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2 毫秒
1.
我国语言哲学史上,存在"言不尽意论"和"言尽意论"两种相反的观点.汉民族持思想感情在心的本体意识,思维与语言文字处于同一架构中存在差异性,语言文字在思维中的作用与地位不断提升.表明思维与语言统一性中的不一致性,两者之间是辨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2.
言意之辩作为魏晋玄学论题之一,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先秦诸子尤其是老庄对于言意关系的理解深刻影响着后人.汉末魏晋之世,天下大乱,汉代经学受到质疑和挑战,人的思想现念随之觉醒,言意关系重新受到士人关注.通过对当时流行的三家言论的简要分析,指出他们各有其合理之处,但是相比之下,荀粲的言不尽意论和王弼的得意忘言论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论史上,以突出文学形式锤造为特色的魏晋南北朝文论,实现了一次有重大意义的理论突破。促成这次理论突破的,除“文学自觉”的经验基础之外,“言意之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言不尽意”、“言尽意”虽宗致顿殊,但不是针锋相对的两派,而是在互不相干领域里进行的平行探讨。“言意之辩”对古代文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言不尽意”论唤起了文学对语言局限性的警觉,“言尽意”论坚定了文学“立言不朽”的信念,“立象尽意,得意忘言”论提升了文学运用语言的境界。“言意之辩”对古代文论的全方位影响,在陆机、刘勰那里得到了最突出的表现。陆机为古代文论的理论建构找到了一条“意、物、文”的贯穿线索,刘勰始终把“文学语言运用经济学”置于文学理论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4.
先秦关于“言”、“意”看法有四种。有极端的“情欲信,辞欲巧”的信抑型语言观和“得意亡言”解构性言语观;有孔子的“辞达而已矣”的中庸性语言观和《易传》中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因而“立象尽意”的重构性语言观。后两对古典诗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立象尽意”的表达策略消解了诗歌艺术中的主客观对立的关系,使中国诗歌美学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对言意关系的讨论发端于先秦,经过两汉,至魏晋时“言意之辨”已成为了魏晋玄学中的一个重要哲学论题。对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言意之辨”讨论的内容是言辞和意念的关系。对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意见:言不尽意论,言尽意论,得意忘言论。这些观点在语言如何表达思维内容和思维对象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对“言”与“意”之间的关系由于受到语言观念的局限,在语言学上的探讨,未能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6.
柏格森指出了语言符号的局限性,认为它是僵化的、静止的和空间化的,因而无法表达动态的、整体性的和时间性的心理绵延,庄子也论述了言不尽意的语言观。他们都认识到语言不能表达直觉,不能认识实在,而他们的哲学著作都具有文学特质,都采用诗一般的语言,构建了他们独特的诗化哲学。  相似文献   

7.
"语言能力"是乔姆斯基理论的核心;"交际能力"则是海姆斯与乔氏相对立的重要概念.这两个概念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语言观.对它们的区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语言教学.  相似文献   

8.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观点认为语言影响甚至决定思维。然而,"认知"假说则认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认识先于语言,思维决定语言。本文阐述了皮亚杰的语言思维认知观,维国茨基的语言思维认知观和言语思维假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者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先秦哲学史上,庄子深入探讨语言与意义的矛盾,提出"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的观点.庄子的言意观凭藉魏晋玄学为桥梁,与文学思想相接触,最终形成中国文学"意在言外"的含蓄传统,为中国古代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希拉里·普特南是一位著述颇丰、影响深远的当代美国哲学家.他的意义理论和语义外在论是其早期语言哲学的代表性学说.意义理论是普特南语言哲学的基础,在《"意义"的意义》这篇文章中,普特南提出了著名的"孪生地球"论证.他通过这个认知实验说明了环境因素在决定意义上所起的实质作用.作为意义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义外在论是普特南语言哲学的精髓.普特南通过这一理论阐述了他的语言劳动分工普遍性假说和因果指称理论等观点.  相似文献   

11.
刘克庄"本色"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后期江湖派诗人刘克庄的"本色"诗论是针对当时诗坛的具体情况而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本色"论既有对理学家之诗和江西派末流之诗的针砭,又有对当时诗歌流弊的理论拯救;既有对传统儒家诗教的接受和继承,又对当时的诗歌发展提出了"有情性、尚比兴、益世教、重声律"的规范性要求,进一步丰富了"本色"诗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是辩证思想的大师,他和他的思想本身都应该受到辩证的对待。在“恶”这个具体的道德问题上,黑格尔用辩证思维的方式探讨“恶”的含义和历史作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恶”的历史发展的杠杆作用的辩证法思想正是在批判吸收了黑格尔的思想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也正因如此,恩格斯在《终结》中指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比"字句是现代汉语的典型句式之一,许多语言学家从其结构、意义、价值和发展等各个方面对它作了深入的研究,综合这些研究的成果,可以得出"比"字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正不断加大,综合性程度正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一部文论巨著,至今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所论述的"情采"是《文心雕龙》中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情采"一词,一是情,一是采,情在采先。笔者分别从"情""采"及其互相关系方面简析刘勰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提出的"诗词分工论"影响了其词的创作特色.欧词的创作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讴歌人性人情;注重审美价值;具有通俗自然、清新流畅的语言风格.这三点都鲜明体现了其词体特征,奠定了有宋一代词风,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空间环境都有着相当程度的现实指涉,要将之转化成绘画而又要忠实于小说,就需要画家对小说所指涉的现实内容有所把握,也即图像要与语言具备某种"共相"。丰子恺熟悉江南的地域特征与人物特色,又对语言与图像这两种符号的基本特性有深刻的认识,努力追求"语图共相",因而他的绘画取得了成功;而其他如刘岘、刘建庵等同时代画家的作品与小说缺少"共相",往往归于失败。因此"语图共相"的概念可以为以图像演绎具有较强现实指涉的文学文本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在东汉以前就已经传人中国。为了在中国扎根发芽,佛教经历了与儒道思想交流融合的过程。其中,对佛教经典进行翻译是佛教实现中国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当我们提到佛教文化的影响时,首先要注意到的就是对中国语言的影响。文章以古代白话短篇小说“三言”为例,探讨佛教文化对其语言艺术的渗透。  相似文献   

18.
在李大钊早期的民主主义思想中,其核心是“民彝”思想.“民彝”是李大钊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的同“民众之意志”相对应的概念,在李大钊看来,“民彝者,吾民衡量事理之器”;“民彝者,民宪之基础也”、“信其民彝,彰其民彝”.  相似文献   

19.
初唐道士成玄英是唐代道教"重玄"论思想的重要代表。他认为"道"最基本的特点是"虚通";"道"作为本体既没有实体性,也没有抽象性,而具有一种现象性。这反映了唐代道教哲学比较高的思辨水平。在这一"道"论思想的基础上,成玄英阐述了其"万类参差无非独化者也"的物质观,"道契重玄,境智双绝"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其素分,任其天然"的社会观和人生观。成玄英"重玄"论的道教思想在有唐一代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