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冯友兰依据人对宇宙事物不同程度的"觉解",将人生境界分为横向的四大板块: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从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又展现了因"觉解"的不同程度而纵向递进的关系,本文旨在从"觉解"的维度探析冯友兰人生境界论。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以重建文化中国为理想的儒学复兴运动中,新儒家援西入儒建构了从宇宙本体论、人性论到境界论联贯如一的儒家人文主义人生境界论体系,并以此为拓展和挺立儒家传统人生哲学的现代新型理论形态。从最具代表性的冯友兰"人生觉解四境说"、方东美"二层六境说"和唐君毅"心通九境论"之通性来看,扬厉儒家人文主义、开显生命的精神空间、实现精神的内在超越、勾绘超越的生命层级和恪守道德中心主义,是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的总体性特征和理论旨归。  相似文献   

3.
作为20世纪儒学复兴运动的重要理论创获之一,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是拓展和挺立儒家传统人生哲学的现代新型理论形态。冯友兰、方东美、唐君毅等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思想体系,除了在理论进路、总体特征、理论旨趣和内在困限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程度的一致性以外,在境界论的具体细节上还呈现出包含着差异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4.
“接着讲”冯友兰的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认为冯友兰在讲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时呈现出以目的说大境界的理路,在具体讲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中的各小境界时又呈现出以手段说小境界的理路。  相似文献   

5.
人生境界是体现人本质的精神属性.提高大学生人生境界能保证大学生顺利成才和成人.我国著名哲学史专家、北京大学张世英教授在其著作<哲学导论>中,将哲学的目标定位于使人达到"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并以"万物一体,天人合一"为纲,对哲学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崭新的阐述.<哲学导论>的思想可以启发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的美育思路是叔本华审美功能理论的延续,但在儒家修养境界论的影响下,他以康德的"利害之念"替代了叔本华的"意志本体",转换了审美功能理论的作用对象,并以席勒的审美人格理论接引了叔本华的审美活动论,将审美功能在时间维度上延长,从而使审美功能理论获得了面对整体人生的有效性。最后,在"天人合一"境界论的影响之下,王国维接受了席勒以审美消融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之斗争的美育理想,并将其与孔子人格境界相比附,最终达成了对于孔子人格境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人生境界关乎个人理想与追求,对于一个人成长有着莫大的关系。本文通对王国维的三种人生境界的解读以及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人生境界不同追求的阐述,分析在当今消费至上、物欲横横流的社会中个人应有的人生价值追求与境界。  相似文献   

8.
在喧哗与骚动的现代社会处境下,重新审视冯友兰的境界说,探索其所蕴含的现代价值,用心境超越处境,挺立人的主体性精神。境界说重义尚德,让人们能更好地措置义与利的关系、德与福的取舍,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昭示了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9.
杨善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共产党员,是党的好干部,是人民的楷模。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从小学至大学,教师教育境界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德行的培养,以杨善洲人生价值观为导向,引导教师教育境界提升,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主义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蕴涵深刻人生哲理的诗歌。本文试图结合孔子和王国维的观点对这首诗进行新的分析。诗中以一个人生中再平凡不过的意象——"路"道出了人生的三个重要阶段:青年,中年,老年,同时也表现出了人生的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11.
《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隔"论是境界说的具体化与深入化,就其思想渊源来说,"不隔"既来源于西文艺美学方思想的"真"与"直观",也深受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的熏陶。而"隔"起初源于时空之隔,后作为一理论用语以评点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的文化危机实质上反映的是人类的生存境界(意识)的危机.人类应该创造条件,"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由本能境界的生存走向生态境界的生存.批判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和占有性,针对国际技术统治鲜明地提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应以人为本.建构一种恪守"富有同情心的公正原则"的"公共领域",是适应人类进入生态境界生存的需要.全球化时代现实发展的这种趋向,要求文学的价值应以审美的形态,把人的一切方面的存在整合为一种向生态境界生存发展的新状态.  相似文献   

13.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第八则。那么,何为境界之小,何为境界之大,为何不分优劣。本文从境界的含义出发,试论境界之大小与境界之高低,与诗词的优美与壮美,从而得出境界大小所指含义。进而论证境界之大小是否关乎人的修养,以此说明境界之大小为何无优劣之分以及王国维讲"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的目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这首歌的主题,即赞美心升明月、处处皆景的人生境界,以我心似明月般的清静无染和多情缠绵给人温暖、平静和安详的感受,进而去思考什么是人生的常态和境界,以及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心态去面对人生。  相似文献   

15.
老子“象论”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分别构成了中西古典美学的意义之发端。两者在思想路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老子“象论”及其人生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本体论和以“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及其知识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形式”本体论和以“真理”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审美活动中,"美人"一直是审美对象的主体,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内涵,折射出不同的时代对女性不同的审美要求,"美人"不仅作为审美对象,还作为一种审美条件,形成一种审美境界,并成为艺术家的一种审美理想,寄托了艺术家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7.
《庄子》称道的逍遥境界,作为理想的生存状态和人生的最终归宿出现,其内涵在全书中一以贯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楚辞中出现的逍遥,则有两种类型,一种以《离骚》、《九章》为代表,展示的是对人生归宿的寻觅以及理想破灭的悲伤,其主角是无家可归、有家难归的游子;另一种以《九歌》为代表,逍遥指临时驻留的愉悦状态。《庄子》的逍遥境界,是对《诗经》的继承,进而又作了改造和提升。楚辞中逍遥的第二种意蕴,与《诗经》一脉相通,而第一种内涵则是对《诗经》逍遥境界的颠覆,但部分细节也有《诗经》逍遥意蕴的遗痕。  相似文献   

18.
宋明理学家通过对"天人合一"这一哲学主题的论证和对心性义理之学的追求,创立了既不同于孔孟原始儒学,也有别于汉唐经学的新儒学,将儒家哲学发展到十分完备的形态,使得中国哲学的境界学说得以充分的展现。在此,将对宋明理学家有关圣贤境界的追求特别是如何成就圣贤的问题进行论述,以期能作为探求中华民族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的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19.
乐是儒家哲学所提倡的最高的人生体验,也是理学家和朱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乐具有审美体验的形式,实则以真善美合一为人生的最大乐趣。在朱子哲学中,乐的体验有人格美、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和艺术美的美学意义。而追求艺术人生、诗性化的人生,达到真善美合一的境界,是中国哲学包括朱子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重点研究禅思维和审美的关联。通过对禅修的三种境界进行具体分析,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审美意蕴和规律,从而突显更高的审美品位与人生境界。吸纳和融合禅宗文化的精华,对于感悟生命,创造和欣赏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