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我们通常说"书存金石气",意即书法作品中蕴涵古代金石文字的雄浑古朴气象。书法"金石气"的基本表现,其一是雄浑。康有为曾总结北朝碑版的特征,有"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十美。此十美中之"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点画峻厚""血肉丰美"四条,概而言之就是雄浑。雄浑由下列三种元素嬗变而成:刚健、敦厚、苍茫。刚健者有如《龙门造像记》,敦厚者如  相似文献   

2.
清初,傅山倡导“四宁四毋”开启了清代碑学的启蒙。清代碑学的出现不是必然的,它是由思想史的演变构成的,是一种断裂式的书法变迁。与此同时,碑学的出现又激发了这一时期绘画风格的重大创新与变革。碑派书法倡导的质朴、古拙的艺术精神与雄强、浑穆的审美理念,矫正了帖学影响下绘画纤弱、柔媚的画风,使绘画的面貌焕然一新。赵之谦、吴昌硕等为代表的金石画派,以融合了碑学书法的雄厚拙朴笔意入画,为绘画注入了“金石之气”。在清末民初西方绘画激烈地冲击中国传统绘画领域时,他们以“金石入画”的变革,加上自身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突破了中国传统绘画单一的审美模式,将传统中国画推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开启了近代中国画全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帖学与碑学是书法艺术中的两大流派,自清代碑学形成后,碑帖之间孰优孰劣成为书学上争论的焦点,碑学大师康有为认为帖学派自唐宋而下柔弱无力,大力提倡六朝碑版书风,实是矫枉过正,清代帖学的衰退是因其背离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精神,艺术上陷于僵化造成的,碑,帖属于不同的美学范畴,因此不能厚此薄彼,而应将之置于同一个审美层面上,对它们加以全面认识并作出艺术取向上的定位,唯此,对当代书法的健康发展才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大千书法因其强烈的个性特色被誉为"大千体","大千体"受清末民初碑学书法实践的深刻影响。碑学书法的意趣与大千情性契合。张大千接受碑学书法的影响当在拜师曾熙、李瑞清以后。其拜师曾熙、李瑞清学习书法,动因较复杂,且时间均在1919年。张大千研习碑学书法经历了三个阶段:直接取法曾李二师阶段;遍临"三代两汉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阶段;由博及专,以《瘗鹤铭》、《石门铭》为基础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千体"阶段。  相似文献   

5.
<正>清代的金石学兴起,引发了一场古文碑版搜寻考证热潮,这也使人们对"二王"正统的书法有了新的思考。在阮元"南北二论"的影响下,北朝碑版进入了书家的取法视野。包世臣(1775-1855)便是一位积极探索如何学习和取法北碑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6.
“碑学”是从清乾嘉时期崛起的以宗碑贬帖为特征的书学流派。以王羲之、王献之为正宗的“帖学”体系在明清时期已发展成程式化的“馆阁体”。面对毫无生机的书坛,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为代表的碑学学掀起了学习和研究北碑的热潮。碑学充分体现了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使书法艺术摆脱了实用性的束缚,反映了人们对雄强刚阳书风的追求,促进了书法艺术的个性化、人性化,给晚清书坛带来新的活力,成为清代书法艺术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7.
梁巘是清代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评书帖》是其书法理论的代表作。历来研究把梁巘的书学思想归结为“重执笔”和“尚劲健”,本文着重分析了梁氏书学观的成因,认为“重执笔”是与他学书经历、教学经历有关的,而“尚劲健”则是与他的书法师承和工具的选择有关,从而纠正了现有研究成果中的一些错误。  相似文献   

