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毛南族地区寄宿小学生自我认识与孤独感状况及关系,采用小学生自我认识问卷和儿童孤独感量表对环江毛南族自治县3所寄宿制小学29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寄宿小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显著低于非寄宿小学生(P<0.01);寄宿小学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非寄宿小学生(P<0.001);寄宿小学生的孤独感与自我认识总分及对自己感觉的评价、对与别人相处信心的评价、对他人对自己依赖程度的评价、对自己适应新事物的评价呈显著负相关,与对自己是好学生的评价、对自己做决定的评价呈显著的正相关,他们间所有相关因子均呈显著的线性相关,相互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课题立项支持下,根据自我编制的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问卷,开展甘肃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发现:城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高于农村中学生;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各个维度以及总分上较城市中小学生更低。小学生四年级是一个分界点,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一二三年级;初一年级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年级;高三年级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低于其他年级学生。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普遍低于城市中小学生。中小学生在心理素质的发展上有两个关键时期,分别是小学三至四年级和初中一至二年级,一定要抓住这两个发展的关键期,促成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毛南族地区小学生①孤独感状况,探寻有效教育对策,采用Asher等编制的儿童孤独感量表对环江毛南族自治县5所小学34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毛南族地区小学生在是否寄宿、是否留守、性别、年级、校际等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为此,家庭、学校、社会应特别关注寄宿、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问题,关注毛南族儿童的心理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毛南族地区小学生的归属感,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持续深人,寄宿制小学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兴起。目前,国内外对寄宿制的利弊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但多数都是从案例、观察中得来的。此外,对寄宿生的心理状况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学生的人格特征、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等方面,对于寄宿小学生的相关研究较少。对此,本研究对寄宿小学生的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现状及关系进行探讨,为寄宿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表》(MHT)为测评工具,对昆明市4所城区中小学的548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昆明城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整体良好,但有三成多的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小学生,其学习焦虑具有普遍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女生的恐怖感更强。对此,学校应加强关怀、广泛教育、有效引导,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泰文以随机抽取的同一听中学185名寄宿与非寄宿初一、初二学生为对象,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可能影响其心理健隶的人格与自我变量、亲子关系变量、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神经赁人格倾向、年级、性别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预测效应.而自尊、亲子关系、经济地位高低以及是否寄宿、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预测效应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毒个体的差异、年级的差异和性别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和《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对广东省盲校55名小学生进行测试,探讨4-6年级视障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交焦虑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视障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男生的孤独倾向显著高于女生,视障小学生的过敏倾向和社交焦虑程度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恐怖倾向因子对社交焦虑有显著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社会支持、社交焦虑与孤独感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现状,探讨社会支持、社交焦虑与孤独感间的关系,文章采用UCLA孤独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与交往焦虑量表对169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大四的孤独感高于大三,且达到显著差异;单亲家庭的孤独感高于双亲家庭,双亲家庭的社会支持高于单亲家庭,均达到显著盖异;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均呈显著负相关,而孤独感与社交焦虑王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494名留守中学生进行了测查,并用spa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认为,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上显著低于非留守中学生;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留守高中生;父母双方在外的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父母一方在外的留守学生;隔代亲属监护的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父辈亲戚监护的留守学生;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明显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当前中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与中学生对学校满意度的关系,本文采用UCLA孤独量表、学校满意度量表对川渝地区的11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当前有过半的中学生正在经受中等以上程度的孤独的痛苦;学校满意度和孤独感性别差异不显著;学校满意度和孤独感的年级差异显著;高孤独感的中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显著低于低孤独感的中学生;中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跟其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小学生孤独感与家庭功能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对403名4-6年级小学生进行测查.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生的孤独感在性别和年级方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低年级学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高年级学生,男生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2)小学生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上也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低年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显著低于高年级学生,男生显著低子女生;(3)小学生孤独感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都进入了孤独感的回归方程,且对孤独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曹薇 《江苏教育》2022,(24):51-54
为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使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3177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存在性别及年级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及年段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为此,改变家庭教育观念、改善父母教养方式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毛南族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521名农村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毛南族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9%,8个分量表中至少有一项呈阳性的检出率为73.7%;男生的孤独倾向显著高于女生(P<0.05),女生的恐怖倾向显著高于男生(P<0.001);不同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差异(P<0.05);单亲、留守、寄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著高于双亲、非留守、非寄宿小学生(P<0.05)。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农村寄宿小学生学习习惯与应试技能状况,探寻有效对策,本文采用郑日昌等编制的“学习习惯与应试技能自我检测表”对5所农村小学的49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寄宿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应试技能显著低于非寄宿小学生;农村寄宿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应试技能在年级、性别、是否留守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可通过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活跃家庭学习氛围,提升家庭育人品位;重视差异,有的放矢;尊重规律,讲究方法等途径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自我意识在留守儿童孤独感与社交焦虑间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儿童孤独感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184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社交焦虑均与自我意识呈显著负相关;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不仅直接影响孤独感,而且通过自我意识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孤独感。建议重视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对其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注重自我意识在留守儿童孤独感和社交焦虑之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和<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对幼儿园206名5~6岁幼儿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发现,5~6岁幼儿的社交焦虑水平低于学龄期儿童,不同性别幼儿在社交焦虑感量表得分上无显著差异,但女孩的总体得分高于男孩;不同性别幼儿在儿童孤独感量表得分上的差异不显著;不同性别幼儿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各因子上无显著差异,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在运气/机遇的信念因子上差异显著;5~6岁幼儿的社交焦虑感、孤独感、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及各因子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对幼儿社交焦虑感具有一定预测力.因此,家长的教育心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5~6幼儿的社会交往情绪及情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教师幸福感、小学生社交焦虑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烟台市某两所小学的294名学生和6位班主任老师为被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儿童孤独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由随机回归分析模型发现社交焦虑能够正向预测小学生的孤独感(β=0.5424,P=0.002)。(2)社会焦虑对小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在不同班级之间有明显差异(X^2=18.2546,P=0.003)。(3)基于HLM的分析发现,在教师层面,教师幸福感对小学生孤独感的影响不显著。结论:小学生社会焦虑能够影响孤独感,这种影响虽然在不同班级内有明显的差异,但是教师幸福感所能解释的比例非常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查中小学学生社交焦虑状况并探究社交焦虑与自我效能、自尊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自尊量表和社交焦虑量表,对成都地区4所中小学的924名学生进行测查。结果:中小学学生社交焦虑水平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年级差异显著,五年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级;自我效能、自尊与社交焦虑之间显著负相关;自尊在自我效能与社交焦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自我效能通过自尊间接影响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小学学困生的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现状与关系,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同伴提名法对拉萨市2所小学265名小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小学学困生的正向提名得分、社会喜好得分显著低于优秀生和一般学生,负向提名得分显著高于优秀生和一般学生;社会影响的得分低于优秀生,大于一般学生;小学学困生的存在孤独感人数的比例较低,学困生的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一般学生和优秀生;小学学困生的同伴关系与孤独感没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孤独感的关系,选取浙江省三所高校大一至大四1 368名学生作为被试,采用手机依赖评定量表(MPAI)、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和UCLA孤独量表分别测量被试的手机依赖程度、社交恐惧情绪和社交回避行为指数,以及孤独感水平。结果表明:大学生MPAI平均得分存在年级差异;同时,女生MPAI平均分显著高于男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呈正相关,也和社交恐惧、社交回避分因子呈正相关;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孤独感在社交恐惧、社交回避与手机依赖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为50%、13.6%。结论表明,社交焦虑、孤独感和手机依赖关系密切,且社交焦虑能够通过孤独感对手机依赖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