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12年8月下旬,李希光的“大篷车课堂”穿过西伯利亚原始森林,翻越萨彦岭,来到唐努乌梁海.“大篷车课堂”是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主持的国家精品课“新闻采访与写作”和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的一部分.自1999年李希光开创“大篷车课堂”以来,每年夏天他都会带领学生到边疆或域外展开中国边疆史地和人文故事的采访写作.西敏斯特大学教授戴雨果说,“2007年春天,我跟随李希光的‘大篷车课堂’去西藏.我惊奇地发现,李希光的教学方法是中国和欧洲古老哲学家教学方法与富有魅力的实用技能的美好结合.”本文根据李希光教授2012年5月14日在塔里木大学的演讲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2.
徐勇 《新闻记者》2002,(10):46-49
2002年暑假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李希光教授带着学生到位于青藏高原东端的黑水县 ,把课堂搬到了这片雪域高原 ,搬到了当年的长征路上。在这座大篷车流动教室里 ,清华新闻学院一年级同学一行20人上了一堂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闻学课。8月25日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邀请了国际新闻界的专家和学者观看了“长征路上的新闻学课堂”教学成果演示 ,并与重走长征路的同学座谈。参加这次座谈的国际嘉宾有 :斯坦福大学新闻学教授WilliamWoo ,他做过美国报刊总编辑协会主席、美国新闻研究所所长、白宫学人 ;普利策奖得主、中央电视台…  相似文献   

3.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希光先生说,新闻就是“找故事的艺术”。他曾用3年多时间,将清华新闻学大篷车课堂开到了新疆楼兰古国、内蒙古额尔吉纳古城。他和他的学生们下矿井、上太行山、进孔庙、国子监、胡同、四合院、重走长征路,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找故事”。  相似文献   

4.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在给研究生开设的新闻学课堂上,让学生把某大报上刊登的领导讲话和长篇会议报道改写成消息,结果全班都得了零分.李希光教授说:"看来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真是越读越糊涂."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04,(1):64-64
最近,清华新闻学院教授李希光在他给研究生开设的新闻学课堂上,让学生把某大报上刊登的领导讲话和长篇会议报道改写成消息。结果全班同学由于没有在素材中找到最有价值的新闻,全班得了零分。唯一两位及格的是旁听生。李希光说,“看来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真是越读越糊涂”,竟然赶不上那些从来没有读过新闻与传播学的人。清华大学这些新闻学研究生经过反思,做出  相似文献   

6.
被誉为“2002年度最有影响力的十大传媒创新人物”之一的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在其学术专著《新闻学核心》(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4月)中精辟地指出:“无论传播技术和现代媒体如何发展,传统新闻学的那些核心的东西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新闻学传授的是寻找故事和写作故事的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7.
2008年10月被揭露出来的山西“封口费“事件备受社会关注。综观整个事件的关注视角,学界和业界都忽视了一个基础性的层面,即该事件给中国新闻学教育带来的警示和思考有哪些。回归新闻学教育的核心价值按照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的总结,新闻学的核心价值包括:真实性、可信  相似文献   

8.
新闻专业学生为何缺失新闻敏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3年12月16日,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在给学生开设的新闻学课堂上,让学生把某大报上刊登的领导讲话和长篇会议报道改写成“一句话新闻”。结果全班同学由于没有在素材中找到最有价值的新闻,全班得了零分,惟一及格的是两位旁听生。李希光说,“看来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真是越读越糊涂”,竟然赶不上那些从来没有读过新闻与传播学的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为什么失去了新闻敏感?为什么找不到新闻?为什么越学越糊涂?  相似文献   

9.
李希光教授的新著《新闻学核心》一书 ,我认为是目前最具创新性的新闻学著作。但是 ,其中关于新闻写作技巧方面的论述多为真理 ,而在新闻学基本理论方面 ,偏激的个人观点则较多。这里提出两点疑问 ,就教于专家学者。一、关于公正性。《新闻学核心》第26页写到 :“新闻学的核心原理 :公正性” ,这理论不仅让我疑问丛生。难道新闻学是法律学吗 ?百分之百的公正哪里有 ?谁是公正不公正的评价者 ?李教授自己也承认 ,“纯客观的新闻报道是不存在的”(该书第26页第1行 )。因此 ,我认为“公正性是新闻学核心”的理论是错误的 ,真正的新闻学核…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性金融风暴的冲击下,海外高校学生的就业形势亦是空前严峻,新闻业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新闻专业的莘莘学子将如何面对?海外名校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又怎样呢?不久前,美国乔治亚大学重量级新闻学教授李·贝克公布了一份“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新闻界引起强烈的冲击波至今犹在,在经济“严冬”的背景下格外的发蒙振聩。  相似文献   