8.
清代以篆书知名的第一位书家王澍。绩学工,精研金石碑刻,述亦丰。其所长“玉箸”篆对后世影响极甚。奠定了碑学发展的基础。是清代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9.
清代前、中期书论中不乏对碑刻的论述,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关注碑刻,不过这时更多的是从金石学、考证学、文字学的角度出发,对碑刻进行搜集、品评、著录的工作,将碑刻看做对书学的一种补充;到了后期,包世臣、康有为等人将碑刻(尤其是北碑)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碑学大兴。他们把对碑刻的认识归纳、总结,形成体系,使之成为书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以清代书论中对碑刻的认识发展变化为线索,指出前、中期与后期书家对碑刻的认知的区别,重新审视清代书学中构建碑刻认知体系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初唐的欧阳询与虞世南并称为"欧虞".在初唐审美风气的背景下,欧虞表现出各自鲜明的美学特质,较之虞世南"重意尚韵"的书学气质,欧阳询"重法尚意"的美学追求则显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阮元搜访、编印了大量金石文字,开辟了用金石实物从事研究考证的新途径;创立碑学理论,使书法学开出了新纪元;精评历代名画,发前人所未发。这些都是阮元对金石书画研究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作为清代碑学大师的邓石如,他的碑学实践在中国书法史的长河中起着不同凡响的作用,并为书坛架起了一座承前启后的桥梁。他的全面实践的碑学主张不仅重新树立了书法典范和价值取向,而且对篆、隶、楷书的振兴和创新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并启示着乾嘉之后的碑学实践者。此外,在对其碑派书法的接受过程中必然会引起一番争议,然而当新范式逐渐站稳脚步,人们将重新审视邓石如对碑学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浙南摩崖石刻的整体考察和研析,结合碑派风格摩崖和代表书家,探究清至民国中期碑学形成的基因及其发展历程状况:清初人士为了避触文网,渐开金石学气候及碑学序幕之一角。从嘉庆开始,金石学大盛而致碑学兴、帖学衰。以阮元为核心的金石书法家对浙南摩崖石刻碑派书法之大兴做出了开山贡献,他们的躬行实践印证了清代碑派书法首先是从秦汉篆隶书体的复兴开始的普遍观点。而道光、咸丰直至清末,浙南无一段草书摩崖的现象,则是“篆隶振兴,草法澌灭”的最好注脚。民国初、中期碑帖结合、章草复兴为书史亮点,其体现在浙南摩崖石刻中的独特价值和带给我们的启迪作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唐代欧阳询在继承大于创新的初唐书坛上,孜孜不倦地追求书学气质中的"法骨",以其强烈的风格卓然独立,其书论、书作都表现出重法尚意、质妍互重的美学风气。  相似文献   

15.
王昶是清代乾嘉时期的文字家、方志学家和金石学家。他一生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为官清正,著述宏富。《金石萃编》是其代表怍,共一百六十卷,起自夏殷,止于金,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金石萃编》有着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以金石文字“证以正史”纠正了史籍中的错误;以金石文字考释历史;为研究我国宗教史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佐证;促使学者对文献资料和金石文资料并重,相互补充,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16.
清代尤其在中后期,新生了碑学书法,主要崇尚北方汉魏风格由此得名北碑,与传统南帖相对。其中,南北之分最早提出于宋代,而碑学思想成熟则是清代中晚期。在理论日渐成熟的同时,碑学书法的实践,为清代书坛注入一股清新活力,书家对金器碑碣的研习,使各种书体都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究其出现的原因,依照惯习多分析金石学、考据学的影响,这固然不错。可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当时社会风气和审美倾向角度分析,以期拓展人们视野,更好的认识清代碑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清末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包世臣,是一位学富才赡的“全才”。他不仅深入研究过农政、盐务、漕运、河工、货币、鸦片以及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对中国自然经济的破坏等大政利弊,均有著述;而且还是一位有创见的书学理论家和著名书法家。《清史稿》说包世臣“论书法尤精,行、草、隶书,皆为世所珍贵。”《清代七百名人传》称“其书法备得古人执笔、运锋、结体、分势之奇,推为书家正宗。”包世臣“论书,精细之至,为后世开山。”然而,迄今对其书论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却尚阙如。本文拟仅就包世臣的书学理论与实践,略陈窥见,尚乞书苑鸿硕,不吝匡谬。  相似文献   

18.
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虽然是马克思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出发点,但二者却存在着本质区别。与其他哲学家相比较,马克思通过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了形而上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揭示了形而上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形而上学批判从"观念批判"转向"实践批判"、从"副本"批判转向"正本"批判与"副本"批判相结合、从理论变革转向个人摆脱抽象统治,由此实现了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方式"、"批判向度"、"批判旨趣"的三重变革,彻底颠覆并超越了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生乐生以及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这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尽的资源。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用"尚公"、"公忠"观念强化青年爱国情怀;用"刚健"、"自强"准则激发青年进取斗志;用"宽厚"、"仁爱"美德滋养青年宽容人格;用"尚中"、"贵和"思想培养青年中和意识;用"贵生"、"乐生"胸襟唤起青年生命觉醒。如此,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建构才会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滁州学院学报》2018,(1):49-52
为进一步推进对晚清名臣翁同龢书法艺术的研究,概述了翁同龢生平及艺术成就,继而提出问题,运用文献法、图版法对翁同龢书法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特点及成因进行梳理:通过科举需要及文人思想对翁同龢前期书法风格的影响,剖析了翁同龢前期以"馆阁体"为主的书法风格;通过取法、用笔、结构、章法等方面的分析,指出了翁同龢后期表现的尊碑崇古、用笔朴拙、结构跌宕、章法灵活的书风特点;最后,在梳理翁同龢书法风格的基础上探寻其书风形成原因,得出了晚清"尊碑重颜"的书坛发展导向及翁氏家族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翁同龢书法风格形成的两大重要因素。为翁同龢书法艺术研究进行了一定的补充与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