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研究中国集装箱港口在全球班轮运输网络中的重要性与地位,采用排名前30的班轮公司的航线数据,以全球992个港口为节点、港口间的联系为边,基于港口间联系紧密度对边进行加权,构建全球班轮运输加权网络。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分别从港口节点的网络结构重要性、区位重要性和经济重要性3个方面,更加客观全面地衡量中国集装箱港口在全球班轮运输网络中的重要程度。结果显示,中国集装箱港口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网络拓扑结构地位,上海港、香港港、宁波舟山港、天津港、深圳港、青岛港、大连港和广州港具有较好的地理位置条件,上海港、香港港、宁波舟山港和深圳港具有较大的经济重要性。研究表明,具有较好的网络拓扑结构地位的中国集装箱港口体系也会具有区位优势,且对全球范围内其他海运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苏丹企业代表2006年6月8日签署协议,由中国公司承建苏丹港两大集装箱码头,这是截至目前中国在苏丹规模最大的港口建设项目.新码头建成后,将成为苏丹港吨位最大的泊位,可用于停靠大型集装箱船舶.预计全部工程造价达8 000万美元.这两个集装箱码头的建设,是苏丹港扩建与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不仅有助于提升进出口贸易量,而且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综合中国海运信息网信息)中国承建苏丹海港两大集装箱码头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文献多将集装箱路径视为多商品网络流问题且没有考虑沿海运输权,以集装箱运输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函数,在考虑沿海运输权的条件下构建一个集装箱路径的0-1整数规划模型.算例选择由亚洲、欧洲和大洋洲共计46个港口组成的班轮海运网络.算例分析发现,若各个沿海国家开放沿海运输权,船公司可将集装箱捎带至任意沿海港口进行中转,可降低航线网络3.5%至4.9%的运输总成本.该集装箱路径模型生成的集装箱箱流,可用于分析船公司航线舱位的利用率,调整航线网络.  相似文献   

4.
港口群内港口间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避免邻近港口间的过度竞争,为港口群内港口间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梳理港口集群内涵的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方法,选择货物总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煤炭吞吐量、矿石吞吐量和油品吞吐量等6个指标,对中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的发展规模和货类结构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我国港口群内港口间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上海港集装箱运输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聚类法对上海港以及周边可能对其构成威胁的集装箱港口进行分类研究,发现与上海港同处一类的港口有釜山、高雄和深圳港,该类港口可被定位为区域性的集装箱枢纽港。在此基础上,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上海、釜山、高雄和深圳港的集装箱运输竞争力进行综合排序。结果是釜山港的竞争力最强、上海港其次、深圳港第3、高雄港第4。最后提出提升上海港竞争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能更有效地提供有价值的航运情报, 借鉴网络分析法相关原理,挖掘船舶AIS数据,获取港口之间的竞争度.该法通过船舶数据模型、港口数据模型、船舶抵达港口事件模型、船舶挂靠港记录、港口之间运力、港口网络等建立港口间竞争度模型. 选取2014年4—8月中国沿海船舶AIS数据和17个主要港口数据,利用模型计算出对上海港竞争度排名前三的港口依次是宁波港、张家港港和南通港.  相似文献   

7.
港口建设需要以港口发展战略为指导,而港口发展战略是有层次的。港口发展战略的第一层次是研究全国港口发展战略,并把它分解到各个港口群体;第二层次是把港口群体发展的战略目标分解到各港;第三层次则是研究具体港口的发展目标问题。本文最后还提出了不同层次发展战略的研究者和发展战略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嘉兴港地主港模式对浙江沿海港口的借鉴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地主港(landlord port)模式,根据地主港模式的内涵,对嘉兴港探索地主港模式的动因、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行剖析;分析嘉兴港地主港模式的现状以及对港口的发展和促进作用;针对嘉兴港地主港模式中的不足与困难,提出相关对策;阐述嘉兴港地主港模式对浙江其他沿海主要港口的借鉴作用;提出港口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待于当地政府和当地港口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在借鉴国外非常成熟和成功的地主港模式时,还必须结合本国和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和港口的实际.  相似文献   

9.
在区域经济中,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要求区域集装箱港口不断进行创新;而区域集装箱港口的创新,应是基于观念、体系及机制的创新,其中,各经营策略的创新是创新体系的主体,而创新体系又要以创新观念为前提,以创新机制作约束。  相似文献   

