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中国美学现代转型的视域中 ,孙犁的突出成就在于 :对文艺与政治关系全面而深刻的阐述极大地充实了艺术社会学 ,对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整体把握和学理性论析 ,为近代“崇高”保留了必要的地盘 ,为审美主体的人格自塑提供重要的参考。由于自身“审美情结”的强大与心理承受力的偏弱 ,导致孙犁美学转型的艰难性、痛苦性 ,也妨碍他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美学汲取必要的营养 ,但与这方面的缺失同时并存的是 :为中国当代文学和美学不加分析地滑向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话语资源  相似文献   

2.
孙犁小说对文学审美结构各层面的矛盾,诸如语言—结构层的风云线和人情线(结构)、写实和写意(语言),艺术形象层的合情与合理,历史内容层的生活折光和诗意表现,进行了巧妙的处理,并注意各层面的相互联系,一以贯之地倾心于风俗人情、写意、合情和诗意表现等主观因素,在此基础上升华出深邃的哲学意味,实现了审美结构的整体优化。这便是孙犁荷花淀风韵的审美内涵。这种审美特征奠定了孙犁举足轻重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孙犁小说创作理论中自然观的核心是与“真”这一范畴相联系的。孙犁小说创作继承了传统美学的审美心理 ,开拓了多样的审美空间 ;打破了传统小说“无巧不成书”的观念 ;强调作者个人的主体性。孙犁创作的自然观对当今作者严肃认真对待创作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早期的文人画在中国古代和谐美的陶铸下,表现出宁静的审美意识、平淡的审美境界和优美的审美理想。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画风的演变,到了明中叶以后,这种优美的审美理想在文人画里开始动摇,出现了一种以惟情、惟个性是尊,以崇尚丑奇怪乱、豪放纵姿为特征的奇崛美的浪漫洪流,创造出了令人惊异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5.
《书衣文录》记录了孙犁在“文革”中自我调整、人格重塑的历程。死亡体验使他获得了深刻的历史感与生命意识 ,变胆怯退避为大无畏 ,这是孙犁人格蜕变的关键性心理动因 ;无条件地积极自我看待 ,提高自主性、消除外部世界的价值条件的影响 ,对经验、感受较为开放 ,保持和显示强烈的审美感 ,这些是孙犁实现人格蜕变的几个重要环节。在孙犁研究中 ,不应忽视他的人格蜕变起始并奠基于“文革”之中  相似文献   

6.
孙犁是一位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他善于“从生活的散文中抽出生活的诗,用这生活的忠实描绘来震撼灵魂”.孙犁的小说始终梦魂牵绕着冀中平原的白洋淀,他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触展现了那片根据地人民艰苦卓绝,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情景和此中凸现出的人情美、灵魂美,所以人们常常把他的小说称为“诗化小说”.孙犁小说中的诗情画意,至少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一是作品中充溢着一股诗一样的激情;二是浓烈的激情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深蕴着劳动人民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三是作品洋溢着诗歌那种富于想象、夸张的浪漫气息.一、情感投入方式的自觉孙犁是个极富感情性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始终涌流着一股激情,时或象奔腾不息的川流,酣畅淋漓地倾泻;有时又像潺潺的溪水平静地流着,柔和而滋润.这使得他的作品仿佛有一股袭人的力量,紧紧地牵引着读者,让人迂回于作品深层的情感漩涡中.孙犁自己也非常强调作品中的情感,他说:“情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的美育思路是叔本华审美功能理论的延续,但在儒家修养境界论的影响下,他以康德的"利害之念"替代了叔本华的"意志本体",转换了审美功能理论的作用对象,并以席勒的审美人格理论接引了叔本华的审美活动论,将审美功能在时间维度上延长,从而使审美功能理论获得了面对整体人生的有效性。最后,在"天人合一"境界论的影响之下,王国维接受了席勒以审美消融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之斗争的美育理想,并将其与孔子人格境界相比附,最终达成了对于孔子人格境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禅宗的审美观由三大元素构成,即"无念"的本体、"无住"的工夫和"无相"的境界,这一审美观也为《西游记》所延承.《西游记》推行的是"空""有"不住、"空""有"圆融的审美观,西天取经本身就是禅宗审美实践的具体开展,取经者在审美活动中践行的就是"无住"的工夫,成就的是"无相"的审美境界,并通过顿悟瞬间之美的生成而与"无念"...  相似文献   

