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有人曾把《伊索寓言》评为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一本书。西方文坛,一直把伊索奉为“寓言之祖”。可是近几年来一个新的结论轰动了整个世界:“伊索”不是希腊人而是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寓言家陆克曼。原来希腊人把埃塞俄比亚的寓言翻译成希腊文,以“伊索”署名,取其所含埃塞俄比亚人的意义。于是“埃塞俄比亚人寓  相似文献   

2.
对农节目的创作不仅涉及创作内容,还存在一个创作视角的选择问题。不同的创作视角,所产生的传播效果也不同。钱钟书先生曾经讲过一个吃葡萄的故事,说的是两种人吃葡萄,一种人专挑最好的吃起,结果他吃的总是葡萄中最好的那一颗,而另一种人正好相反,先挑最坏的吃起,因为他想的是下一颗总比吃的这颗更好。两种吃法,两种味道,个中滋味全然不同。在对农节目创作中,有时换换思路,反其道而行之,也许做出来的节目会是另外一番风景。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寓言这种文体似乎越来越变成了一种为“天真无邪的小读者”而创作的故事。因此,寓言作家也变得也越来越喜欢虚构出一个阳光撒满草地、到处盛开鲜花的乌托邦,对于伊索这样的人,则非常担心他的作品会不会“腐蚀”了我们青少年洁白的心灵。就这样,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寓言就再也不能够面对简单但却残酷的现实(里面当然也有美),而充满了“廉价”的爱心,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儿童文学”,把一门活生生的艺术变成了一个小摆设。为了那些假想中的小天使,寓言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拉·封丹寓言里的市侩  相似文献   

4.
古罗马寓言诗人菲德鲁斯在他的《伊索式寓言》序诗中,曾简洁地道出寓言的特性:“它使你发笑,又给你智慧/它是明智生活的顾问。”另一位寓言大师拉·封丹在他的寓言诗《狮子与牧人》中,为寓言艺术作过如下的辩解: 寓言不只是像外表那样: 我们从最单纯的动物得到教导。 赤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媒科技》2011,(6):16-16
2010年6月2日的一次论坛上,刘爽指出“微博在国外是网友用来报道新闻、传播绯闻、交流对奥巴马政策看法的,中国没有这样的环境。”随即,他举例表达了对中国当下微博的看法。之后,这一系列的论断被外界简化为“微博是个屁”,各种声音甚嚣尘上,有人说他是吃不到葡萄的狐狸,有人说他是跟不上潮流的老土。  相似文献   

6.
对农节目的创作不仅涉及创作内容,还存在一个创作视角的选择问题.不同的创作视角,所产生的传播效果也不同.钱钟书先生曾经讲过一个吃葡萄的故事,说的是两种人吃葡萄,一种人专挑最好的吃起,结果他吃的总是葡萄中最好的那一颗,而另一种人正好相反,先挑最坏的吃起,因为他想的是下一颗总比吃的这颗更好.  相似文献   

7.
想把自己古代化,书就难懂. 想把古书古人现代化,那就不难懂. --摘自金克木《〈论语〉是一部现代派小说》 《伊索寓言》里有一则"山震",说大山临盆,发出巨大痛苦的呻吟,把周边的人都搞得忐忑不安,最后经过艰苦分娩,生了个小老鼠;中国的歇后语里有"搭戏台卖豆腐--买卖不大架子大"之说,都是讽刺那些雷大雨小拉架势说大话的忽悠家.  相似文献   

8.
张伟 《出版史料》2010,(4):67-67
1840年,广东出版了一本《意拾喻言》。“意拾”,即粤语“伊索”的音译,“喻言”就是“寓言”。译者以富有文采的浅显文言译出了八十二则寓言,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忠于原著的《伊索寓言》译本。译者是英国人,书上的署名是“蒙昧先生著,门人懒惰生编译”,其实译者的真正姓名是罗伯特·汤姆。  相似文献   

9.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10.
不知从何时开始,也不知由什么人“开创”,有些新闻纸(尤其是综合性报纸)登的某些稿件,由一串串的套话组成,表面看像吐鲁番的葡萄,实际上却酸涩难吃,让人厌读。那套话虽然不是错话,也不是假话,甚或不是大话,却是按固定套路“套”出来的“瓦盆话”(像卖瓦盆的小贩一样,一套一套地兜售)!比如,他要搞成就报道,动辄就是“在领导的重视关怀下”、“建立了某某制度”、“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不管报道哪方面成就,也不论是工业、农业、文教、卫生,都用那个框子去“套”。你说它错么,它“正确”;你说它假么,它“真实”;你说它大么,也不见得。它确是地…  相似文献   

