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杨家骆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古籍整理研究与编辑出版专家。他以惊人的毅力,编辑出版了许多著作。尤其是民国时期,他对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中国百科全书的编辑出版作出过很大的贡献;在编辑出版《世界学典》中文版,推进中外文化学术交流方面亦成绩卓著。由于时过境迁,加上长期以来海峡两岸交往不多,目前,大陆学术界对杨家骆了解不多,有必要对其丰富的典籍整理经验和编辑出版特色进行总结和研究。 杨家骆1911出生于南京。祖上为金陵世族。启蒙甚早,幼时即从舅父张  相似文献   

2.
以目录学的发展规律为核心,研究了目录学的功能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到推荐文献、传播学术思想,再到知识记忆与学科导航的渐进过程;探讨了目录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功能朝纵深拓展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
杨家骆先生及其文献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20世纪著名的文献学家杨家骆先生的生平经历,以其一最有代表性的著述入手分析,具体阐述他对文献学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并着重论述他在图书分类学、目录学、编纂、校勘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他在地方志和地方文献保存工作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学术期刊应倡导学术讨论与争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刊载科学论文为主的学术性期刊 (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期刊 ) ,其主要功能是发布科研成果 ,传播科技信息 ,交流学术思想 ,促进学科发展和知识创新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服务。其中 ,交流学术思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学术论文的发表是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或学术思想交流的记录 ,记载着科学发展的历史和探索真理的过程。目前许多学术刊物都在其《征稿简则》中明确指出要贯彻“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但专设“学术讨论”及“学术争鸣”栏目的不多 ,能真正持续开展学术讨论、评论和争鸣的期刊则更少 ,这一现象应该引起…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学术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开放流动在知识创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方法/过程]文章引入知识创新系统理论,探讨科研知识创新系统运行框架、运行机制、运行规律,并阐述学术资源垄断阻碍知识创新的机制。[结果/结论]通过调查分析典型的学术垄断现象发现:当前学术界存在学术期刊版面垄断、学术评价话语权垄断、学术文献数据库垄断等一系列学术资源垄断问题,抑制了知识创造的积极性、知识传播的开放性和学术生态的均衡性,阻碍了知识创新。从学术资源反垄断视角,提出知识创新促进策略:探索建设新型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平台,推动由学术共同体主导学术评价,促进学术数据库公益与商业并行运营机制,从而达成知识生产争鸣化、知识评价全面化、知识传播开放化,促进知识创新。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更需要拓展理论空间与学术想象力,找到契合媒介变革趋势、能解释不同时代信息传递与社会结构互动关系的研究径路。知识社会学作为一种探寻人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与传播学有着极深的渊源。近年来已有学者对此进行关注,但多是在传播研究与古典知识社会学的哲学基础上探究结合点,而对以伯格和卢克曼为代表的知识社会学“现实建构”范式及其内在逻辑机制关注不多。传播知识社会学探讨的是作为知识的传播,如何由社会建构成为一种现实,以及主观意义是如何转变为客观事实性的互构性机制问题。从欧洲传播学的最新讨论亦可看到,在深度媒介化的当下,现实建构范式为传播研究提供了更切实的学术想象力。  相似文献   

7.
邵雍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易学家以及思想家,他是宋朝理学的开创者,邵雍学术思想是通过他的朋友、弟子、子孙等进行传播的,而他的弟子、子孙等人士多活动在巴蜀地带,所以宋代巴蜀地区对邵雍学术的传播有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国产英模电影传播的生态视域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模电影的传播是一个有机的文化生态系统.由于价值诉求的不同,代表官方文化、学术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电影宣传与评论在英模电影传播中突显矛盾和冲突是导致国产英模电影传播困境的原因之一.建构良性的传播生态与系统,从“主导”到“主流”,让“学术”化“大众”,变“断裂”为“系统”,三维统一、整体联动是实现英模电影传播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2,(3):F0003-F0003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主办的涵盖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知识管理学、数据科学等学科的专业学术期刊。本刊以弘扬学术精神,传播学术思想,创新服务理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知识管理、数据科学的学术话语体系,促进图书情报、数据与知识管理、数智化事业发展为办刊宗旨,以为广大图书情报、知识管理、数据管理、数字人文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教师、专家学者提供优秀的学术、工作交流平台为目的。  相似文献   

