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教育口号”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口号”是教育语言的基本形式之一,在教育活动中颇为常见。以往我们总有意无意地认为,“教育口号”只是一种“政府的行为”,与教育实践者个人关系不大,更与教育理论研究无涉,不必将其单独提取出来加以甄别、考究。其实不然,“教育口号”作为描述  相似文献   

2.
《中国德育》2012,(14):5+4-10
教育口号是反映一种教育思想、影响教育行动、易记易传播的流行语。建国以来,我们的教育从来不乏口号,有大家耳熟能详、推崇至今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有饱受争议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等。  相似文献   

3.
徐吉洪 《中国教师》2006,(10):25-26
按照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其《教育的语言》一书中的见解,教育语言主要由三种形式构成:教育术语、教育口号、教育隐喻。何为隐喻?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将其定义为“一事物借用另一事物的名称”。教育隐喻就是一种运用比喻的手法对教育中的某些现象进行说明。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极,教师历来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崇拜,人们以隐喻的方式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关注。“桐子”、“教师是园丁”、“教师是春蚕”、“教师是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其中较为著名和典型的教师隐喻。这些隐喻性背后隐藏着“教师是什么”的深刻涵义,本文尝…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隐喻的话语动态框架和积极话语分析为基础确立了积极隐喻分析的方法,主要步骤包括识别隐喻、发现隐喻使用的系统性、揭示隐喻使用的作用。通过对《同在蓝天下——怎么看教育公平》一文进行的积极隐喻分析,本文发现:1)在语言使用层面关于“(义务)教育发展”的系统隐喻较多;2)在认知模式层面体现的隐喻脚本为“(义务)教育发展是旅行”;3)隐喻使用的作用主要在于解释、说服、移情,即向读者解释如何消除教育不公现象,说服读者正确看待(义务)教育发展中的教育不公现象,最终达成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识和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5.
口号多,是中国的特色.看看那大街小巷墙头门口上涂抹的悬挂的张贴的就知道。教育口号多.又是中国特色之特色:什么“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什么“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什么“学校以学生为中心”——从这些琅琅上口对仗工整的迷人口号看来.教育享受如此高的重视程度。当下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啊。可教育的现实境况总让人觉得这些迷人的口号只能给教育带来精神上的“胜利”。  相似文献   

6.
标语口号是一种特殊的"话语"传播方式,是时代的产物。标语口号发挥作用主要源于特殊的言语结构形式和超常的组织动员效果。对红军长征时期在遵义期间留下的标语口号进行语言功能、语言结构、语言运用三个层面的语言学分析,能够充分认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标语口号的功能与特点。  相似文献   

7.
教育口号具有凝聚人心、催人向上的功能,是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的体现,也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反映。 临近中高考,学校为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力一搏,往往会让班主任组织学生张贴宣传标语,各种教育口号成为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次外出学习,我看到一个班的教室赫然张贴着“努力改变命运,拼搏才有qian途”的口号。  相似文献   

8.
口号,是舆论宣传工作中的一种有效形式。或写在纸上张贴,或粉刷于墙。切合实际的口号,看一眼,心悦诚服,深受教益。然而,那些胡乱编造的标语口号,即使把它写在最醒目的地方,老百姓也是不看,谈及此事,都说“一点用处没有”。归纳起来,这些泛滥成灾的口号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口号随着形势出台。上边检查计划生育工作,口号是“一对夫妇一个孩”等;落实扫盲工作,口号有“一堵二扫三提高”等;检查安全工作,口号是“安全防火,人人有责”等等。口号喊得如此响亮,那么实际工作做得如何呢?却与口号相反,超生者,有;新文盲者,有…  相似文献   

9.
突破中国教育现代性话语的困境,需阐释话语与现代性的概念来源,在“精神世界”“社会世界”以及“客观世界”中总结出中国教育现代性话语的三重困境,即技术语言、政治语言以及科学语言,并基于“天地人神”的四元世界以及“欲技道”共生游戏的理论基础,以中国教育现代性话语的3种创新方式——“艺术”语言、“存在”语言以及“游戏”语言作为回应。  相似文献   

10.
《少年读者》2008,(7):49-49
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World OneDream)”。这也是北京残奥会的主题口号。这个主题口号说明,尽管人类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但我们共同分享奥林匹克的魅力和欢乐,共同追求人类和平的理想,我们同属一个世界,我们拥有同样的希望和梦想。它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实质和普遍价值观——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  相似文献   