11.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1):89-92
巴金(1904--200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封建大家庭里,童年时接受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知识系统的启蒙教育。同时,他也阅读了《古文观止》、《说岳全传》、《施公案》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作品。“五四”后,他狂热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鼓吹新观念、新思想的杂志,他常常说自己是“五四”的产儿,因为“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期间,他还读到了上海出版的《夜未央》和《告少年》,在思想上深受影响。他说:“在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年间,这两本小书不知感动了多少的中国青年。我和几个朋友当时甚至把它们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  相似文献   

12.
尹明珠 《大观周刊》2011,(32):151-151
寓言,是一种隐含有劝喻或讽刺意义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获得一些教训。《索寓言》,历来为世界各国所传诵。  相似文献   

13.
报纸上说,贝克汉姆有一些毛病,喜欢花费几个小时反反复复摆放家具,“假如冰箱里有三罐可乐,那么他会扔掉一罐,因为他认为三个是不对称的。”即使旅馆下榻,也要把房间里的杂物摆放得符合自己的要求才入住。贝克汉姆也坦率承认,他患上了强迫症。没错,专家也是这么说的。  相似文献   

14.
我和叶澍都喜欢寓言,又都长期做编辑,共同的话题自然不少,聊起天来常常刹不住车。我发现,对于寓言,他是真心热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那种热爱。他和我聊天,十有八九与寓言相关。某某作品精彩,某某新人有潜力,某某的作品被收入课本,某某丛书编选有特色……无论这些事是否与自己有关,他都津津乐道。你完全能感觉到他谈论这些事时的那份投入和快意。有时我们明明在聊其他事情,他总能变戏法似的又回到寓言上。哈,拿他没辙。金江先生常曰“殉情寓言,至死不渝”,我看他也差不离。我想叶澍这辈子怕是再也无法离开寓言了。  相似文献   

15.
今年2月6日,著名科学家袁隆平到武汉市口区与中学生交流,一位中学生说,他看过一篇报道,写袁院士累倒在稻田里还不放弃研究,值得敬仰。院士连忙澄清道:“一定别受误导,累倒还工作,不值得提倡,身体是最重要的。另外,我也从来没有累倒在田里,那是耍笔杆子的杜撰的……”袁隆平,被科学界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因他对我国水稻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全国人民打心眼里敬重他。记者想“锦上添花”,给他头上多加几道“光环”也是好心。但是,良好的愿望未必都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有时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这是值得“耍笔杆子…  相似文献   

16.
雷茜 《出版参考》2011,(1):36-36
曾有一位花匠的葡萄树上结了很多葡萄,他摘了一些送给附近的商人。商人边吃边说:“好吃,好吃!多少钱一斤?”花匠说:“自家种的,不要钱。”商人却拿出钱硬塞给了花匠。花匠又摘了一些给一个当领导干部的邻居,邻居没有接葡萄,反而问他:“有什么事情要我帮忙吗?”  相似文献   

17.
聚焦     
记得20年前,即将从河北师院中文系毕业时,和一位要好的同学聊天,他问我:“你最理想的是分配到什么单位?”我说:“河北日报。”他嘿嘿一笑:“赖哈蟆也想吃天鹅肉!”我听了并不以为他是在嘲笑,农民子弟哪敢有这个奢望,撑死也不过说说而已。谁想命里还真有这个口福,时隔不久来到河北日报,吃上天鹅肉了。  相似文献   

18.
“情感报道”该是近几年来报纸出现的新文种——我找不到什么现成的词来给它归类,只好用“文种”这个词来表示它的不同凡俗。这是一种用各种文体杂交出来的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 先说它的内容。它是报道人的.但却并不报道人的事迹、经验、成就,所以你无法将它归到往昔的人物通讯的文本里去。在内容上,你说它是真实报道吧.人名、单位可是子虚乌有。一个真实的人如果顶着个假名,尚且难以把握他的言行;一个文章里的人若再挂着个假名,其人其事就更难免被作者信马由缰地演绎了。对于这类报道,你说肤浅吧,它可是已经深刻人的隐私中;你…  相似文献   

19.
有两则寓言,一般的中国人恐怕都耳熟能详:一是“叶公好龙”,一是“郑人买履”。寓言中叶公与郑人都成了被人们嘲笑的对象,在今天看来,这恐怕多少有些误解。 叶公好龙之甚,以至于墙上画龙,柱子上雕龙,家中到处是“龙”。但真龙来了他为何又惧之?人家说他是假好龙,或者说是好假龙。我想他是一开始就未接触过真龙,在虚拟的龙的世界生活惯了,忘  相似文献   

20.
"悦读书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中自是有书痴,对书痴迷者大有人在。而幼年读书的经历总是刻骨铭心的,或许你会渐渐淡忘曾读过的一些书,但关于童年读书的记忆却始终是最清晰、最生动地保存在你的脑海里。作家莫言在《童年读书》中,说他看的第一本“闲书”——《封神演义》,一辈子让他忘不掉!他生动地讲述了一些他读书的故事。那时候,由于父母担心他看“闲”书会中流毒,更担心他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