9.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而尚"中道",贵"和谐"则是这一文化的精髓。从历史一路走来的中华传统武术,也无时无刻不渗透着这一精神实质。从传统武术的动作境界、审美境界、道德境界、价值追求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传统武术文化所蕴藏的中和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和谐世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静""闲"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经典话题.先秦时,儒道两家以"舞雩风流"和"虚静"为切入点,从两个层面论述了"闲"与"静"对于"人的自然化"这一要点的反映.后在此基础上,魏晋时期将对这一组合型范畴的运用转向了创作论领域.特别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详尽阐述了"闲""静"由创作心态到审美感兴这一内部的层递式发展,赋予了它们作为审美心胸的意义.从人格境界到创作心态再至审美感兴,"闲"与"静"由"人的自然化"转向"创作的自然化",且有明显的朝"生活的自然化"方向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很多人都认为池莉的创作有女权化倾向,其实,池莉对男性的解构也是极为深刻的,她以女性独特的艺术视角,轻轻地走进喧嚣热闹的男性世界,穿行历史,思考人生,把一个个平凡但并不单纯的故事讲给我们,从中体察人物的艰辛,透视他们内心的变化,在放逐心灵的同时,绵密细致地解读着男性的烦恼,挖掘男性世界的底蕴,诠释着主流文化下男性的悲哀。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人物,他的体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体育教育观、体育方法论和体育价值观等方面,该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开放性.是其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他把发展体育与资产阶级革命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推动了革命事业,也促进了民国体育的发展,对当今的体育改革也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体育审美教育理念的解读,将体育划归于审美教育轨迹之中。并分析了体育审美教育的本质、价值和功能等内蕴,认为体育审美教育的本质是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体育中的美,通过体育美的感受,从而体验到体育带来的乐趣,提高学习动机,最终,为健康身体带来精神自由活动,养成健全的体魄。体育审美教育价值是以美启真、以美扬善。通过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双向对象化过程保证体育审美教育的功能实施。  相似文献   

14.
以美的观点来审视和观照编辑实践,"美"存在于编辑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可谓编辑活动就是发现美、创造美的活动;因此客观上需要编辑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并应用于编辑实践的审美创造中,为社会提供具有审美价值和意义的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15.
结合大量比赛视频和文献资料,对竞技体操表现出的“难”和“美”的特点进行综合逻辑分析,认为二者在对立中实现了很好的统一,并进一步论述了竞技体操之美是一种难度支配下的美,竞技体操也必将在不断增加的难度下向更美的方向发展。在难度支配下,竞技体操具有规范性、和谐性、基础性、导向性、多元性和创造性的审美内涵,继而从不同层面阐释了竞技体操的美育价值,强调了难度对“力”、“稳”、“新”等特点的支配作用,而“力”、“稳”、“新”也成就了竞技体操的难度之美。  相似文献   

16.
恐怖电影给观众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和巨大心理恐惧让好之者谓之快哉,为何电影中频繁出现的暴力、血腥、恐怖的画面能让观众乐此不疲?显然,现代的恐怖电影中不乏能让观众从恐惧中找到快感的元素,这与恐怖电影本身具有的美学价值有关,因为只有能让人们产生审美体验的事物才能合理存在并继续发展。通过对恐怖电影发展史的简单梳理并分析其美学价值及给观众带来的审美体验,还原恐惧之为美的本来面目,为恐怖电影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谋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对于人的生存而言,学习不仅具有求真向善的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学习理解活动中的各种思维能力自由协调的游戏活动所必然引发的愉快,是学习审美的源泉.学习的审美生成充分展现了学习活动的审美价值,它主要表现为世界的敞开和学习者自我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郭锋 《阅读》2006,(3):37-37
Little Mike was visiting her grandparents' farm. Seeing a lot of chickens, he came upon a peacock (孔雀). He ran quickly to the house,shouting, "Granny, come quickly! One of your chickens is in bloom! "  相似文献   

19.
农业生产寻求的是农作物的自然性与文化性的统一.农业作为人类对自然直接对话的活动,生命性是农业景观的重要特点.农业生产是一种培育生命的事业.农业劳动在人类的一切实用性的肢体活动中具有最多的艺术性.农业景观作为自然与人工共创的景观,体现出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而在审美中,则是自然美、人工美统一.在某种意义上,农业景观是一种大地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