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现行环境刑法立法存在诸多问题,如:立法理念"重惩罚轻预防";调控范围未涵盖草原、湿地等重要的环境要素;对环境犯罪的反应太过被动滞后;罪名设置混乱不协调等。这在整体上不利于对环境犯罪的惩罚以及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的治理。为有效惩治和预防环境犯罪,必须完善环境犯罪刑法立法:一是优化立法理念,把生态中心主义理念与人类中心主义理念置于同等地位并更加注重生态法益;二是采用广义的环境概念,把重要的草原、湿地等环境要素纳入调控范围;三是增设危险犯,以有效预防该类犯罪的发生;四是协调和统一罪名设置。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兴奋剂犯罪的刑法治理为视角,采用比较分析、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以最高人民法院《兴奋剂刑事案件司法解释》和《刑法修正案(十一)》为依据,在对兴奋剂犯罪的刑法治理路径进行规范分析的基础上,探寻兴奋剂犯罪刑法治理的现实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思路,为兴奋剂犯罪的刑法治理提供参考。文章指出,目前兴奋剂犯罪刑法治理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规制路径,但是依然存在着需要迫切改进的问题:罪名定性判断模糊不清、犯罪构成要件内涵不明和行刑法律规范衔接不畅等。兴奋剂犯罪刑法治理体系应当从三个方面进行自我改革与完善:第一,完善兴奋剂犯罪的罪名体系;第二,明确兴奋剂犯罪构成要件的内涵;第三,构建兴奋剂“执法——司法”合作型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近期环境污染事件呈高发之势,众多环境犯罪却主要依靠行政处罚的方式进行规制,环境污染刑事救济机制"名存实亡"。构建以生态法益为核心的刑法理念,发挥刑事司法打击环境犯罪的关键作用成为建设美丽中国,构筑生态文明的时代需求。唯有从立法上设立刑事环境犯罪专章,完善环境刑事司法专业性追责体系,才能更好发挥捍卫生态法益最后一道法律屏障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互联网犯罪形成一条专业的链条,被称为“网络黑色产业链”,因网络犯罪具有隐蔽性等特征,导致网络犯罪在司法实践中难以认定。必须对网络黑色产业链进行有效刑法规制:在刑事政策方面,采取“打早打小”的基本战略,实现对网络犯罪从规制刑法到预防刑法的转变;在完善立法方面,应构建公民信息保护机制、加强网络服务提供者安全管理责任义务;在微观方面,明确上中下游之间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形。  相似文献   

5.
我国对兴奋剂违规行为的法律治理呈“碎片化”的状态,体育法与民法、行政法、刑法等部门法缺乏有效衔接,造成了运动员救济范围有限,兴奋剂执法缺失依据,兴奋剂犯罪法律适用困难等问题,不利于反兴奋剂工作的进行和运动员的权利保障。为此,有必要通过法律修改和体系解释的方式,构建起由体育法统筹、协调、指导,民法、行政法、刑法衔接配合的多元化、分层次的兴奋剂治理体系。具体来说,要发挥《体育法》的纲领性作用,完善兴奋剂违规的法律责任;扩大民事赔偿适用情形,拓宽运动员救济的渠道,鼓励运动员请求侵权责任赔偿;完善行政法规相关规定,为兴奋剂赛外检查提供保障;严密兴奋剂犯罪圈,运用刑罚手段打击兴奋剂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6.
刑事制裁涉兴奋剂犯罪第一案判决的作出,标志着《关于审理走私、非法经营、非法使用兴奋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成为兴奋剂犯罪案件的审理依据。但兴奋剂犯罪拟制规定在补强反兴奋剂规则治理效果、衔接反兴奋剂规则处罚规定的同时,也存在致使兴奋剂犯罪处理结果失当的风险。如何规范适用该解释中的兴奋剂犯罪拟制规定,成为后续审理兴奋剂犯罪案件的关注重点。为避免兴奋剂犯罪行为处置陷入规范冲突,在适用兴奋剂犯罪拟制规定时,应遵循兴奋剂违规处理程序的前置适用,并保持与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规定的体系协调。  相似文献   