11.
1942年以后,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在延安和解放区诞生,这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话语形式即“革命话语”的诞生。政治语汇的大量使用、语言的模式化,以及隐喻和象征的固定化则是革命话语在语言上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什么:源自教育隐喻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隐喻是个人对教育理念的表达,也是其内隐观念的流露。文中重点对教育与“塑造”、“教育是农业”以及“教育即生长”等几个著名隐喻进行了解读,展示了隐喻语言的魅力。呼唤人们在探寻教育本质规律时不应忽略隐喻语言的作用,要在生活实际中找寻教育的意义,使教育学焕发出生命气息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近期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减负”呼声的日益高涨,从某些教育行政部门传出了这样一些口号:“学生减负,教师加压”,“把学生从题海里捞上来,把教师摁下去”云云。笔者认为,这些口号不够妥当,有待商榷。   勿庸置疑,这些口号的提出者的用意是好的。无非是说,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不等于减轻教师的责任,并不等于降低教育质量。恰恰相反,减负正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既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提高教育质量。这只能说明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等等。但是,上述口号却给教师一种恐怖感。诚然…  相似文献   

14.
说起教育口号,大家都耳熟能详。在中国,它似乎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存在物,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乡村,都可以发现其踪影,俨然一道独特而醒目的风景线。作为教育现象的语言表征,教育口号正以其独有的方式作用于教育活动,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对此进行理性分析,不难发现,  相似文献   

15.
作为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话语”本身只具有抽象的特征,然而在语言运用中,人们通过隐喻认知方式赋予了“话语”它本身不具有的物理属性。人们对“话语”的隐喻认知大致有两种模式,当发话把“话语”当作一个音义结合的整体时,往往采用实体隐喻模式;当发话着重强调“话语”所表达的意义时,一般采用容器隐喻模式。  相似文献   

16.
斯大林同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曾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初期和中期,先后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和“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对于这两个口号;长期以来,在国际共运史的教学中,引起过人们的广泛议论,理解不尽相同。大体上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这两个口号是斯大林同志根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对加速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基本上予以肯定;一种意见则认为,这两个口号都具有片面性,前者只重视技术,忽视政治,后者只重视干部,轻视群众,因而是错误的,应予以否定。下面仅就我们现有的认识谈一点看法。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无  相似文献   

17.
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口号的争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几年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作为一个颇为流行的口号,在教育理论界为人们广泛使用。这说明该口号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们对我国教育学领域的现状及前景的共同看法。但是,这一口号的准确内涵是什么?它所提出的主要依据及它所针对的主要问题又是什么?它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的口号来提出是否恰当?对于这些,迄今未见比较清楚、明确的表述,更少有不同见解的讨论。这种理论上的模糊状态与该口号的影响力相比是不相称的。本文即就这一口号提出几点不同见解,希望能够得到帮助与指点。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的口号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8.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和“抵制日货”是在五四运动中发生了很大影响的两个口号。但在五四运动史的研究中,对这两个口号的评价却很分歧。如有的同志认为“内除国贼”等口号,只反对统治阶级中的个别人物而不反对整个军阀统治,使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太小太近;“抵制日货”的口号主要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资产阶级的口号。而有的同志却认为,这两个口号都正确地反映了全国人民的革命要求,特别是“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直到今天,对一切正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被压迫民族仍有现实意义。任何一个革命口号,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它表达了一定时代革命人民的迫切要求和斗争目标,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动向;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觉悟程度和认识水平。因此,科学地评价五四运动的各种口号,是五四运动史研究  相似文献   

19.
略谈话语环境中的隐喻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广泛存在于话语中。现代隐喻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而且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思维习惯。在简要探讨了隐喻的基本功能和分类后,本试图运用话语语言学的理论知识,从话语的七个标准四个范畴来探讨话语中的隐喻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20.
冯向东 《文教资料》2007,(1):114-115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受不同的理论影响着,变化着。我国的英语教学是一种认知教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应试教育”。在这种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限于给学生进行课文单词、词组和难点的解释,即“语言点”和语法分析,而学生们也主要把时间花费在对单词、句型和语法的记忆以及大量枯燥无味的练习。以前,隐喻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文学手段,其实它融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隐喻现象。从语言本身的历史发展来看,由于追求教育语言的科学化,教育隐喻语言在教育活动中受到了冷落。实际上,作为本源性存在的教育隐喻,有着独特而丰富的人文精神意蕴。在教育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