11.
郑恺 《新闻知识》2004,(4):52-53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开了一门称作“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的课程,这实际上就是新闻学的基本课程——采访与写作。为什么如此定位采访与写作,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李希光教授说,“走在路上”就是要记去产生新闻的现场进行翔实的观察。“叙事艺术”是一种新闻写作的方法。这门“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需要记在真实的世界、采访真实的故事、接触真实的人物、写出真实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赵泓 《新闻与写作》2005,(10):16-16
《转型中的新闻学》一书印出来后,我时不时地将它拿在手头掂量掂量.这部沉甸甸的著作记录了李希光教授自1999年离开新华社记者岗位进入清华园以来几乎全部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3.
“延庆山区井庄镇柳沟村中部的一个院落,房瓦间长着荒草,潮湿的窗格木条因腐朽而残缺不全,发黄的窗纸在风中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忽然,屋里传出了四弦琴的声音,就像老北京戏园子里的调子。”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二年级学生王璐盘腿坐在城砖已经剥落的古长城烽火台脚下,向围坐一圈的同学和老师讲述今天她采访到的故事。他们的背后就是百丈悬崖,朔风呼呼地刮着,随身带的笔记本被吹得凌乱,“哗啦啦”地作响。2005年5月初,清华大学新闻采访写作课的“大篷车新闻学课堂”开到了延庆凤凰古城——井庄镇柳沟村。在这里,本科的学生第一次跨出校…  相似文献   

14.
有两家全国性报纸,相继出现了这样的报道:一则是关于送货下乡的,说是“大篷车”下乡来了;一则是送戏下乡的,说是“大篷车”剧团就是好。送货下乡就是送货下乡,送戏下乡就是送戏下乡,这不是很简明扼要、名副其实的话吗!谁看了都会一目了然。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绕个大弯,去与外国电影中的“大篷车”挂钩呢?什么“大篷车”商店,“大篷车”剧团,多费猜!况且,这样的称呼能有什么意义呢?  相似文献   

15.
院系动态     
中国高教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召开五届五次年会本刊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五届五次年会10月11日~14日在新疆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新闻传播学院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界的百余名代表与会。会上,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何梓华介绍了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第二届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相关工作,公布了3门2004年的精品课程,它们分别是李希光的《新闻写作》、丁俊杰的《广告学》、蔡雯的《编辑学》;还通报了拟定的“十一五”国家教材建设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教材规划的情况。会上,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  相似文献   

16.
新闻的变异     
《新闻前哨》2005,(10):110-110
李希光在《新闻与写作》杂志2005年第2期上撰说,新闻媒体存在的目的和价值是什么呢?从传统的新闻学讲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满足人民群众知晓与他们自身的最大利益和现实生活所需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真实情况。而在当今高度商业化的社会里人咬狗是新闻,狗咬人不是新闻;反常的是新闻,正常的不是新闻。我们身边天天发生的事情不是新闻,极少发生甚至从来没有发生的事件是新闻。  相似文献   

17.
赵平喜 《今传媒》2005,(12X):56-56
最近,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的新著《转型中的新闻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我刻意地规避了以往那种一旦遇到一本好书就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的阅读方式,而是选择夜深人静的子夜或东方欲晓的黎明时候来读。时光飞逝,几个月读下来,越来越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就像一头饿极的牛闯进了绿油油的草场,一阵子猛吃之后,常常产生一种“反刍”的快感。  相似文献   

18.
曾几何时,传媒专业突然变成了高校的香饽饽。设院系、开专业、招学生,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媒介管理学、网络新闻学……专业划分越来越细、招生觌模不断扩大,我国传媒教育伴随传媒产业的发展出现了急速升温、蓬勃发展的态势。我国传媒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较之国外,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期?有什么特点?在传媒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的传媒教育与人才培养改革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呢?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院长陈兵教授。  相似文献   

19.
最近,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的新著《转型中的新闻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我刻意地规避了以往那种一旦遇到一本好书就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的阅读方式,而是选择夜深人静的子夜或东方欲晓的黎明时候来读。时光飞逝,几个月读下来,越来越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就像一头饿极的牛闯进了绿油油的草场,一阵子猛吃之后,常常产生一种“反刍”的快感。很明显,作者在这部洋洋洒洒达70万言的巨著中一以贯之地秉承了他先前的几本著作(如《新闻学核心》、《畸变的媒体》和《变形的新闻屋》等等)那种高屋建瓴、纵横开阖的特色和风…  相似文献   

20.
再论新闻学与历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论新闻学与历史学甘惜分问题的提出1985年9月我作为兰州大学兼职教授,曾在该校作过一次《新闻学与历史学》的演讲(收入拙作《新闻论争三十年》一书中)。而我意犹未尽,兹再申其说。新闻专业安置在什么系里呢?在我国通常是附设在文学系里,做为文学系的一个专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