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数函数"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而"对数的概念"作为"对数函数"这节的入门第一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并形成技能;通过分组探究活动,能发现并简单运用对数的恒等式.  相似文献   

2.
《对数的概念》是对数函数的起始课,对数函数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在数学和其他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本节课的学习是指数函数的自然延续,笔者采用步步设问、分组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讲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数即指数,指对是一家”的口诀来加深对对数概念的理解,从而为对数函数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学中非常重要的转化思想.  相似文献   

3.
<正>数学核心素养是个体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并借助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数学学习或者现实生活情境中相关问题的综合能力.它是个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并获得的,所以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学生在这节课后学到了什么?除知识外,还有什么收获?本节课以"对数"为例谈谈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一、教材、教法分析"对数"这节课是人教版必修1第3章"对数函数"第1课时.学习对数的概念是对指数概念和指数函数的回顾与深化,是学习对数函数相关知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对数及对数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其抽象性较初中数学的概念和法则的形成可以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高一学生学习对数常会遇到一些符号很抽象、概念难理解、法则应用易混淆等困难,使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陷入困境,究其原因是学习对数有“三怕”.  相似文献   

5.
1 缘起 一次师徒结对的机会让笔者将自身的教学心得与青年教师交流,并沉下心来对数学课堂教学再次进行深入的思考,我们拿到的课题是“对数的概念”.对数概念对于高一的同学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大部分学生比较害怕数学概念的学习,理解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参差不齐.对数的概念包括对数符号、对数数性、对数直觉和对数历史这4个方面,有研究从这4方面对对数的概念进行了考查[1],结果发现:①在对数符号方面,超过半数的学生在接受对数符号“log”时所花的时间比较长;②对于对数的数性,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大部分的对数还是有理数或者是整数,由此可见学生对无理数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数的范围没有真正扩充到实数系;③学生在结束了对数相关内容的学习之后,在遇到与对数有关的题目时,对数的知识很难被激活,在对数与指数中,学生还是偏向指数;④通过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等原因,大部分教师不会介绍对数的历史.这说明对数符号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认知上的障碍,因此要让学生对概念真正的理解,就要求教师对于涉及概念本质的发生过程向学生展现,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于是笔者思考如何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与掌握对数的概念,而“发生教学法”给了笔者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正>一、基本情况1.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一普通班学生.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指数对数互化,并进行同底对数的运算,有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2.教材分析所用教材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苏教版).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对数的概念、同底对数的运算性质.本节内容是对数的第三节课换底公式,让学生掌握换底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换底公式的应用,让学生感悟化归  相似文献   

7.
对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学 生学习对数的运算和对数函数的基础。本文从数学史的视角 出发,对对数的概念进行教学设计并付诸实践,通过课堂观察 和问卷调查了解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学习数学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及数学教学设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节高中数学函数概念课.人教版中的三个实例对学生来说不易理解,这节课选用苏教版教材中的三个实例,让学生容易理解.整节课以"问题"为驱动,带动学生思考,使函数概念的形成显得自然,进而使学生易于理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相似文献   

9.
教材将对数函数的概念提炼为一个独立的课时,强调对数函数概念的建构.因此,本节课强调通过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引入对数函数概念”“如何构建对数函数概念”“对数函数的引入能做什么”,以便学生能在构建概念的过程中理解概念引入的必然性,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自我探求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章节将正整数指数幂的概念与运算推广到了实数范围,在对幂概念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引入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学习其相关性质与应用。教师可通过探究、发现、感悟等形式,让学生体会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广泛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1.
指数和对数     
初中课外讲座,作者余凤冈。指数和对数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也是以后学习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基础。掌握指数和对数的概念,熟练掌握指数和对数的运算法则,掌握指数和对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十分有益。本文以竞赛中的典型试题为例,分计算、证明和常用对数三个部分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一、案例背景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概率的实际意义,提炼相关概念,培养数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本节的重点是领会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含义,掌握其概率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对事件相互独立性的判定.  相似文献   

13.
采用SOLO分类评价标准,通过问卷测试从对数的定义、对数的运算性质两个维度考察高中生“对数”概念的理解水平.发现其在“对数定义”上的理解水平较低,“对数定义”的学习呈现形式化特征;其在“对数运算性质”上大多处于单一结构水平和多元结构水平,只有少部分达到了关联结构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其对数概念的理解水平呈现发展和提高的趋势.提出了3点建议:加强对数定义的由来教学,使学生感受定义产生的自然性;建议教材增加关于对数运算性质之功能的相关内容;适度调整教学节奏,给学生留充分的时间整理与理解对数概念系统.  相似文献   

14.
1教学背景 对数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A版)2.2节中的内容,对数概念的教学设计一般是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引入对数的必要性,然后从指数中直接引出对数的概念.最后让学生求一些特殊对数式的值.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这样的教学设计直截了当,对数和指数的关系显而易见,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课后大多数学生觉得对数很抽象很难理解.  相似文献   

15.
HPM教学为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本质开辟了一条新路.本文以对数概念教学为例,将对数发展史上的3个重要阶段:简化运算思想、对数的发明、指对数的互逆关系纳入课堂教学中.通过"亲历运算之繁琐"、"发现数表之便利"、"体会数表之局限"、"弥补数表之缺憾"、"引入符号之迫切"、"两款对数之发展"六个环节,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对数函数的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与指数函数的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完全一致.所以在对数函数教学时,若先让学生回顾前面刚刚学过的指数函数都研究了什么,是怎样研究的,则学生通过类比,自然就能想到对数函数应当研究什么,怎样研究.这样,本节课学生就有了研究的目标,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也能整体地把握本节教材.使学生体会到旧思路、旧方法在新问题上的运用、借用,就会得到新知识,新知识只不过是旧知识的自然生长(整合、变形),数学是"玩"出来的,不仅不难学,而且很好玩.从而积极主动地、饶有趣味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相似文献   

17.
于庆 《成才之路》2014,(28):71-71
教师引语:同学们,上节课大家共同学习了对数函数的概念,感受了研究对数函数的意义。这节课我们要接着来探究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请同学们先了解一下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1观察对数函数的图像,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2利用对数函数单调性,比较同底对数值大小;3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对数一节的学习中,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是重点之一.要能准确地进行对数的运算,首先应充分熟悉对数的定义(即对数概念的理解),加深对这种新的符号的认识.其次理解推导对数运算法则的依据和过程,并会用语言叙述法则,从而记住法则,运用起来才能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分析(一)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指数函数》是劳动版数学上册第二章"集合与函数"第四节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指数和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又因为《指数函数》是进入技校以后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系统研究的函数,对技校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所以指数函是本册的一个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20.
<正>本文针对高中数学"对数概念"一节,从数学发展和学科知识两个角度创设问题情境,同时阐述了对数的符号意识,以求学生对对数的概念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一、基本理念苏教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教科书数学必修1把对数一节安排在指数之后,对对数定义如下:一般地,如果a(a>0,a≠1)的b次幂等于N,即ab=N,那么称b是以a为底N的对数.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对数的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