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约自公元前2700年至前697年的2000年间,源出五帝,三代显贵的早期嬴秦民族及早期秦国在今甘肃东南部的陇南市礼县,天水市的张家川县、清水县,以及陕西省宝鸡市的陇县、陈仓区、眉县等13个县区内,形成了"西垂"、"秦邑"、"新秦邑"、"汧渭之会"、"平阳"等五大军政中心。西垂是商末至春秋初期300多年15世早期嬴秦民族创业发展、复兴建国的中心,正是在今甘肃礼县、张川县、清水县等地,早期秦人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全面酝酿并形成了自己的文明。秦人先世的东夷嬴姓血统族源,其部族西迁西垂、受封秦地、西垂建国尤为秦早期文明的大事。嬴秦部族活动区域及早期秦国的疆域、秦早期部族首领及国君的活动中心和葬地等重要历史问题,在甘肃礼县、天水一带的考古学、历史文献学、先秦文学、民俗学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而秦早期文明的重大史事、特征及内涵对于中华文明发展史深远巨大的影响则更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轩辕谷简论     
轩辕谷,又名三皇沟,为轩辕黄帝诞生之地;儿时,祖父就这样讲。及长,阅《清水县志.人物志》(康熙版),证实老人所述并非虚言。《水经》云:黄帝“生于上邦轩辕谷,今城东南七十里有谷与溪焉。”《秦州直隶新志》亦有载。当今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谓:轩辕黄帝诞生于甘肃清水。”清水,古称上土■。余少年时,见城中央建有钟鼓楼,形同当今西安钟楼,上书“右上■”三个苍劲雄朴之大字,如今犹记忆颇深。《清水县志.舆地志》日;“清水为古成纪之一隅,夏商属雍州,周代沦于西戎,秦始祖开辟之。秦皇废封建,变郡…  相似文献   

3.
“关西出将”,这是秦汉时期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也是汉代以来人们的一种普遍认识.最早提出此说的是班固.班固说:“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秦将军白起,郿(今陕西眉县)人,王翦,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汉兴,郁郅(属北地郡,今甘肃庆阳)王围、甘延寿;义渠(属北地郡,今甘肃庆阳西南)公孙贺、傅介子;成纪(属天水郡,今甘肃秦安)李广、李蔡;杜陵(属京兆尹,今西安市东南)苏建、苏武,上邽(属陇西郡,今甘肃天水西南)上官桀、赵充国;襄武(属陇西郡,今甘肃陇西)廉褒;狄道(属陇西郡,今甘肃临洮南)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苏、辛父子著节,此其可称列者也.其余不可胜数.”东汉名将虞诩也曾说:“谚日‘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晋范晔在《后汉书》中也有“山西多猛”的说法.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关西”或“山西”的地理位  相似文献   

4.
秦文化的产生比起周文化来要晚得多,自公元前770年秦成为诸侯国,才可以说有了秦文化。但是秦文化发展之快,威力之大,却是出人意料的。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就统一了全国,“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秦王朝统治时间虽然短促,但却给此后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以深刻影响。为什么秦文化会有如此的威力,能够如此迅猛地发展,固然有许多的原因,但我认为与秦人所据有的史学观念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史学观念属于作为文化的最高层次的意识形态的核心,它制约或指挥着制度的制订、路线的策划、如何具体实施等等。一、秦人十分重视历史记载秦人的史学观念是先进的。首先表现在,有着强烈的史学意识,十分重视关于自己活动的历史记载。《秦记》是秦人关于自己历史的代表作。司马迁《史记》是关于汉武帝以前中华民族史的最详尽最完整的记载,一共十二本纪,关于秦人的本纪就有两篇:《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司马迁的资料来源即是《秦记》。关  相似文献   

5.
陇右地区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葬、甘谷县毛家坪秦人墓葬遗址、张家川马家塬战国西戎墓葬发掘中秦早期文物不断出土,推动秦早期文学研究高潮跌起。将出土的秦早期车马葬和《诗经·秦风》进行互证研究可以看出秦人“独此一家式”的文化特色,表现为鲜明的尚武特质、发达的礼乐文化和突出的华戎交汇特色。早期秦人在相对边远的地理空间上撒播了中华文明,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地理范围,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秦附庸”附于大骆犬丘国,不直接附于周王朝;西、西县是秦族人自己的地名,犬丘、西犬丘、西垂是其他族人对秦人故地“西垂”的名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第二年,西巡陇上祭祖,途经鸡头道,其中,“鸡头山”为今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东北云华山。  相似文献   

