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地质类专业的“艰苦”特点、行业的持续发展、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都要求加强劳动教育。现阶段地质类“艰苦”专业高职学生的劳动教育内容浮于表面,未能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文章指出了地质类“艰苦”专业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与存在的问题,并构建了包含目标体系、保障体系、实施体系和评价体系等“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该劳动教育体系坚持高职院校、学生家庭、地质企业及所在社区协同育人,能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劳动素养与劳动技能,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地质行业人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自2018年提出加强劳动教育以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存在学生劳动意识不强、劳动参与不高;劳动教育课程零散,缺乏系统设计;劳动实践活动虚化,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价值意蕴的基础上,进行现状调查和原因分析,从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入手,提出以必修劳动课程为主体,渗透式融合课程、专题式拓展课程为两翼,构建“1+2+N”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全面系统提高劳动教育课程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知行合一教育理念及循序渐进方法论,立足当前高职劳动教育现存问题,提出需要从加强劳动内涵教育形成劳动意识、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培养劳动精神、提升学生职业劳动技能夯实职业之本,为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师范类学生既是劳动教育的受教者,也是劳动教育的传播者,如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将劳动教育实践再实践,传承再传承至关重要。论文对接国家相关文件精神、课程思政要求、爱国卫生运动及学校、院部特色活动,围绕全面提高高职师范生劳动教育素质为主线,五育并举,重点对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路径的设计与实施、过程评价机制与保障体系等系列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建立“专劳融合”的劳动教育形式,探索高职师范生劳动教育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5.
“五育融合”已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决定着幼儿教育“五育融合”之必要性。“五育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未来的幼儿劳动教育,应该以“五育融合”为出发点,树立正确的幼儿劳动教育观,构建“五育”融通的劳动课程,加强组织实施,完善制度建设,“三教合力”共助幼儿成长。  相似文献   

6.
劳动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相匹配,劳动教育课程可推进职业与教育的持久融合,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更有助素质教育目标实现。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从教育本质入手,将劳动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分析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可行性与价值性,从而研究出更具价值和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本文就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价值影响、基本原则以及开放范式展开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能够培养新型创新创业职业技能人才和健全专业设置等。以A职业大学为例,发现其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入融合存在职创融合育人理念有待强化,融合文化环境相对欠缺,融合实践育人合力效果不佳等问题。因而,需通过融合教育理念,培育新的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构筑教师层面、高职院校层面、企业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四位一体”融合圈等措施,构建地方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入融合体系,以期为地方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目前,高职生普遍表现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的缺失,因此,在“中国梦”视域下,充分发挥“我的中国梦”的感召力,大力开展理想教育,以强化高职生人生规划、生涯规划的意识将变得十分迫切。本文从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劳动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面对培养时代新人的教育使命,应明确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内涵与形态、价值与功能。本研究通过在日常教育管理服务中注重劳动精神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嵌入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体系中融入思想政治育人要素、整合职教平台与资源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四个方面探析二者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法与路径,构建彼此相互依存、互为促进、创新发展的新格局,这对于推动劳动教育全面高质量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合理构建高职学生创业能力评价体系,既是客观评价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及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效果的需要,也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创业教育,强化高职学生创业创新意识,提升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1.
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理解高职办学特点的基础上,认为高职体育教育不应是本科院校的压缩版,应在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同时,针对学生专业特点,有效培养学生顺利从业所需的职业体能,将高职体育教育与学生专业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改革体育教学体系,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服务.  相似文献   

12.
李晓年 《职大学报》2013,(4):113-117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主要类型之一的高职教育也必然受到信息革命浪潮的冲击。以接受信息意识的濡染,更新信息道德的观念,提高信息能力,提升终身学习的能力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已经不是有没有必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尽早实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也步入了类型特色发展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党的领导核心、“四个服务”办学目标、“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是高职教育的政治任务;党委领导的组织结构、产教融合的治理体制、质量发展的治理结构、服务师生的制度体系,是高职特色的管理模式;扎根中国办高职、创建职业教育理论、建立职业教学体系、构建职教《中国协议》,是高职发展的理念;服务伟大工程、国家战略、高质量就业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是高职发展的目标;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互联网+”和国际合作办学,是高职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专业目录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性纲领,其编制与修订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不仅要从现代中汲取养分,也要从历史长河中体悟智慧。秉持“事实”和“价值观”相互作用的认识论来追踪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史,其“西学东渐”和“实用主义”的专业设置价值导向,以及在此理念下所形成的专业框架及管理制度,对2020—2021年启动的新一轮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即专业设置应遵循“急用先学”的原则,同时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对接,实行弹性设置原则。  相似文献   

15.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兴的教与学的模式,在高职教育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不仅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探讨了高职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并结合实际论述了高职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以及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在高职院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既是拓展学生就业渠道的现实需要,更是高职院校发展和学生全面进步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客观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多角度对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路径反思,为高职学生群体提供合理化建议和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7.
从盖叫天的《粉墨春秋》看旧时科班的戏曲人才培养方式,对艺术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办学机制的完善,尤其是戏曲表演人才的培养启示颇多。科班教学,在艺术职业人的艺术技能、艺术素养、职业操守、人格情感的综合养成方面,确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矩和做法。它注重“融合”式教学,符合现代美育特征。唯有德艺“双育”才能结出德艺“双馨”之果,融于情感,内化于心,心悦于理,才能诚服于业,这正是美育的方法。美育即以美化育,以美养德,它有别于“课程思政”,能促进艺术职业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成效,并不能以艺术职业技能教育来取代。作为一种“无用”之用,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通识课程,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起到重要的作用。高职数学课程经历过本科“压缩型”和职业教育“模块化”的阶段,也曾经有过“类别化”教学的尝试。“双高计划”背景下,分析高职数学课程的定位问题;指出今后高职数学课程应该注重内涵式教育,采用“素质化”教学模式以实现“为专业服务”的目标,其中数学建模教育是支柱,“课程思政”是灵魂;提出基于“素质化”教育理念的高职数学课程“三教”改革设想,从教师、教材、教法三个方面着手,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学生组织是高职学生自治的重要载体与抓手,也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途径.高职院校对学生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视且付诸了实践,但是学生组织思想政治教育依然面临着现实困境.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质量角度出发,立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从高职院校学生组织思想政治主体意识、教育理念、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强调教与学要立足于实际和实践,学用结合。高职教育在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时应充分借鉴这一思想,在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和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综合能力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