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葛娟 《中国出版》2012,(4):54-57
文学阅读从纸本阅读发展到手机阅读不仅是阅读载体及阅读方式的改变,实际上是文学形态在信息化时代产生重大变革的外在呈现。从出版产业发展来说,伴随手机阅读用户的迅速增长,手机出版已形成规模性的产业结构和效益。由移动通信运营商为主导建立的手机出版产业链,对整个手机出版的产业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正在引起整个数字出版业的产业格局调整。  相似文献   

2.
全民阅读活动的蓬勃兴起给大众出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全民阅读的规模、成效和持续发展等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大众出版;大众出版的繁荣对全民阅读活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将有力地促进全民阅读。因而,走好大众出版这条路是服务全民阅读的需要,同时也是出版业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3.
大众消费类数字期刊的现有运作模式,与其用户移动化、碎片化阅读与深度阅读并重的需求不相匹配.超小型出版形态的小文件尺寸、清晰导航、小出版体量、滚动式页面等特征,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是大众消费类数字期刊出版的新路径.大众消费类数字期刊超小型出版方式的发展需要在技术、平台、用户等方面打破困境.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技术在我国的日益普及,数字化内容的“阅读分享”越来越频繁地走进大众视野,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以数字化“阅读分享”内容为研究对象,结合与其相关的互联网、出版行业、服务终端等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数字化“阅读分享”之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手机出版是近年来发展较迅速的数字出版分支。随着手机作为普通民众的日常用品,已不再是单纯的聊天工具,已经发展成为了手机综合平台,融入信息获取、娱乐游戏等各种服务,手机阅读已成为新信息时代日益重要的阅读方式。面对手机出版的迅速发展和手机读物的大幅增加,出版产业向跨媒体出版及个性化按需定制的步伐也将会大大加快。但手机出版发展过程中"瓶颈"问题必须重视。  相似文献   

6.
手机,原本只是一种人们在移动中进行人际传播的通讯工具,但随着与互联网的结合,手机已经成为继报纸、期刊、图书、互联网出版之后一个重要的新兴出版媒体。手机出版正在成为一种全新的出版业态。可以说,当前的阅读格局已经是天下三分:即传统阅读、延伸到电子网络上的WWW阅读和延伸到无线终端(以手机为主)上的WAP阅读。  相似文献   

7.
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应用不断丰富,手机阅读成为新的阅读形式.越来越多的作者、出版商和手机产业链上下游,开始关注并尝试进入手机出版领域.目前,国家尚无法律法规对手机出版进行明确定义,但随着手机上网的日益普及,手机出版也日益发达.手机出版是指"以通信WAP网络为信息的传播途径,将著作、图画、声频、视频、符号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内容数字化,以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发送到手机用户终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的实时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8.
邓琦 《出版广角》2016,(21):56-57
近年来,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互联网、AR、VR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儿童的阅读方式.儿童阅读方式的变化无疑影响着童书出版的方向.笔者欲分析当下儿童阅读的主要方式,并探讨童书出版的新风向.  相似文献   

9.
手机、平板电脑等“掌媒”的出现,使移动阅读成为新媒体时代一种不可忽视的新兴的阅读方式.本文主要探讨了移动阅读时代数字出版结构和形态的新变革,论述了数字出版行业在出版平台、传播渠道、出版者、传播内容、出版方式等层面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以及数字出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等,以期对我国数字出版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生活的今天,人们已经习惯了从网络下载电子书或杂志,通过手机或电脑进行阅读,数字出版也随之兴起。这种现代的阅读方式使传统出版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传统出版的转型已经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1.
大众出版结构与阅读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霖 《出版科学》2006,(5):18-19,22
大众出版结构的畸形发展,使得大众阅读兴趣锐减,阅读已被异化.本文对当前我国因大众出版结构失衡而出现的阅读异化现象及其负面影响进行了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2.
眼下,以网络和电子商务为龙头的信息技术,正在不知不觉中蚕食着传统出版业的领地。新兴媒体的出现,阅读方式和阅读载体日趋多样化,冲击着传统的出版模式,使得传统出版业伫立于十字路口,并由此引发如何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思考。本文将从传统出版业的现状、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方面对传统出版业的转型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目前手机阅读平台发展的现状和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借助云出版平台的资源和技术,重新布局手机阅读的内容资源结构,以多层次逐步深化的产品形式,满足更多样化的需求层面,并以双方合作的方式,共同打造精、准的全媒体营销系统,以安全、透明的版权保障机制与结算机制,一同吸引更多的出版方加入到数字内容资源的传播中来,以期通过这3种方式打造手机阅读的崭新业态.  相似文献   

14.
论全媒体出版产业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和中文在线凭借电影《非诚勿扰》的影响力,将冯小刚的长篇小说《非诚勿扰》以全媒体方式出版。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图书的全媒体出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出版已由原来单一纸质图书出版延伸至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等,如《非诚勿扰》采用传统图书、互联网、阅读器、手机阅读等四种形式同步出版,其中长江文艺出版社负责传统纸书出版,中文在线获得该书数字出版独家授权,并与汉王、移动梦网等共同实现多渠道的同步数字出版。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参考》2007,(10X):8-9
有人说“传统出版是草,互联网是羊,手机、移动是狼。”手机阅读的兴盛不仅深刻地影响了阅读习惯,而且更改变了出版市场。手机因其普及率高,而且使用方便,可以说正在成为迅速崛起的新媒体。据了解,国内部分潮流作者已经开始通过手机平台发布其最新著作。面对“手机出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出版行业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手机出版与阅读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出版社和用户的关注。但是,随着我国手机出版行业不断壮大、手机阅读市场迅速发展,这一还处于探索阶段的新兴行业、市场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严重制约其自身的发展。文章通过对我国手机出版产业链和手机阅读市场的分析研究,并与国外手机出版与阅读较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尝试探讨我国手机出版与阅读产业的现状和问题。该文为2009年第四期“数字时代的阅读专题”文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手机“读屏”蔚然成风,数字化出版成为了新的产业增长点.本文通过对手机出版呈现出的微阅读、娱乐化主导、个性化服务、全媒体平台特点的详细解析,试图为手机出版的数字化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新兴数字技术让传播媒介的边界瓦解,传媒格局和生态被重塑.这些变化必然会给大众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阅读方式、体验方式等带来新动向,也必然促使出版业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和发展趋势.本文从数字化出版角度,分析其虚拟现实传播、智能化传播、社交化传播、微传播、体验式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翁昌寿 《出版科学》2007,15(5):35-37,16
出版业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飞跃,第一次是商业出版的形成,第二次是现代出版产业的形成.商业出版出现的背景是大众阅读市场的形成、版权保护的完善.商业化使出版摆脱为宗教服务的狭窄范围,以市场销售作为出版业发展的赢利模式;国际出版市场的形成,在出版企业、出版资源配置、出版利润、出版技术等方面,使出版业产生了第二次飞跃.这两次飞跃都是历史性的,第一次使出版业得以成形,第二次则培育了现代出版业.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二者加速融合的趋势,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产业转轨的机遇,手机出版作为继报纸、期刊、图书、互联网出版之后的一种全新出版形态,引起人们的关注.易观国际(Enfodesk)产业数据库<中国手机应用市场用户调研报告2009>显示,手机阅读已成为继手机游戏之后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最多的手机应用业务,用户使用占比达到58%.目前,手机出版因其拥有的庞大用户基量、成熟收费模式等而令业界侧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