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制开发出一种实用新型铅球投掷训练器,并运用该投掷训练器对铅球选修课的大学生进行一学期试验,结果表明实验后实验班的投掷技术与运动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该铅球投掷训练器科学实用,符合铅球背向滑步投掷技术的原理与特点,能有效提高铅球背向滑步投掷技术和成绩.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旋转式"和"滑步式"铅球投掷最后用力技术的特点,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及录像分析等方法对全国田径大奖赛男子铅球冠、亚军的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博弈分析。结果表明:在最后用力初期,旋转式投掷技术中铅球的平均速度(2.55±0.50 m/s)小于滑步式铅球的平均速度(3.29±0.34 m/s),最后用力后期,旋转式投掷技术中铅球的平均速度(8.54±2.82 m/s)略大于滑步式铅球的平均速度(8.32±2.61 m/s);在最后用力的整个过程中,旋转式投掷技术中人体重心的平均速度(1.65±0.35 m/s)明显小于滑步式人体重心的平均速度(2.09±0.29 m/s);在最后用力初期,旋转式投掷技术中右侧肩髋速度均明显小于滑步式右侧肩髋速度,但进入最后用力后期,旋转式的左肩的峰值速度(4.6 m/s),明显高于滑步式的左肩速度(3.09 m/s),随后左侧肩髋速度降到最低点,出现了一个骤降的"拐点"。结论:1)旋转式投掷技术比滑步式在最后用力阶段更能有效的增大铅球的运行速度;2)旋转式投掷技术比滑步式更能有效控制人体重心的速度变化,有利于提高动作稳定性;3)旋转式投掷最后用力过程中,铅球的加速度保持平稳上升过程,滑步投掷中铅球的加速度呈现了波浪式的变化特点;4)旋转式与滑步式投掷技术中,左侧肩髋速度变化趋势相同,都出现了一个速度骤降的"拐点",充分体现了左侧环节的积极主动着地,形成有力的支撑制动,有利于动量向右侧投掷臂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普通中学铅球完整技术教学(男生初三以上年级)长期存在“滑步难”的问题,本文力图为解决这一问题,作一些探讨。一、问题的提出滑步投掷铅球技术,尽前无疑是先进的,因为运用该技术的投掷成绩保持着世界纪录。但其动作的技术结构复杂,作为普通中学体育课的必修教材,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掌握滑步投掷动作,困难的确是非常大的。单就协调素质要求高这一点,就是普遍学生所不能达到的。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完成动作时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摆动腿无力且摆幅小,因  相似文献   

4.
投掷中的最后用力,已被中外教练员、运动员所公认为投掷技术的关键。例如:铅球的投掷,从优秀运动员的实践中了解到,滑步比原地推球能提高1—1.5米,一个推铅球的运动员能推21米,那么20米左右是原地推球的成绩,铅球获得每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在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教学中,以往的教学法都是先学原地(最后用力)推铅球技术,再学滑步技术。因而常出现“滑步”与“最后用力”脱节现象。为了解决“滑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问题,在教学中往往要花费较多的误时。为此,我采用完整教学法,即从滑步开始,“滑步”与“最后用力”连贯教学。目的在于改革铅球的教学方法,探讨用较少的课时,使学生学会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以第十届全运会男子铅球项目前6名运动员的滑步技术为研究对象,运用运动学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的滑步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右腿摆动最高速度基本上出现在右腿积极蹬伸阶段,但存在着右脚蹬地角较大、滑步时间较长、右髋角较大等问题,从而减小了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增大了身体重心的垂直速度,使滑步阶段铅球速度和身体重心速度相应减少,从而影响最后成绩。  相似文献   

7.
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推铅球技术动作的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9年全国田径大奖赛(广东肇庆)男子铅球选手前8名中采用背向滑步技术的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影像分析等方法进行运动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在滑步过程中重心最高速度和铅球最高速度的差值过大,影响过渡阶段和最佳推铅球姿势的形成。在过渡阶段,我国部分运动员左脚着地后左腿没有及时的推动右髋向投掷方向移动造成速度下降过多。在最后用力阶段,我国部分运动员下肢的转动幅度大于上肢,超越器械的效果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8.
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教学重点是最后用力,难点是滑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滑步与最后用力衔接的好坏直接影响铅球的成绩。滑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之所以成为技术难点,就在于滑步产生预先速度在与最后用力的衔接中会受到一定的损失,其实际利用率仅占3040%,换言之,如果滑步与最后用力  相似文献   

