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5 毫秒
1.
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新文化运动时期,以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将国民性改造思想推向了高潮。抗日战争时期,以林同济为代表的"战国策"派,再次将其视为解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胡适与林同济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表现出诸多不同的地方,两人的分歧突出表现在对国民劣根性批判的侧重点和对国民性改造的目的及出路方面。  相似文献   

3.
孙佳 《职大学报》2008,(4):7-10
萧红小说中处处渗透着她独特的生命体悟和女性情感体验,却又不乏对国民性弱点的冷峻审视和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她的小说以鲜明的散文化特征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述模式,并与自传式的叙事方法、诗意的语言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这既是对小说传统的背离,同时也是对小说文体的一种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东北形象的视角切入,阐述萧红对东北作家群的超越及由此而带来的对整个创作群体的文学史意义。与东北作家群以"东北精神"中生命的元气和活力的张扬来呼唤民族自救的力、振兴的力所具有的"当代意识"相比,萧红却在负面因素的剖析中呈现出完整和立体的东北形象和风貌,使东北形象"直立起来",并因历史文化批判与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而获得一份纵深的"历史意识",从而提升了整个群体的创作品格。  相似文献   

5.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以改造国民性为目标,非常重视体育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的体育思想.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批判旧体育中的封建糟粕;一度提倡"兽性主义"体育观;进而发展为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观.这些思想促进了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萧红的小说中,有两种常见的家庭结构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父亲形象都是缺席的.出于对父亲的憎恨与惧怕,萧红极力避免言说父亲.但萧红为克服缺失,求得心理满足,在仅有的几篇"父亲在场"的小说中创造了"父思儿"的"白日梦".萧红渴盼父爱的强烈愿望,在小说中,以"父思儿"的悖反形式表现出来.在幻型世界中,作家的情感需求暂时得到了替代性的满足.这一情况曲折地体现了萧红对父爱的渴求.  相似文献   

7.
青年毛泽东“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句影响十分深远广泛的名言,在思想上应受到经由陈独秀、蔡锷等人传至中国的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的日本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但这句中文名言应是毛泽东首先使用而流传于世的。青年毛泽东在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时深入批判了中国传统身体美丑观和身体动静观,从一个独特视角提出了强体健身、文武并重的新民见解。从现代体育观的维度为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缺陷,改造国民性,寻求新的救国之道增加了独有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萧红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多部优秀作品,以女性作家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描写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也将笔触伸向国民灵魂深处,深刻地揭示和嘲讽了民众的愚昧、麻木和无知,借助笔下的主人公发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问.纵观萧红的所有作品,她笔下的人物几乎都是底层民众以及底层民众中更底层的女性群体.作为女性,萧红很早就敏感地意识到了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对女性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和悲悯.《桥》恰恰采用了女性和穷人的视角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意象世界,从中可以窥见萧红超越时代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9.
国民性改造是求索救中国道路的历史抉择,“国民”、“民权”、“奴性”构成了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全部内涵,但其国民性改造思想又充斥着历史决定性与改造国民性、暴力革命与变法改良、西化与本土化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在戊戌年间有着许多改造国民性的言论,主要包括开民智、抨击科举、大办学校、兴女权、戒缠足等。这不仅对于促进戊戌变法思潮的传播和揭示清政府的腐朽具有积极作用,而且与其东渡日本期间创立"新民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但国内以前的研究主要是关注于他的"新民"思想,而对于他戊戌年间国民性思想的研究却略显不足。本文正是以此为契机,希望为研究梁启超的国民性思想尽其绵薄。  相似文献   

11.
严复国民性改造思想影响巨大,探讨其产生原因对更全面地了解这一思想不无裨益。首先这一思想的提出是由于民族危亡,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对严复的刺激。社会改革运动的失败,特别是洋务运动的失败也让严复意识到物质层面的改革并不能挽救中国,将国家贫弱的症结转到了传统国民性上。西方人对中国传统国民性论述的话语启发,对严复反思传统国民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新的参照系的出现也引发了严复对中西国民素质的比较。  相似文献   

12.
弗莱雷是20世纪来自巴西的批判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的形成得益于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及成人教育理论对当下中国的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启示,但其"教育即政治"、"批判意识是教育走向解放的根本出发点"等观点有一定局限性,应批判地借鉴和吸收。  相似文献   

13.
萧红的作品带有浓郁的东北地域色彩,是区别于现代其他女作家的标识。萧红乡土小说的成功离不开民俗文化对小说的浸润。试从自觉的民俗意识、鲁迅启蒙和指导两个方面来分析萧红民俗创作意识的来源,分析萧红小说创作民俗叙事的缘起。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萧红小说的语言特色的探讨,认为在30年代文坛上,萧红的小说之所以独树一帜,自有众多原因,但其小说语言诗化的叙述、幽远的意境和浅白的表露等特色,确立了她在现代文学史的地位,证实了她在文学创作上的过人才华。  相似文献   

15.
萧红散文描述的是她真实的生活经历.本文试图从萧红散文所表现的情态出发,解读萧红在特定时代、特定历史和不幸的人生经历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及其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前人对萧红小说的研究已经涉及到时间的问题,但往往局限于小说的时空架构。本文从两个方面切入萧红小说,一是被讲述事件内部,时间与人物意识和命运之间的关系;二是叙事时间在萧红小说中的独特形式。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时间在萧红小说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与萧红的小说内涵及小说风格的形成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萧红是不幸的,她个人情感跌宕起伏,受尽冷落。但是萧红也是幸运的,身边从不缺真心相对的友人,甚至包括外国朋友。本文欲通过梳理萧红与内山完造、鹿地亘、绿川英子等几位日本友人的交往,侧面探视萧红温婉细腻而又豪放粗犷的北方女子性情。  相似文献   

18.
国民性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比较普遍的、居于主导地位的心态、倾向、潜意识。对日本社会国民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了解日本人。  相似文献   

19.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在《呼兰河传》中所隐藏的对生命的追逐,正是萧红人生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萧红在以个体意识为中心的美学悲剧创作中,将自我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以及因自主意识受到阻碍而迸发的情感抗争付诸笔端,寄托在凄婉悠长的文学里。本文从对《呼兰河传》文字片段的解析中,挖掘潜藏在萧红悲剧人生中的“达芬奇密码”,琢磨“性格即命运”的文学意蕴。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萧红,这两位年龄相差30岁的文学天才,除了有评论界和研究者早已发现的萧红师承鲁迅、鲁迅影响萧红等结论之外,还应该看到他们在精神层面有着很多相通的地方,尽管他们在创作角度上有诸多不同,但是站在启蒙者的角度看,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萧红与鲁迅的精神联系,以求进一步深化对这两位作家和作品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