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歌理论家,以反对复古、提倡革新为诗歌理论的基石,其理论主要体现在诗歌发展观和诗歌创作论中。在发展观中,叶燮围绕“创”论证了只有创造才能推动诗歌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创作论中,诗人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更是诗歌创作的必然前提与条件,主要体现在他的“才、胆、识、力”的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2.
诗歌的本质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诗歌的意义和意思是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内容是通过形式来体现的,诗歌的形式往往最能体现诗人的个性与独特性,它表现了作者选择的仅属于自己反映内容的组织构造。诗歌创作有习俗性规则,为了满足读者不断提高的欣赏水平,诗歌创作更应具有设定性规则。  相似文献   

3.
受满足型社会心态的影响,漫游时期的杜甫缺乏对社会人生的深层体验,因而其诗歌多采取直观表述的手法,形成叙事多于抒情的特征。其审美观中崇尚古秀典雅占主导地位,其诗风也相应地呈现出古秀、典重之美。杜甫漫游时期的诗歌创作,是其全部诗歌创作的探索期。  相似文献   

4.
张华作为太康时期享有盛名的诗坛领袖,引领了西晋诗歌的审美追求.他着力推进诗歌上承正始、下启南北朝的转型,成为西晋诗坛先驱者.张华在中古诗坛的成就及影响可以四个方面体现:一是诗歌创作实践丰富,广受赞誉;二是他提携了大批后辈才子;三是提出尽而有余、先情后辞等诗歌创作理论;四是他的诗歌为西晋及南北朝文人竞相摹拟.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对疾病的体认深刻,其诗歌中的疾病种类多样;除涉及各种生理疾病外,也有对各种社会现象的隐喻。疾病对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诗人的创作心态及其前后期诗歌风格的变化;白诗中的疾病隐喻内容丰富,蕴涵深刻的社会思想。白氏大量写作疾病诗有自身多病、注重养生、关心民疾几方面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诗歌的翻译对穆旦后期的创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穆旦在解放后致力于诗歌的翻译,主要集中于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自身的诗歌创作相应受到翻译潜移默化的影响,面临更多的诗歌形式的诱惑与选择。这一过程与痕迹,比较穆旦前后期诗歌就可以看出:其后期诗歌诗歌创作更加注重形式的严谨,穆旦创作的诗歌中具有整齐的格律风格,后期更注重诗歌的节奏与音乐性。  相似文献   

7.
对话语体中表示"用言语表达、说明"义,现代汉语中用"说",古代汉语则主要用"曰"表达。纵观历史,秦汉时期主用的是"曰";魏晋至宋元时期,"说"作为这一意义仅偶有见例,"曰"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元朝至清朝时期,"说"在大量文献中已经取代了"曰",然而在书面语较强的文献中,"曰"依旧使用较多;及至新文化运动后,"说"才确立了其主导地位。产生这对常用词历时演变的原因有外部原因,如社会因素、民众心理等,决定因素还是语言内部的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8.
"诗心说"是顾随先生诗学思想的核心,从诗歌"为人生而艺术"、诗歌创作主体条件和诗歌中的情感问题对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寓居成都时期的诗歌创作是杜甫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分析 ,透射其审美观照的变化 ,可以此反观杜甫终身不懈的人生价值追求和壮志未伸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0.
李昉作为宋初"白体诗"的代表诗人,其诗歌创作体现出典型的"白体诗"特点:诗人心态上,居事常简,闲适清静;诗歌形式上,多属对工巧、"吟玩性情"的唱和之作,并以五言、七言律诗为主;语言风格上,闲适散淡、平夷雅正。  相似文献   

11.
宋代邵雍既是象数学体系的开创者,也是理学诗派的创始人。他的诗歌创作对整个理学诗派的形成与壮大影响十分深远,所谓"邵康节体"甚至被作为理学诗派的代称。其诗歌总集《伊川击壤集》中有着鲜明理学特色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道德本位、人文关怀以及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这三个方面,这些内容体现了诗人强烈的道德追求。  相似文献   

12.
穆旦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努力与获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他诗歌的艺术内涵与艺术技巧两个方面.其作品中历史意识的呈现、对现代心灵的求索、丰富与丰富的痛苦等艺术内涵,展现的是穆旦诗歌突破传统的精神世界走入现代性的视野的探索过程;其作品戏剧张力的构造、感性与知性的融合、对传统诗意的背弃等创作艺术的追求,则不仅表现了穆旦现代主义诗歌的自觉性与探索精神,而且强化了穆旦诗歌创作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郑板桥诗歌的理析,依时间顺序将郑板桥的诗歌创作划分为出仕之前以爱情诗为主体的创作时期,出仕之中以“为天下劳人”为主体的创作时期及晚年以田园山水诗、题画诗为主体的创作时期,并对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进行分析,抽象出郑板桥诗歌气真、情真、意真、趣真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研究高启诗歌了解"诗可以观"的目的在于找到高启诗歌中反映其生活的元末明初时期政治、军事等问题的元素,从而了解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本文介绍了"诗可以观"的内涵及高启的生平,分析了其诗歌中反映诗人个人漂泊际遇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问题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李白在皖南留下近百首诗歌,可以说这是他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分析该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李白诗歌的风貌。通过对李白皖南诗歌的分析,认为李诗该时期的主要风格是沉实的,并非“飘逸”所能概括。而宋人由“飘逸”引出李诗之“虚”进而加以贬抑,是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著名的"新月派"诗人及文学翻译家,孙大雨先生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他认为每首诗歌都由形式和内容这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构成,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更要注意这两方面的统一。本文对孙大雨早期的英诗汉译进行探究,重在分析他在翻译中对诗歌形式的处理,指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孙大雨更倾向于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对原诗形式进行充分迻译。  相似文献   

17.
魏源的文学思想是由其今文经学和社会改良的思想而生发的.具体到其诗歌创作中,则可说特色有二一为重功利、重教化的反映时事之作;一为以"复古"为创新而风格奇崛险怪的刻画山水之作.魏源的诗歌正是以其雄浑遒劲、气势奋发、富孕时代感而风流于一代诗坛.  相似文献   

18.
从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诗人评语的文本解读出发,选取他对盛唐诗人高适的评语并结合其所选高适的部分诗歌作品,分析评语的具体意义.总体把握评语中"胸臆语"、"风骨"范畴的内涵,研究高适诗歌的风格特征并将其还原到诗人具体的诗歌创作实践中,以期对殷璠的品评做出更为细致和较为合理的文本阐释.  相似文献   

19.
四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曹操的四言诗歌创作颇具特色,给四言诗的发展增添了许多亮色.与<诗经>和嵇康的四言诗相比较,曹操的四言诗情景交融、格调浑厚,善于用粗线条勾勒的白描手法抒写雄伟壮阔的景象,其语言上也呈现出书面语化倾向;与同时期的其他建安诗人相比,曹操的四言诗直抒胸臆、苍劲有力,体现了建安风骨"慷慨悲凉"的基调.  相似文献   

20.
从诗歌理论角度而言,通感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历朝历代诗歌作品,都一定程度运用了通感创作手法。至中唐时李贺的"讽刺帝王求仙"类诗歌,完美运用通感手法为"讽刺"主题服务,其中以《瑶华乐》、《金铜仙人辞汉歌》、《秦王饮酒》、《拂舞歌辞》为代表,因运用通感手法浑融有道而具有超现实意味,蕴含了李贺诗歌创作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