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新荣 《英语辅导》2010,(2):138-140
人类的基本活动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基本范畴词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础,人们通过转喻、隐喻来认知抽象的概念和事物。人体词语属于基本范畴词语,具有转喻、隐喻能力。本文从人体词语组合认知、情感认知、场景认知、动作认知等方面,研究其在认知域中转喻与隐喻的互动,阐释人体词语的转喻和隐喻的连续体关系。  相似文献   

2.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基本结构为NP1+BE+NP2的同义反复结构,研究发现同义反复的意义推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涉及NP2意义与功能的变化,其工作机制为转喻—隐喻连续体。意义上,转喻的"视角化"使NP1实现动态的语义选择;功能上,范畴隐喻使NP2完成跨范畴映射,可以充当形容词角色。  相似文献   

3.
习语的本质是可分解的还是不可分解的,一直存在争论,本文认为习语可以被视为任意性和可分解性的连续体,位于连续体中绝大部分成语的意义是有理据的,可以通过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认知机制来识解。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普遍的认知方式。概念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来表达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概念转喻是用突现、重要、易感知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部分。本文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在以往学者对手的习语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概念隐喻和转喻,重新对英汉中手习语进行认知分析,帮助我们构建手习语的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4.
利用转喻与隐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英汉两种语言中大量的语言事实,尝试对名词非范畴化现象(名词经历非范畴化后作形容词、副词、动词等)作出统一的解释。试图证明名词非范畴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连续体现象。这一连续体现象是由转喻与隐喻相结合所构成的连续体的作用下产生的。隐喻与转喻的联合主要指它们在不同阶段和维度上起作用。试图论证就意义提取的起始阶段或者说微观层面上,名词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为转喻,就语言运用的结果而言或在宏观层面上,名词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为隐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通过转喻、隐喻、心理扫描、突显等认知机制对持续时间副词"仍然"的多义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转喻是"仍然"词义生成的认知理据;(2)它的词义延伸依赖隐喻的认知思维结构;(3)本义和扩展义组成一个包含图式、范畴和次范畴的复杂网络.  相似文献   

6.
论以情态动词"笑""哭""惧"这三个基本范畴层次词为对象来研究其产生新范畴的方式。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数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通过分析研究得出"笑""哭""惧"这三个基本范畴词产生新范畴的方式以隐喻和转喻居多。  相似文献   

7.
戴卫平  于红 《现代语文》2007,(12):48-49
翻开任何一部词典,我们都会发现每一个词条下面都罗列着几个甚至几十个含义.这些词义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这些有联系的词义构成这一词的意义范畴.最基本、最先产生的是中心义项,其它义项由于与基本义项具有某种关联(例如隐喻关系)而成为同一词的义项.隐喻意义丰富的词经常是基本范畴的词.汉语词汇中的多义词数量非常大.越是基本、常用的词汇,它的义项就越多,由本义引申出的喻义就越丰富.  相似文献   

8.
词义变化是隐喻、转喻认知的产物,多义词是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隐喻投射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在不同城间进行;转喻在同一认知域内映射,凸显事物间相关性.本文以"头"为例,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和转喻投射机制及其引起的派生途径.  相似文献   

9.
曾容 《外国语文》2022,(2):20-30
范畴在本质上具有动态性,"动态范畴化"理论强调从动态角度对词义范畴进行历时或即时研究.词义的动态范畴化可以在语言的不同维度上得以体现.那么,词义动态范畴化的工作机制是什么呢?本文认为,隐喻、转喻与基体/侧显是词义动态范畴化的有效工作机制,并将隐喻细化为概念隐喻、范畴隐喻及语法隐喻,将转喻细化为概念转喻和语法转喻.隐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英汉双解)中图示的人体部位词项为语料,在认知转喻和隐喻的理论框架下,从词汇和语法层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一词多义现象在人体词项中普遍存在,转喻和隐喻思维使词义延伸成为可能,转喻比隐喻更基本,是隐喻的基础或为其提供理据,而隐喻思维在词义延伸中起的作用更大;两种思维在词义延伸中可能相互交叉,出现连续体的现象;转喻、隐喻也是引起词汇语法功能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有的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转喻—隐喻连续体关系,但是用它来分析具体例子的却很少。对汉语中"山"相关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文章首先介绍了转喻隐—喻连续体的基本特征,转喻的类型以及隐喻的定义,然后分析了汉语中"山"的隐喻、转喻、隐转喻互动现象,加强了人们对"山"的认知机制的理解,也为转喻—隐喻连续体关系从具体层面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原型范畴理论以及其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出在词汇教学中,要重视基本范畴词的学习,重视词义拓展以及转喻和隐喻的认识,从而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汉语"心"是一个构词能力很强的语素,越语表示"心"的词主要有"tam"和"lòng",它们的构词能力也很强。汉越"心"从认知角度来看,可分为转喻义和隐喻义。通过对比发现,汉语"心"和越语"tam""lòng"的转喻义都发生在思维范畴和情感范畴,隐喻义都发生在实体范畴。但在转喻义上,汉语"心"的转喻义"珍爱物"在越语"tam"和"lòng"中就没有对应的语素义,越语"tam"和"lòng"在转喻义上则更加丰富。在隐喻义上,越语"tam"和汉语"心"基本相同,越语"lòng"隐喻义则更加丰富。对汉越"心"的转喻义和隐喻义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质量。  相似文献   

14.
情感具有基于生理变化的复杂的概念结构,这些生理变化构成了语言对其进行概念化的基础,语言表达式又通过隐喻和转喻形成表达此感情的概念结构体系.隐喻和转喻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模式,转喻经常用于"感情"范围的表达,同一感情范畴可以同时具有转喻和隐喻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互动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一词多义的现象。词汇意义的延伸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主要是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模式,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的延伸。一词多义是语言自身发展的必然,是人类认知的结果,与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分析校园公益广告语中的隐喻和转喻的类型和特点,结合校园公益广告的语类特点,指出该类广告中隐喻以本体性隐喻(拟人隐喻和实体或物质隐喻)、转喻以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事件转喻和范畴与其特征之间的转喻)为主,隐喻和转喻的目标域不直接出现在广告语中.  相似文献   

17.
隐喻和转喻是两种有力的认知工具。从隐喻与转喻的角度探讨“heart”一词的词义发展,以便找出这两种认知方式对该词词义发展的影响并展示两种认知方式的影响力度。研究表明:“heart”一词词义经历了从基本词义到各常规词义扩大的过程。这是认知模式隐喻与转喻作用下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认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语言单位是通过范畴来体现的。而范畴化通常以原型为基础,并且涉及隐喻和转喻过程。通过英汉"愤怒"隐喻的原型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作为心智的表征和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工具的语言具有体验性:语言受到人类直觉和感知的很大影响,具有生理和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认知机制为基础,分析对比英文"bed"和中文"床"的语义,发现该词的义项在两种语言中基本一致,是人类认知共性的反映和体现.其词义演变方式呈辐射和连锁相交叉的趋势,而且各义项以隐喻方式为主要纽带,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其原型意义通过隐喻性认知产生出了新的含义,组成了一张复杂的语义网.该基本范畴词的多项语义...  相似文献   

20.
一词多义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语言现象,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一个词语拥有多种意义的过程中,人们从基本义项出发,主要利用隐喻和转喻的思维方式,将新词义赋予现有的词汇。以"heart"为例,探讨了一词多义的产生机制及认知过程中的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