7.
应用逻辑思维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探索了公共体育“多中心治理”结构优化问题。从公共管理学多中心治理结构理论维度,对体育部门、体育社会组织、体育志愿者、公民的结构职能进行分析,为建立公共体育多中心治理结构及模式,将发挥体育利益主体驱动力,形成高效运转机制,促进公共治理结构创新发展,推动公平公正透明的体育治理构造机制建设,这不仅促进了体育供给结构和水平提升,而且成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打击贿赂犯罪是我国目前反腐败工作的重点之一。贿赂犯罪作为社会腐败的恶源除了在预防教育和“严打”之外,仍需要研究一些有效的法律机制,以遇制腐败现象的发生。贿赂犯罪中,受贿人所收受的“贿赂”,其范围应该如何界定,法学界一直以来都在争议,根据我国刑法对“贿赂”范围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建议贿赂犯罪的本质决定“贿赂”的范围界定应扩充。笔者认为,根据贿赂犯罪的本质及惩治腐败的现实;调整刑事法律结构,完善有关规定;打防结合,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并且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却充斥着大量各种各样的环境犯罪,这与美丽中国的建设格格不入。治理环境犯罪应当德法并举。本文结合当下治理环境犯罪的实践,分析当前我国推进环境犯罪德法共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而有针对性提出推进环境犯罪德法共治的对策建议,以期营造“尚德守法、共治共享环境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助推美丽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非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即混合主体共同实施身份犯罪,在古今中外的刑法中皆有所规定。现阶段,我国关于混合主体身份犯罪有着各种不同的认识,主要集中在非身份者的身份犯罪主体资格符合问题上。尽管刑法分则中,纯正身份犯以有特定身份者为犯罪主体,非身份者不能构成;但是分则的构成要件在非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共同实施纯正身份犯罪时,应将非身份者与有身份者从总体考察,非身份者可以在与有身份者共同实施身份犯罪时成为纯正身份犯的犯罪主体。对于混合主体身份犯罪的具体定罪,要本着“特殊优于一般为原则,重法优于轻法为补充”的理念来处理。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见危不救”事件的频发,人们开始争论“见危不救”者是否有救助的义务,如果有是否应当让“见危不救”在刑法上入罪。从法理上看,“见危不救”行为符合罗尔斯关于“公平正义论”的观点,具备在刑法上入罪的法理基础,应该在我国建立“见危不救罪”。在同时符合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体等犯罪构成四要件时,应当认定为“见危不救罪”,“见危不救”者应当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众所面临的风险呈现出递增趋势,这些风险转化为现实后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是难以估量的.因而,适度运用刑法手段将致使风险发生的非实行行为予以实行行为化,合理地调控刑法的适用范围,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管控风险,并将风险的危害性降到最低.《刑法修正案(九)》坚持问题导向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扩大犯罪圈,对恐怖主义犯罪和网络犯罪进行严厉打击,将非实行行为予以犯罪化.同时,立法者应坚持适度犯罪化,对相关的恐怖活动犯罪和危害网络安全犯罪给予严格限定.  相似文献   

13.
"九运"后广东奥林匹克中心经营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运用献资料法和调查访问法,借鉴经济学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九运”后广东奥林匹克中心经营环境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中心”的经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1、对教育乱收费的主要表现及产生原因进行了较为客观、详细的分析;2、针对目前教育乱收费查处力度不够,有的已经构成了犯罪,但仍未追究刑事责任,致使教育乱收费久禁不止,且越演越烈的状况,对该种行为可能触犯的我国现行刑法的有关罪名及相关刑法问题进行了论述;3、提出我国应增设一个独立罪名——“非法收取教育费罪”的立法建议,并对该罪的构成要件提出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5.
1997年新修订颁布的《新刑法》第395条规定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它对打击腐败犯罪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在犯罪主体、客观特征和法定刑等方面存在着立法方面的不足,在个人财产申报、金融监管和监督制约等配套制度的建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只有从立法与配套制度两个方面继续进行完善和加强,才能使该法条在更加有效地打击贪污腐败犯罪方面为社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对共同犯罪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对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问题作一个较为详细的探讨,求教于大方。 一、共同犯罪中犯罪中止的一般条件 共同犯罪,我国刑法第25条规定:“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可见共同犯罪具有以下特征:1、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犯罪。2、共同犯罪人之间应当有共同故意。3、共同犯罪中应当有共同犯罪行为。4、共同犯罪的主体都应当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犯罪中止,我国刑法第24条规定:“在犯罪过程  相似文献   

17.
环境犯罪问题已经是全球普遍高度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国内外学者关于环境犯罪是否应该要求严格责任的问题存在分歧,环境犯罪是否应该适用严格责任的问题,牵涉到刑法的基本理论,关乎正义、功利的基本价值,而无论是从正义还是功利的角度上来看,环境犯罪不应该确立严格责任。  相似文献   

18.
犯罪论体系改造,是我国刑法学界近年来争论的热点。与大陆法系“三层次”犯罪论相比较,我国传统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确有改进和发展的必要。但是,“三层次”犯罪论体系的指导意义仅具有局部性和阶段性,并且它排除了“犯罪客体”要素,在司法实践中与中国的政治体制相悖。而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与中国刑事诉讼法中各诉讼环节的证据要求总体是相适应的,也与分案处理模式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刑法修正案(八)》首次规定了老年人犯罪不适用死刑,这是中华民族恤老文化的体现,符合刑法的人道主义价值和刑罚的目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国际人权的接轨.但现行规定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人犯罪不适用死刑.  相似文献   

20.
污染环境罪的各争议问题均可回归到保护法益层面。以生态学的人类中心主义法益论为基本立场,污染环境罪的保护法益为环境法益和人类法益,其中环境法益是基本法益,而人类法益为加重保护的法益。环境法益实质为环境生态利益,其包括环境生态功能利益与环境承载力。对于环境生态功能利益而言,污染环境罪为实害结果犯;但对于环境承载力而言,污染环境罪是具体危险结果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