10.
科技期刊传播系统结构分析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若溪 《编辑学报》2002,14(3):157-159
科技期刊传播系统中作者、读者、期刊以及所传播的知识呈分层状态,即学术层、技术层与科普层,但各层级之间存在横向和纵向联系,构成层级与网络结构综合体.这种结构的实质是知识的交流.分析国家创新系统中科技与生产领域的联合和交叉形成了知识多向流动的布局形态,提出科技期刊的传播重在促进知识的转化、吸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张元济是我国著名出版家、文献学家,在四库学领域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有重要贡献。他考察并详细论述了库本得失、改造《四库全书》、清理四库底本、订正《总目》讹误、批注《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介绍古典文献学家王欣夫先生的生平;阐述他在补充和整理前人著述、整理编纂稀少古籍方面的代表作品与贡献;着重探讨王欣夫先生目录、版本、校雠三位一体的文献学思想与方法;最后综述其文献学成就。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文献学研究综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世纪是中国学术现代化确立的时期,传统学术的继续发展与西力‘学术思想的引进,对中国学术现代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献学在传统文献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20世纪后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大批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对学术界、读书界及图书馆学教育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毛坤先生(1899-1960年)是中国图书馆学从西方移植而来时期的第一代学者。他被当代文献学家、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王余光教授在《图书馆学史研究与学术传承》一文中,列为“20世纪四十位重要图书馆学家”之第十八位(按出生年排列,参《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5.
程丽红 《中国出版》2023,(16):71-71
传播学拓展了新闻学的狭窄视界,契合多元的人类交往实践,但创生于西域的经验体系能否具有全球性的范式意义?如何取其精华,建构顺应本土实践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其提供了目标和遵循。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重返中国传播活动的历史现场,考辨先哲传播思想遗迹,“以补阙、理解历史,为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建构提供可接续、转化的传统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王重民先生对目录学、敦煌学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重民先生是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文献学家、敦煌学专家。他一生勤奋治学,孜孜不倦,著述甚丰,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非凡的学术成就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本文仅简单回顾其生平及在目录学、敦煌学研究领域的贡献,以期对后学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7.
文献学的学科体系,历来有“古典”与“现代”之分。古典文献学以古籍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为三大支柱;现代文献学则以急剧增长的多语种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长期以来,研究“古典”与“现代”形成两支队伍,他们各有强项与弱项。 学科的分割与学术队伍的划疆而治,不利于健全和发展完整意义的文献学学科体系。因而,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不少学者为建立“兼容古今”的系统的文献学(或称大文献学)作了许多有益的理论探讨。例如林申清先生说:“建立一门能够兼容古今的系统的文…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介绍我国当代著名文献学家潘树广先生的生平,以其最有代表性的著述入手阐述他对文献学事业的贡献,并着重论述他在“大文献学”理论的提出、古籍索引理论的构建、文学史料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取得的理论成就和贡献.  相似文献   

19.
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时永乐先生(1957—2014)的《墨香书影》正文分为“知人论学”“书林尝脔”两辑,并附录有两篇“代编后记”。题为《奋斗·付出·收获》一文是书作者的“代自序”,是其献身于求知治学、教书育人和读书藏书活动的简明自传。 本书作者生前系河北大学文学院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古籍整理和校勘考证是他毕生倾注心力的领域。针对当前国学复兴与学界急功近利,学者们文献学功底欠缺和文献学专业招生受冷落、毕业生分配难等现状,以及“近五十年走上文坛的学人中,大师,绝无蔑有;大学者即大家,凤毛麟角;而学者即小家,则车载斗量”(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鲁国尧先生语)之实情,时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术视野狭窄,缺少文献学常识”,正是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周瘦鹃是民国时期颇具影响力的编译家、出版家。他以报刊图书为阵地,行走在文学翻译与编辑出版之间,紧追时代步伐、寓教于乐、编辑手法新颖、传播渠道多样是其编译出版思想的特点。他的编译出版活动融时效性、可读性、启蒙性于一体,既顺应了现代稿酬制度,培育了大批文学翻译人才,又推动了书刊出版的革新,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创新。直至当下,周瘦鹃的编译出版思想与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