转型发展中的阻力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电视媒体在融媒体时代的转型路径,旨在为电视媒体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融媒体思维的核心与要义就在于"人"。传统媒体的改革大多向着融合媒体的方向进行。正如我多年一直坚持的观点:如果未来只有一种媒体,它就是"融媒体"。媒介融合是媒介发展的大势所趋,是技术推动下的用户集体选择。之于"互联网思维"在过去一年中已有N个版本的解读、误读与滥用。在我看来,其根本只在于一个字,即"人"。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互联网企业必须要塑造一个"代言人",并通过这个"人"(或者准确地说是"偶像")来推动事业向前。这如同"互联网思维"的提出者李彦宏之于"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