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中国史学传统的断裂与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史学与西方古典史学相比具有许多优良品格,但在近现代社会激变中遭受无情的甚至是无理的责难和拒斥,导致史学传统断裂。要重振中国史学,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扬中国传统史学的优秀传统,融合中西史学的精髓,造就一种与时代相适应的新史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有两位史学大家高举"史学革命"的大旗,主张新史学,批判旧史学。他们对历史学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进行符合时代要求、引领时代风潮的阐述,对之后百年的历史学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史学思潮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从1990年到辛亥革命是第一个时期,以染启超为代表的早期“新史学”思潮在这一时期影响很大,它为中国史学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奠定了基础;从辛亥革命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是第二个时期,史学思潮呈现多样化景象,史学近代化基本完成;从1937年到1949年是第三个时期,各种史学思潮都经受了战争的洗礼和考验。1949年后是第四个时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在中国大地上,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对中国封建史学从创始人及其思想体系核心到历史观和方法论,再到研究对象和记载内容等都进行了全面地批判,给了以孔子和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旧史学以沉重的打击,为马克思主义新史学在我国的成长壮大准备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奠基者和实践者,其历史观是在对旧史学进行批判,创建新史学的过程中形成起来的,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流质多变的特点,所包含的多种思想因素中既有合理的进步的成分,而又时常会出现观点前后、彼此的矛盾与抵牾,自己也难以自圆其说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科学主义思潮是随着自然科学的极大成就而引发的对科学的膜拜与信仰,进而发展到用自然科学中的机械决定论解释人文现象。它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20世纪初期新史学近代化的标志和动因。历史学家们崇拜理性,相信自然科学对人类知识所有领域具有普遍性,认为只要运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就能建立起科学的历史学。科学主义思潮使传统历史学熔入了科学的实证精神和创新精神,促进了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的百年中国,史学传统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命运转捩.20世纪初年,史学传统遭受激烈批判并趋于边缘化;30年代前后到60年代,史学传统得到相对中肯的评价并趋于理性回归;20世纪60年代后,史学传统的现代价值建构工作陆续展开并趋于自觉.史学传统的断裂只是表象,深层次的应该是史学传统的延续和重建.现今,我们要以唯物史观为原则,加强中外史学交流,推动中国史学传统民族性与世界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史学思想和新民思想是梁启超思想中的两极 ,同时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其主要表现为 :史学是新民思想的表达依赖 ,而新民思想则是史学活动的终极目标。具体表现为 :(1)把民权思想贯彻到新史学中 ,让史学成为国民的镜鉴 ;(2 )批判君王史观 ,鼓吹民史观 ;(3)以历史之光荣激起国民的自信心 ;(4 )以历史之精神陶铸国民的品格 ;(5 )史家要以适合于国民的书法 ,充分发挥史学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到21世纪之交,中国的体育史学正在发生一场革命。其实质是,中国的体育史学开始由传统的“寻根史字”转向“参与史学”。具体而言,21世纪的中国体育史学将在以下方面同传统中国体育史学划清界线:其一,它意味着中国体育史学界将更多地将自己的视线从遥远的时空转向身边的体育改革发展的现实,对当代体育实践中所发生的各类问题予以更多更强烈的关注。其二,它意味着一种开放性的外向性的史学观.对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体育发展经验予以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其三.它同时又是本民族传统体育的有力传播者和开发者。其四,在研究方法上.21世纪的体育史学将打破学科的壁垒和篱笆.更多地借鉴和采用社会学、人类学、哲学以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论子夏     