7.
绵诸戎是西周至战国时期活动于陇山以西,今甘肃天水市辖清水、北道的少数民族西戎之一,秦汉置绵诸道因其得名;北魏置绵诸县又因前朝曾设绵诸道而循之.历代史著地志(图)对其治属或注在天水县东、或认为在北道社棠附近,也包括近现代史学名流顾颉刚、谭其骧的论著.证据似不确切,论证理由亦不充分.1989年,清水县西南贾川乡林河村对面堡子山发现古城遗址,俗名灵子城.从《水经注》表述水系、城遗址、出土文物、传说等综合分析,定灵子城为绵诸城,更为妥切.笔者冀怀一纠史误,二则辨明绵诸位在清水贾川非北道社棠,谨此问教史林英贤.  相似文献   

8.
汉水、天汉、天水——论织女传说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故事的孕育阶段,“汉”或曰“天汉”便同“牵牛”、“织女”联系在一起,以后便成为这个传说故事的要素之一。“汉”、“云汉,”实际上是由汉水而来。秦人发祥于汉水上游,《史记.秦本纪》中说:“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为秦人始祖。据此,同汉水联系的织女,是由以织出名的秦人远祖女修而来。“牵牛”、“织女”由星名转变为传说故事中的人物,也最早见于睡虎地发现的秦简中。《三辅黄图》中载秦始皇并天下之后“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同样反映了秦民族对牵牛织女传说的群体记忆。很早以来西和、礼县、天水一带浓厚的乞巧风俗,正说明了织女传说同秦文化的关系。天水地名的得名也与“汉水”、“天汉”有关。发源于嶓冢山的汉水本一直东流,经略阳、沔县,同发源于陕西宁羌的沔水合流,至湖北入长江。大约在西汉时地理变化,在略阳附近改而南流。今人皆以陕西宁羌的嶓冢山为《尚书.禹贡》中嶓冢山,实误。  相似文献   

9.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远祖,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也是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对于黄帝部落最早的发祥地,多数学者认为在甘肃东部、陕西西部的黄土高原的溪谷中.更多的学者则认为在甘肃天水.因为天水有一条河叫轩辕谷。而轩辕谷、轩辕溪、轩辕窑、三皇沟、羌水这些与黄帝事迹有联系的地名,均在今天水清水县境内,所以称清水县为“轩辕故里”是比较平实稳妥的。关于黄帝的祭祀.在中国各地并不一致.各地祭祀的节期互有差别。清水县选择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与九月九日作为民祭与公祭黄帝轩辕氏的节会.自有其深刻的内涵存在。  相似文献   

10.
赢秦族起于山东大汶河沿岸的“赢”地,夏禹时封于河南范县的“秦”地,秦人起源于东方。  相似文献   

11.
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人).范传正 《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也说“公名白,其先陇西成纪人”.这都是指陇西李氏这个郡望而言的.如果李阳冰说的“陇西成纪人”容易误会成出生地的话.如碎叶、条支、西蜀、东鲁、长安等,那么范传正说的“其先陇西成纪人”就再清楚不过了:这里明明说“李白的先祖是陇西成纪人”,是指陇西李氏这个郡望而言的.但是很多学者并不认为李白具有“陇西成纪”这个郡望:有的说他是“西域胡人”(陈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问》,《清华学报》十卷一期);有的说他是“突厥人”(幽谷《李太白——中国人乎?突厥人乎?》,《逸经》第十七  相似文献   

12.
近年考古发掘,在甘肃省礼县鸾亭山发现西汉畤祭遗址。畤祭是秦人独创的祭祀天地祖宗和农神的仪典,并为汉朝所继承,还开创了后代封禅和郊祀天地的祀典。通过古代文献的钩稽和出土遗址及遗物的比对,肯定鸾亭山遗址,就是秦襄公于公元前770年所立的西畤。考证了西畤的祭祀对象、建筑特点及祭祀仪典,并与考古材料相对照,证实了秦人畤祭的真实存在,肯定了西垂及秦汉的西县,就是今甘肃礼县,这在中国早期礼仪文化史及秦早期历史的研究中有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13.
秦人族出东夷,经夏末商初、商末和周公东征后三次西迁,终于由东方民族而定居于陇右天水一带.在商末至西周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秦人完成了由边陲小族到重新兴起、崛起建国的历史进程.秦人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中原-天水-关中的运动轨迹,其文化也有一个华夏化-戎化-回归华夏文化的发展历程.秦人的早期文化产生和形成于天水地区,天水地区是秦人、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这一"源于东而兴于西"的秦人早期文化就是天水秦文化,它具有强烈的兼容性和博大的开放性,具有鲜明的功利色彩和进取精神,也有典型的尚武精神和质朴无华的风格;它以华戎交汇、农牧并举为特征.天水秦文化既是秦人东向、一统天下的秦文化的活水源头和文化优势所在,也是天水地域文化形成的标志.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人们都对秦人在天水地区的早期发展及其文化持漠视态度,称秦人为"戎狄",将其文化与野蛮落后等同,实在是一种历史的偏见.因此,有必要提出"天水秦文化"这一学术概念,以期推动对秦人早期历史及其真实文化面貌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关于唐代著名诗人孟简的籍贯历来说法不一,《旧唐书》载“平昌人”,《新唐书》载“德州平昌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说他是“德昌平昌人”,《辞海》说他是“德州平昌(今山东商河西北)人”,而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古文观止全译》则说他是“唐平昌(今四川平昌县)人”。据上、各家都认为孟简为平昌人,但对于平昌今天当归何处,则有山东和四川之异。那么,“平昌”究竟在今天的什么地方?据唐人李吉甫撰写的《元和郡县图志》第17卷,河北道二中  相似文献   

