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上海档案工作》2011,(6):31-31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黄霄羽在《档案学通讯》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国外档案利用服务社会化指公共档案馆向公众提供利用服务。这有两个关键词:一为“公共性”,界定了档案馆的公共属性:二是“社会化”,明确了档案馆的服务受众。  相似文献   

2.
在新世纪“信息社会化、社会信息化”潮流的推动下,档案界逐渐认识到“社会化是世界档案事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呼吁档案馆走“社会化”的道路,倡导档案馆主动与社会牵手,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顾名思义,档案馆社会化是档案馆与社会融合的互动过程或趋势。从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档案馆工作实践看,档  相似文献   

3.
在新世纪“信息社会化、社会信息化”潮流的推动下,档案界逐渐认识到“社会化是世界档案事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呼吁档案馆走“社会化”的道路,倡导档案馆主动与社会牵手,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顾名思义,档案馆社会化是档案馆与社会融合的互动过程或趋势。从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档案馆工作实践看,档  相似文献   

4.
黄项飞 《档案》2011,(5):6-9
我国的档案观正从“国家档案观”向“社会档案观”变迁。从社会档案观的视角建设公共档案馆必须从几方面着手:一是实现公共档案馆的正确定位;二是建立面向社会的多元档案资源体系;三是建设具有亲和力的档案馆环境;四是树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档案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5.
在新世纪“信息社会化、社会信息化“潮流的推动下,档案界逐渐认识到“社会化是世界档案事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呼吁档案馆走“社会化“的道路,倡导档案馆主动与社会牵手,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顾名思义,档案馆社会化是档案馆与社会融合的互动过程或趋势.从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档案馆工作实践看,档案馆社会化在国内外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展.对国内外档案馆社会化的现状进行分析,有助于肯定我国档案馆在社会化方面取得的进步及所做的努力,同时找出与国外档案馆社会化的差距,为我国档案馆实施社会化的战略举措奠定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6.
实现档案馆向社会化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秀芝 《中国档案》2005,(11):50-51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档案馆应为人民为全社会服务。因此,现代档案馆应力求在档案馆资源建设中实现向“社会模式”转变的目标。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档案馆能否根据人们对档案信息内容的不同需要收集档案,建立合理的馆藏结构。丰富和优化馆藏,是实现档案馆社会化的根本所在。所以,要以优化馆藏为目标,在依法做好同级机关永久档案接收工作的同时,大力丰富和充实那些能全面反映社会生活、与公众息息相关、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档案,构建社会化的馆藏建设网络。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档案馆馆藏资源存在严重的单一化问题,尤其是在机构改革后档案馆公共文化职能日益凸显的情况下,档案馆馆藏无法满足公众利用需求的现象愈发突出,因此档案馆必须探寻多元化的资源建设路径。文章通过对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公民档案管理员”项目的分析,发现公众参与式的档案馆藏资源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积极性,节约档案馆开发资源的成本,发挥档案价值。最后从公众参与模式的定位,馆藏资源构建以及参与者的素质三个方面提出公众参与模式的馆藏档案资源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8.
张菊 《天津档案》2006,(11):37-38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快速增长.现代档案馆的社会化问题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走出档案馆。服务大社会”已经成为档案界的共识。正是基于这种共识——档案馆服务功能的社会化、服务对象的大众化更应顺应时代要求的选择。笔想就现代档案馆社会化功能的定位及实现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9.
韩叶  陈丽 《四川档案》2013,(5):26-26
档案展览作为档案馆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是档案馆主动向社会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档案信息服务于社会的有效途径。档案馆通过举办档案展览的方式向社会各界展示档案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可以使公众了解档案馆的馆藏资源,有利于公众利用档案资源开展各种研究、查找依据、编纂修志等。因此,档案展览在档案社会化信息服务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苏州市民的调查,本文梳理并总结了普通公众档案利用行为特点,分析了这些特点对档案馆建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满足公众需求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档案馆的发展建议: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服务大众放在新时期加强和创新档案馆工作的首位;构建合理的馆藏发展战略,形成多元化、社会化、个体化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模式;以网络为依托,创新档案服务方式,提升公众的参与度;加强档案馆大众教育的常态化、系统化和制度化建设,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注重法制建设,保障公众档案利用的公平性、公正性和效益性。  相似文献   

