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小骝 《新闻世界》2010,(5):194-195
近两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安徽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大题材的宣传报道,担任《潮起江淮》和《巨变——安徽辉煌60年》这两部大型纪录片第一集的编导。在这两集节目中,笔者运用了大量珍贵生动的历史影像资料,多角度、多侧面为观众讲述了安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艰苦卓越的  相似文献   

2.
郭巍 《新闻世界》2009,(11):12-13
中国传统纪年,三十年为一世.六十年为一甲子。沧海桑田,岁月更替.三十年间,天翻地覆,六十年来,换了人间。 2008年和2009年,分别是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08年,安徽电视台倾力打造了展示安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和历史贡献的十集纪录片《潮起江淮》,在播出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不俗的收视业绩。  相似文献   

3.
他跨越了一座又一座艺术山峰,收获一部又一部巨制—— 1992年:16集文献纪录片《伟人周恩来》; 1995年:8集历史纪录片《历史的见证》; 1996年:6集政论片《世纪钟》; 1998年:躁纪录片《风雨钟山路》;  相似文献   

4.
冯东 《视听界》2000,(3):11-13
一部反映战争年代中共南京地下党斗争的八集文献纪录片《无名英雄》终于完成播出了。与几年前另一部十六集历史回顾纪实片《伟人周恩来》一样,《无名英雄》基本上都采用了再现历史史料(影像、图文、实物等)以历史文献为蓝本,寻找重访故地遗址和采访历史当事人与见证人  相似文献   

5.
1987年,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论说大国之道的《大国的兴衰》一书曾轰动学术界;2006年,同样探讨大国之道的十二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轰动了整个中国。据央视索福瑞调查数据显示,《大国崛起》首播平均每集收视量400万人次,这对一部纪录片而言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大国崛起》应观众强烈要求在中央电视台连播3轮,这在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6.
2014年12月,在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时,微纪录片《城殇》在电视与网络同步推出。这套30集的微纪录片由南京广播电视集团推出,在央视等多家主流电视台播出,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同时,该片在腾讯视频的点击量突破千万。笔者力图通过本文分析《城殇》在播出时机、叙事手法、形态设定等方面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长江是中国人的母亲河。20年前,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话说长江》,以影像揭秘的方式,让广大观众通过这条大江的历史渊源与当时的现实变化,看到了改革开放将会给中华民族的复兴一定能够带来的变化前景。20年后,中央电视台摄制的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与观众见面了。这是对  相似文献   

8.
陈桂琴 《视听界》2004,(2):46-48
2003年羊城的岁末甚是热闹,“金钟”方敲响,纪录片又登场。欧宁策划的新纪录片影展、广州电视台主办的国际电视纪录片研讨会先后在羊城登场。与此同时,安哥、胡武功策划的“中国人本、纪实当代”纪实摄影展也在广东美术馆拉开帷幕。在注意力经济时代,纪录片如何发展的问题再次掀起了讨论的高潮。一、问题的缘起不知道是有意还是巧合,在东方宾馆举行的2003广州国际电视纪录片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首先播放两部风格迥异的纪录片.一部是由澳大利亚提供的《一个月朗星稀的晚上》,一部是中国提供的《海路十八里》。两部风格对比如此强烈的纪录片先后播放,令人想到其中有这样的潜台词:纪录片可以这样拍。《夜晚》根据澳大利亚20世纪30 年代达博土著追捕专家赖利的真实故事改编。影片讲述小  相似文献   

9.
王培 《传媒观察》2006,(6):47-48
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等联合摄制的五集大型电视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荣获2005年度中国纪录片学术奖“十佳”长片奖,今年五月又送评中国“金鹰奖”。南京电视台等联合摄制的八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郑和下西洋》获得2006年度江苏省“金凤凰奖”一等奖。这两部反映同一题材的纪录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为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纪念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中央电视台6集传记电视纪录片《钱学森》于近日播出。该纪录片的同名书《钱学森》,由钱  相似文献   