9.
侧向滑步推铅球是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是省编中学体育教材高三学年的教学任务,它的教学一直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学生掌握这一技术的程度和影响学生的投掷成绩。由于教学时数有限,怎样在有限的时数内,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是教师备课和开展教研活动要解决的主要课题之一,我们运用点线结合的教学方法,经过实验,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所谓点和线,即在教学中,根据侧向滑步推铅球的技术要求,针对侧向滑步推铅球教学中的关键技术──滑步,确定教学…  相似文献   

10.
以全运会前3名女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生物力学测试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从时间、空间和速度角度对她们推铅球技术的运动学技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速度低,巩立娇滑步阶段其铅球和身体重心速度稳定,李梅菊和李玲铅球加速运动过早;滑步摆动阶段启动铅球和身体重心速度变化大,具有滑步时间和距离短,滑步速度慢、摆动幅度小的技术特点;转换阶段时间短,李梅菊和李玲铅球加速用力早,躯干抬起过高,动作幅度小;最后用力阶段时间和做功距离短;李玲采用蹬伸用力为主整体向前的用力形式,身体位移小;巩立娇、李梅菊右侧超越左侧的最后用力形式,左、右髋位移距离大;出手高度低;巩立娇具有出手速度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两台JVC9800摄影机,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李玲滑步、过渡阶段的技术进行拍摄和解析,并对滑步阶段摆蹬动作速度节奏、铅球和身体重心速度、过渡阶段髋膝关节速度、过渡阶段的时间等进行运动学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12.
对第15届、16届足球世界杯赛决赛阶段远射运用情况进行统计与比较分析,探讨了远射技术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及特点。比较研究表明:随着足球运动的不断发展,远射中,足直射、任意球直接射,将会有较大发展的可能性;带球射、停球射,将会出现迅速减少的趋向。旨为进一步认识足球进攻战术,为我国足球教学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少年运动员韩非推铅球技术的节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日本松下M90型录像机,拍录韩非比赛状态的6次试掷技术.对其6次背向滑步推铅球完整动作,采用中国爱捷公司人体运动图像测量仪,采集有关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学"一元回归"处理,探索时间节奏与成绩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并进行技术分析.结论:韩非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在A.C.D.三个动作阶段呈现出时间节奏短成绩高的相关性.其滑步后左脚下压的时间节奏长虽然与成绩呈正相关,但这是一明显的错误定型.如果缩短滑步的时间,改进左腿过渡步动作阶段的错误动作定型,其铅球成绩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在A.C.D.三个动作阶段呈现出时间节奏短成绩高的相关性。其滑步后左脚下压的时间节奏长,虽然与成绩呈正相关,但这是一明显的错误定型。如果缩短滑步的时间,改进左腿过渡步动作阶段的错误动作定型,其铅球成绩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三维摄像和录像解析法、对比分析法,对巩立娇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技术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巩立姣左脚着地时,左腿向抵趾板方向摆动下插积极,左腿几乎伸直,左肩远离抵趾板,形成了良好的侧满弓姿势,但躯干扭转不够充分,左肩内扣控制的不太理想,左腿肌群退让性工作和由退让转为克制性工作能力比较薄弱。(2)最后用力加速准备阶段。右腿运动形式主要是以小腿发力侧蹬、踝关节蹬伸为主并推动右髋向投掷方向运动。该阶段巩立姣两脚站位相对较宽。肩的转动快于髋,肩髋扭转动作保持的不好。(3)最后用力加速阶段铅球速度有两次陡增,但第二次球速增加与右肩再次发力有关。(4)加速阶段,巩立姣铅球位移的距离和所用时间均短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和我国第一代运动员。  相似文献   

16.
对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64场比赛的147个进球特征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每场平均进球仅为2.30个,进球主要区域仍然是在罚球区内,进球方式是以脚射为主,其中抢点直接脚射进球所占比例较高。定位球发动进攻成为进球主要形式,各位置进球数最多的是前锋运动员,后卫和中场球员的进球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7.
研究设计了3个可以使足呈5°、10°和15°背屈角度的蹲跳练习,探讨足不同背屈对纵跳高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足不同背屈都能提高跳起高度,5°时最高,平均增加了15.8cm,10°和15°时有所减少,分别增加12.2cm和10cm,充分显示出肌肉预拉长对发挥肌肉力量的作用,同时也表明肌肉的不同工作状态对肌肉收缩力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8.
旋转推铅球过渡阶段肌肉用力特征的sEMG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遥测肌电测试,同时结合影像解析,分析了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张竣过渡阶段的主要用力肌肉及其用力顺序、用力范围和主要用力肌肉之间的协调关系,其目的是为了改进张竣过渡阶段存在的技术问题和寻找出肌肉用力的内部动因,同时建立起来一整套适合张竣本人肌肉用力特征的肌电模型,并且为改进张竣专项力量训练的手段,优化训练方法提供技术性和理论性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