11.
档案馆在社会化服务中的活动要合于档案事物的内在规律,必须基于正确的档案事业价值观。围绕功能与效能思考这一问题,可以避免只讲功能不讲效能,从而将价值层面与操作层面结合起来。要观照档案价值目标的内驱与社会需求的外力作用所产生的结构震荡与伦理重构,并将这种伦理重构看成是档案馆社会化服务效能发挥的前提。档案馆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与耦合关系,因而要关注其服务“社会化”的系统性和过程性。“双元价值”(即档案工具价值与信息价值)①的实现应成为新的档案馆组织“愿景”。以“伦理重构”为核心的适应性变革。是档案馆谋求“有效服务”必须进行的职业道德修炼和组织文化“再造”。  相似文献   

12.
广角     
档案馆开放的理性思考《北京档案》2004年第8期刊登了李颖的这篇文章,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不断加快和政务信息公开的不断深入,档案馆的开放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一、“用户至上”———档案馆的馆藏问题:档案馆的馆藏工作,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开放为目的,馆藏不符合公众的胃口,档案馆的开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档案馆馆藏建设工作应了解公众需求,广泛收集能满足广大公众需求的档案资源,以“方便用户利用”为目标,不断完善和优化馆藏。馆藏决定档案馆的生命,决定档案馆能否真正做到有效开放。拥有适合公众胃口的馆藏是建设公共档案馆…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人们对档案文献开放要求的不断深化,美国公众对档案文献价值的认识也在逐步发生变化。从将档案文献看作一种公众信息——“公共财”,到将其视为一种有关国家政治文化的资源——“软力量”,反映了美国公众档案文献观念的变迁和提升。这种观念变迁也进一步推动了档案馆对档案开放工作的重视。但应该看到,在美国特有的档案工作模式中,档案馆的工作重点主要在对可开放档案文献的保管和利用方面。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档案馆公众教育的发展主线和内在动力始终是档案的文化价值的发现。本文以法国大革命为开端,从历史演进的视角回顾与梳理档案馆公众教育的发展简史及其在我国的传播。面对档案馆公众教育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与强化,档案工作者只有通过自身的提高与完善,才能真正使档案资源成为社会公众的"生活必需品"。  相似文献   

15.
张心悦 《档案》2023,(9):70-76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日益完善的背景下,社交媒体在公众参与式档案服务上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在阐述美国国家档案馆基于社交媒体的公众参与式档案服务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剖析其在开展公众参与式档案服务时具有自始至终坚持战略规划的指引作用、由浅入深落实公众参与的核心目标、从“点”到“面”打造丰富多元的参与服务的演变策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我国档案馆基于社交媒体的公众参与式档案服务提出重视战略规划建设、拓展平台协同布局和聚焦中国特色文化三项启示。  相似文献   

16.
6月9日至17日,全市各级档案部门联合举办了以“档案与民生”为主题的“国际档案日”暨北京市第八届“档案馆日”活动。今年的活动更加重视和突出了档案馆为民生服务的职能,带领公众深入体验档案馆提供的各类服务项目,领悟档案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7.
张新 《北京档案》2015,(6):9-11
各级档案部门。活动开展以来,很多公众通过参观,了解到档案馆保存有丰富档案,纷纷前来查阅,公众利用档案的意识明显提升;不少公众看到档案馆对档案实施的专业化、现代化管理,主动将自己保存的珍贵资料捐赠给档案馆,进一步丰富了馆藏。如今,“国际档案日”不仅是档案部门面向社会推出的重要活动,也成为全市档案工作者的重大节日,全市各级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进一步推动了活动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8.
档案利用服务工作是档案馆联系社会的窗口,是衡量档案馆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志,在整个档案馆工作中占有突出地位。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对档案馆而言,最主要的就是要“+档案利用服务”。本文试以档案微信公众号为例,就优化、简化档案利用服务有关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四川档案》2013,(3):10-11
为迎接和庆祝全世界档案人自己的节日,国家档案局决定从今年开始,把每年的6月9号“国际档案日”作为各级档案部门的集中活动日。5月30日至6月9日,四川省档案局(馆)分别举办了省档案馆“媒体开放日”、“公众开放日”活动,并首次举办“全省高校档案文化建设论坛”,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和认识档案、档案工作,本刊特辟纪念“国际档案日”专栏,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档案馆社会化服务的理论基础、背景、内涵、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力求使档案社会化服务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使具有“社会记忆”意义的档案资源能回归社会,并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