子夏是孔子的高足,孔子在世时,他参与了儒家学说的创立,是传统中国经学和史学的奠基者。孔子去世后,他长期在魏国西河讲学,开创了三晋儒学。子夏穷其一生弘扬儒家学术,为孔门"六经"的传承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对整个中国学术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史学要论》是李大钊从事唯物史观教学和研究的最终成果,亦是其作为一代学术大师的经典传世之作。《史学要论》内容丰富,结构严谨,体系完备,博大精深,旨在建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的历史科学的学科体系。在中国史学史上,《史学要论》堪称近代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全面的史学理论著作,开创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建立了崭新的研究范式,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传统史学的近代化和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因而在近百年来中国知识与制度体系的革命性变革中占有独特地位,贡献卓越。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史学处于新的历史转型时期,为了适应新环境必须改变传统的史学模式。此时的史学不仅注重理论创新,更加注重理论实践即史学研究方法的与时俱进,由此产生了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史学方法。其中,以梁启超"跨学科"治史方法和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实验方法影响最为深远。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到考古、历史、文学等学科领域,尤其在史学方面更为突出,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重点研究了中国古代社会状况,以"人民本位"思想为重要出发点,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体现,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西学的引进和新文化运动的展开,对中国美术史"重记载而轻论述,重史料尤胜于史学"[1]的传统著述方法予以了极大的刺激.伴随着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德语国家的艺术史率先从形而上的美学思辨向形而下的对具体形式要素和视觉心理学的研究的转变,曾留学于日、德,谙熟西方艺术史研究方法的滕固,不满于中国历来绘画是作者"但屑屑于随笔品藻",要求美术史学者"必须广泛地从各时代的作品里抽引结论",[2]2依据直接材料"推论沿革,立为假说".[3]71虽然滕固也承认由于条件的限制,"直至今日还不许我们成就艺术作品本位的历史",[2]61-62但他身体力行,所撰写的两部艺术史——《中国美术小史》、《唐宋绘画史》不仅系统地刷新了中国美术史学的研究方法,引导了中国美术史研究从重品评、重记载向重风格、重论述,从艺术家列传体向以艺术作品为本位的转变,而且他努力根据此方法对中国美术史的整体或部分之前因后果作了前无古人的阐释,从而被誉为"近代中国美术史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5.
全球史观是当今史学发展的新趋势之一,这种新的史学编纂理论与方法是对传统世界史中"欧洲中心论"的颠覆.全球史观不仅给史学研究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也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高中历史新课程在借鉴和吸收全球史理论的同时,还应当做好历史的分期、课程内容的选取标准以及课程的编排方式等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6.
徐中舒先生一生治学颇多建树,他师承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王国维开创的以地下史料考订文献史料的"二重论据"的史论方法.对他影响至深.但徐先生一贯主张"跟着时代前进有所发展",在治学实践中,除继承传统的"考据"手段外,将老师王国维开创的"二重论据"发展成"多重论据",大大丰富了史学研究的方法,为史学研究、特别是先秦史和史前史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受到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影响,使得中国文学存在着复杂性,主要体现为文学与历史、文学与道学、史学与经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明朝以来,文学受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复古之风,以文学历史研究而展开,并将史学作为文学复古的理论支撑点,逐渐诉诸于实践。在史学研究的作用下,文学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充,使得文学突破了传统的理学局限,不但被道统所制衡,而是走向文学独立性,并超越了史学思想而带动史学文学化方向发展,由此而突出了文学独立性。本论文针对明代文学复古和史学复兴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古史辨》是以疑古思想为核心而编著的考辨我国古代史料真伪的论文总集。《古史辨》出版发行的十五年,正是中国近代史学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古史材料集",而且对中国史学近代化也有着重要影响。《古史辨》的疑古辨伪精神与新文化运动相契合,它对跨学科方法和历史演进法的运用是近代史学理论的创新,自由的学术讨论与理性的学术批评为推动近代史学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开创者之一,在历史理论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梁启超的历史理论观的发展过程来看,学术界把其多分为前后两期。本文主要从"进化史观"、"因果律"和"英雄史观"3个方面,来论述他的历史理论观在前后期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古代体育史研究成果倍出,有不少新的突破。中国体育史研究经历了从学科复兴到向参与史学发展三个阶段。中国体育史研究的当代特征主要表现为:合作性大部头古代体育史、民俗体育史、体育文化史成果突出,其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化;区域体育史、断代体育史研究方兴未艾,趋于深入;新视野下的当代体育史、新中国体育史也引人注目。相对传统的体育史学科而言,当代体育史研究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为三个方向:打破传统史学的教条、建构新体系、更新理论方法。尤其是跨学科多元、交织的理论渗透,为体育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