15.
天水古称秦州,因当地为赢秦始兴之地而得名.早自商周以降,这里就已成为西戎和秦人的根据地而与中原政权及各民族有着日益密切的联系和交往,也由此而孕育并形成了与中原文化水乳交融又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天水文化.这一文化的生成与展布,大致以甘肃境内渭河流域为依托,以今天水为中心.它作为黄河流域上游文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既是陇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地域风格.  相似文献   

16.
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梅圣俞诗集序》,文章一开头就针对当时流行的“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观点提出反驳,他认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从那以后,“诗穷而后工”便成为一句著名的格言.其实,欧阳修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人,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应该说是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他在《报任安书》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话曾经激励了多少志士仁人,鼓励他们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7.
否定“大波”说,安徽地名说和“巴陵”说,证明《哀郢》“当陵阳之焉至兮”句中之“陵阳”是今湖南省慈利县。  相似文献   

18.
秦人的祖先,有的认为来自西方戎族或夏族,有的认为来自东方商族或近商族。我在学习、研究中发现,东夷嬴姓少昊族才是秦人的远祖。《史记·秦本纪》太史公曰“秦之先为嬴姓”,当指大费,又名柏翳。索隐:“此则秦、赵之祖,嬴姓之先,一称伯翳,《尚书》谓之‘伯益’,《系本》、《汉书》谓之‘伯益’是也。”寻检《史记》上下诸文,伯翳与伯益是一人无疑。故大费、柏翳、伯翳、伯益均是一人。大费在舜帝时,曾辅佐禹治水平地,为民造福。论功行赏时,禹向舜帝奏曰:若没有大费的帮助,我是很难取得治水的成功的。舜帝表彰了大费,赐玄玉,许姚姓女为妻。后来大费为舜主畜,劳苦功高,被赐姓嬴氏。实际上,大费之先就是嬴姓,舜帝仅为重封。  相似文献   

19.
清末况澍的集《诗》“七夕”诗,通过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吟咏,表现了对由于政权、族权、门第观念、封建礼教的原因而造成的青年男女爱情悲剧的同情。此诗集《诗经》之句,多作灵活理解,颇合古人“赋诗断章,余取所求”之义,也反映了《诗经》在近代慢慢被除去“神圣经书”的光环情况下学者们对它的态度的转变。又将织女同反映秦人早期生活环境、产生于今甘肃礼县东部的《蒹葭》一诗联系起来,无形中将其地看做织女生活之处,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0.
古代将陇山以西的居民称为西戎民族集团,说它是游牧民族。实际上问题比较复杂,这一地区在古代除广大的土著外,尚有三皇等族及五帝之族,还有苗及北狄等族。这些氏族或部落先民皆为定居农耕之族。黄帝时期戎族(土著)中的一部分称羌,戎与羌在夏代转为半耕半牧民族;华夏结合戎族的一部分,则一直定居农耕,至夏末称氐族。商代时期,甘肃武威以西的羌族、兰州以西和青海湖以东的戎族,由半耕半牧转为游牧民族;居于兰州以东的氐族仍为定居农耕民族,交错相居的戎族、羌族则为游牧民族。西周见于记载的是不同称谓的戎族,几乎不见羌、氐,是皆以强盛的“西戎”统称之故。商末嬴姓方国余民被逐于“西垂”(今甘肃天水)后,沦为戎地的半耕半牧民族。周懿王时期,迁秦遗民大骆与子“非子”族于西犬丘(今甘肃礼县),与同族先民相聚。周孝王时期,非子邑之秦,成为附庸国,揭开了陇右历史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