11.
《超码的我》是一部深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影响的影视纪录片,从《超码的我》的特点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导演在拍摄社会题材类纪录片时更注重现实和效用。本文就《超码的我》的一些基本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张亮 《东南传播》2013,(5):16-18
近年来,随着三维动画技术的应用,纪录片在全世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纪录片真实性的疑虑。在国内,《故宫》、《圆明园》、《1405郑和下西洋》、《复活的军团》、《再说长江》、《昆曲六百年》等一系列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备受争议;在国际,《时间简史》、《2012启示录世界末日》、《人类消失后的世界》、《原子邦德》、《总统之死》等纪录片也褒贬各异。引起争议的原因之一是这些纪录片无一例外地采用了三维动画技术,新技术的应用克服了以往纪录片拍摄过程中难以展现题材的局限,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纪录片坚持真实性原则的担忧,即三维动画技术的应用破坏了纪录片的真实性。本文从纪录片真实性方面思考,分析了三维动画技术的使用对创作纪录片的意义,旨在从理论上提升我国纪录片的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13.
后纪录时代的纪录片——观大型纪录片《故宫》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声屏世界》2006,(4):41-42
为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摄制的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精华版)在央视一套播出。《故宫》展现的是一种全新概念的纪录片。它迥异于以前的纪录风格和理念,呈现出纪录片创作中的一种新的趋势。技术·奇观化当我们批评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中体现出来的技术决定论观念的时候,技术却已经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纪录片的创作。《故宫》片中近80分钟的三维动画创造了纪录片中动画创作的新纪录。央视和故宫的相关领导都表示,此次拍摄“不敢说绝后,但一定空前,而且估计20年之内不会再有”。…  相似文献   

14.
《家在我心中》是电视系列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中的一集。《我们的留学生活》是由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己集资,历时4年屡经磨难制作完成的。这部纪录片共10集,每集约50分钟,记录了鲜为人知的中国留日学生的生活。丁尚彪是留日学生中的一员,他在日本已经度过了8个年头,  相似文献   

15.
赖黎捷 《新闻界》2008,(5):125-126
人类学纪录片是纪录片的一个重要分支,情景再现、口述历史、数字技术则是新世纪以来纪录片创作中频繁运用的手法,《远祖之谜》集之于一身,极大限度地接近真实世界。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我国纪录片的发展蔚为大观,优秀的纪录片层出不穷,从湖南卫视以“纪录片+真人秀”模式推出的号称是“新生态纪录片”的《变形记》到中央电视台气势宏伟的《再说长江》、《大国崛起》等,无不让观众耳目一新。而今年上半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电视纪录片《河之南》更为这片绚丽增添了几分夺目的光彩。这部人文历史纪录片共分10集,分别以大河之源、大河之民、大河之都、大河之魂、大河之光、大河之歌、大河之艺、大河之学、大河之风、大河之南等为主题,  相似文献   

17.
李汶羲 《新闻世界》2013,(2):100-102
时间是一把刻刀,为文明刻下岁月的痕迹。古老国度的一砖一瓦都在讲述尘封的历史。《故宫100》是央视推出的一部历史性题材纪录片,共100集,每集时长在六分钟左右。此部篇幅短小的纪录片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短篇幅又具有怎样的播出优势,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周兵的《外滩佚事》、贾樟柯的《海上传奇》和周亚平的《城市之光》是三部有关上海世博会的纪录片,这三部纪录片尽管内容和形式都不相同,但却不约而同地大量使用了娱乐化的表现手段,致使其应有的认知性下降。通过对这三部纪录片的分析,文章试图揭示纪录片娱乐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纪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普及,中国电视纪录片步入了成熟时期,一批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受到了社会大众的欢迎,真正显示了纪录片在关注社会、体察人声方面的巨大现实力量,并出现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纪录片佳作。特别是四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更是被人们称之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它的似乎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长镜头加同期声的拍摄方法,尤其是片中的主持人跟随长城遗址走,摄影机又跟在主持人身后走,不仅为国外纪录片创作常用,而且对我们的纪录片基本创作原则提供了生动、令人信服的例证。 一、关于“追随再追…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电视台创作了一系列重大题材的大型纪录片,这类原创性纪录片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投资大、周期长、新鲜度高、影响面宽,具有鲜明的独家性。从80年代初期的《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黄河》,到90年代的《望长城》、《大三峡》、《毛泽东》、《邓小平》、《改革开放二十年》和《新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