10.
运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理论,建立基于港口价格与服务时间的两阶段信号博弈的声誉分析模型,推导出港口在利用信号博弈时的均衡价格信号和均衡服务时间信号及均衡条件下的最大效用.通过理论分析得出,港口在第1阶段建立声誉会提高第2阶段的价格信号强度、服务时间信号强度和效用.最后通过具体算例对上述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港口利用合作声誉可以获得更大的效用,为引导港口间加强合作关系、实现区域港口群对外竞争力的提高和区域港口共赢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我国海上运输体系一体化建设,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简称港口)进行类型化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港口竞争力进行评价与排序。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港口进行分类。港口竞争力的排序结果表明,运用聚类分析对港口进行分类的结果是合理的。对各类港口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角色定位与内容分工进行规划,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中国沿海港口经济发展过程,运用动态熵权TOPSIS法和GIS研究2000—2018年港口经济发展的演变特征,并采用Jenks自然断裂法进行空间层次划分。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各港口经济发展差异显著,近年来环渤海港口发展减缓,东南和西南沿海港口发展良好,呈南强北弱特征;港口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呈整体分散、局部连片集中的分布格局,港口群内核心港口发展放缓,边缘港口发展势头强劲。根据港口经济发展综合值和指标体系各子系统对港口发展的贡献度值,将港口划分为5个层次和5种类型;将两种划分方式加以组合来识别各港口所属的层级地位和最优发展类型。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主要沿海港口的合作与竞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中国主要沿海港口现状与将来的分析,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渤海湾三大港口集群的合作与竞争两方面对中国沿海港口的合作与竞争问题展开详细论述,并以长三角港口群为例从自然资源优势、经济腹地和港口服务优势3个方面重点分析中国沿海港口群内的港口竞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中国沿海港口合作和竞争的策略,以期能为中国沿海港口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多重因素影响下集装箱港口的合理腹地范围,基于运输路径优化模型和配流模型对不同类型集装箱港口的腹地范围进行实例分析。研究表明:集装箱港口的地位、集疏运方式是影响腹地范围的重要因素。现代理念下的集装箱港口腹地划分已突破传统地理空间的约束,为多重因素交织竞争作用下的结果。集运输成本、运作效率、服务质量和增值服务于一体的货源集聚综合能力在集装箱港口腹地划分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班轮航线的东北亚港口发展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港口在区域经济贸易和货物运输中转中的地位,制定有效的竞合策略和发展战略以提高港口综合竞争力,从班轮公司视角构建东北亚港口关联网络.通过班轮航线、港口评价、比例关系、社会距离和非对称层次矩阵对港口进行顾客选择、聚合链接、自我中心和层次结构分析,研究发现,东北亚班轮航线的骨干网络由4大枢纽港和3条航运干线构成,并形成东北亚港口在货物运输中转和国际贸易门户方面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6.
为全面地进行内河港口竞争力排序问题研究,采用UTAGMS方法并结合极限排序分析(Extreme Ranking Analysis,ERA)和蒙特卡洛仿真法,对我国长江干线16个内河港口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给出每个港口的最好排名和最差排名以及全部港口的参考全序.根据结果给出提升我国内河港口竞争力的建议.该方法既可为我国内河港口决策提供依据,也可为相关研究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及港城关系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港口及港口城市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推动沿线国家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基于Google Earth和Landsat遥感数据及集装箱吞吐量统计数据,采用GIS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分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38个重要港口(不包括中国港口)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相对集中指数(RCI)进行改进(引入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作为城市发展的表征参量),评估沿线港口及港口城市的港城关系状况。研究发现:1)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港口面积区域化特征明显,港口面积整体呈"西部大东部小"的区域分布格局;2)港口面积变化(0.01~4.93 km2)及面积变化比例(0.01~5.07倍)分布情况均存在区域分异特征,各区域(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非洲)港口面积变化差异较小,港口面积变化比例差异较大;3)港城关系状况存在明显的区域化特征,欧洲地区港口对城市的作用关系相对较强(2017年平均RCI约为2.98),亚洲地区港口对城市的作用关系相对较弱(2017年平均RCI约为1.51)。研究结果可为海外港口及港口城市腹地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The port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ssue of a free trace zone polic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in ports, showing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performance of a free trade zone policy on 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hubs, strengthening the transshipment functions of ports and enhanc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port enterpri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