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彩燕 《体育学刊》2007,14(7):10-14
通过对美国体育思想发展的回顾,分析美国当代学者对体育的认识,进而辨析“通过身体的教育”和“针对身体的教育”两种观点的异同,得出以下结论,即“通过身体的教育”和“针对身体的教育”两种体育观的主要分歧不在体育手段上,而是在体育目的上。“通过身体的教育”目的众多,与目的的唯一性不符,在实践中表现为教授运动技术,目的是否得以实现无从知晓;“针对身体的教育”目的明确,就是完善人的身体,、在实践中表现为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  相似文献   

2.
<正> 什么是体育的真义?我认为应该抓住两个字来理解。一个是“体”字,指的是人体、身体;一个是“育”字,指的是养育、培育。以“体”为对象,以“育”为内容,以“培养人”为目的。这就是体育的真义。为此目的而进行的身体活动与教育就是真义体育。真义体育是具有教育属性的体育。英国的门诺  相似文献   

3.
关于竞技运动的归属与体育概念确立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体育概念上的分歧,是与竞技运动的归属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所谓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广义的体育与狭义的体育之分。把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身体锻炼一起作为整个体育的组成部分为上位概念,称作“身体文化”。(运动训练是竞技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舍之,只包括体育教学、身体锻炼两部分,即为下位概念,称作“狭义的体育”。有的  相似文献   

4.
王若光 《体育科学》2022,(11):27-34
从“体育何以思政?”问题出发,聚焦体育学科专业的身体技术,对身体技术的规制性、分置性、仪式性、观赏性与师范性5个方面进行社会学分析。重点讨论并揭示了体育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在身体技术获得的同时如何与道德品质、合作精神与爱国情怀发生关联。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发生的内在机理是通过身体技术的学习与参与,自然而然地生成;体育课程思政的根本教学途径应是教师以身作则的“濡染”与学生感同身受的“化”“悟”。鉴于体育学科专业特质,通过身体的教育,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具有其他学科课程思政教育的不可替代性,需是“通过身体技术的思政”。  相似文献   

5.
体育作为身体最直接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身体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身体从宏观角度可分为“生理身体”和“文化身体”。生理身体是体育的实践者、创造者和受益者。而文化身体则又是体育文化的基础与实质、标志和象征。  相似文献   

6.
刘永 《体育科研》2017,(4):29-36
以文化态身体为逻辑起点,通过对体育、身体、幸福之间逻辑关系的演绎,以文化哲学研究范式的符号化指向,提供了“幸福体育”的阐释路径和基本理论架构;通过对体育中身体赋权概念及其路径的分析,建立了身体赋权连接幸福意义系统的模型。认为:(1)幸福的具身体验是一种意义系统的描写,“幸福体育”可以通过体育中身体的文化符号行为来建构;(2)身体赋权通过“自我意识、超越、群体与组织意识”等符号化意义系统连接了幸福体育所蕴含的要素,并解析了其赋权策略;(3)身体赋权存在超越符号的反动的意义系统,体育中的痛苦与冲突等体验,可以体悟和建构形而上的美学化幸福体育。  相似文献   

7.
从身体的视角对中国体育文化中的身体政治现象进行了研究,身体的伦理化、国家化取向导致体育功能的嬗变与延伸.身体由“国家化”向“去国家化”发展,促使身体个性生命权力的张扬,运动休闲的兴起和发展与身体的个性化发展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运动休闲教育体现了体育的价值由“教化身体”向“解放身体、发展身体”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8.
体育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有关“体育文化”几个名词的区分“体育文化”是国内刚刚兴起的一个学科,目前对其理解还有较大的分歧。为此,首先应对几个名词作简明的区分,以利于对“体育文化”理论结构体系的进一步探讨。“身体文化”与“体育文化”“体育文化”一词的英文是PhysicalCulture,在国内有人译为“身体文化”。国际体育名词术语委员会主席尼古·阿莱克塞博士领导同仁,1974年在罗马尼亚出  相似文献   

9.
邓辉  李勇 《体育世界》2014,(12):54-55
大学阶段是人的重要成长发展阶段,大学体育教育无疑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解决学生“身体问题”的重要途径。大学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身体和全面认识学生身体这一基础之上的。通过对“身体教育”领域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梳理出大学体育教育中的身体教育思想脉络,提出了:大学体育要充分认识到身体是人之存在的基础;大学体育教育是高校身体教育的重要组成,但非全部;大学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人的身体;关注学生身体健康是推动高校体育教育健康发展的原动力;“兽身与人性”的培养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内涵等观点认识。  相似文献   

10.
“快乐体育”对学生体质影响的面面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体质健康的下滑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引发了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我们对现在实施的“快乐体育”进行反思很有必要。我们应该明确:“快乐体育”应当是“针对身体的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应该以完善人的身体为主要目标,提高人的体质,学校体育要真正承载起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提高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对体育消费中的象征性行为进行分析.认为:体育消费是消费者通过消耗特定体育产品或服务,表达和传递某种意义的过程;体育消费中有多种象征性行为,主要体现为对“自我”和“体育商品”的思索与感觉,并使其具有某种特殊意义,包括身体资本化、游戏社会化、休闲品味化、比赛宗教化、物品符号化.体育要想要成为“产业”,既需要大众对体育的认同与投入,又要防止过分强调体育消费中的象征性行为而淡化身体活动.  相似文献   

12.
果振义 《精武》2012,(6):52-53,57
1 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一词最早直译为身体文化。早在19世纪末。人们对“体育文化”有了较为广泛的解释和使用。到了20世纪。对身体文化的解释和使用更为多样化。我国学者把体育文化概括为“是在增加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以及相应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暴丽霞  冯强 《体育科研》2021,42(5):98-104
民俗是民众身体感受的生活事象,身体叙事是对民俗体育参与主体本体回归的一种人本关照。运用田野调查、口述史等方法,在阐释与梳理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冰民俗产生的人文地理历史流变与相关学术史的基础上,对其传承人进行访谈。研究结论:由外而内社会规训的群体“符号性身体”、由内而外超越自我的个体“游戏性身体”是背冰民俗身体叙事的身体图式;记忆与规训、竞技与娱乐是背冰民俗身体叙事的社会功能。研究认为:民俗体育由事件—人的主体转向、时间—空间的结构转向、验证—诠释的“体认”范式转向是民俗体育实现由“生物观”到“本体观”身体叙事的主体转向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从哲学本体论出发,以对“体育是什么”的提问方式的反思为前提,认为在现代语境下,应当追问体育的化意义,而在现代性处境中又必须以身体的本体论为理论基石,“身体成为存在的确证”是对当代体育的化意义的尝试性的解答。  相似文献   

15.
梳理我国终身体育理论研究现状,提出终身体育研究要跳出工具价值,重塑终身体育意义价值;跳出学校教育领域,构建终身体育体系。身体素养理念为终身体育确立了从“离身”到“具身”、从“表现”到“体验”、从“割裂”到“整合”的价值取向。构建“双全—双生”终身体育个体发展理论,以情感、身体、认知、行为4个维度作为终身体育的个体全面发展要素,以全生命周期为参与时间,指向生命体验的获得,以形成生活体育文化为价值追求。构建“融通—共生”的终身体育体系发展理论,认为终身体育体系应包含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面对3类体育形态发展目标有分歧、认识定位有偏差及协同合作有壁垒的问题,提出通过以身体素养培育为目标促进各形态体育融通,以终身体育体系化发展为路径促进各形态体育共生来破解。  相似文献   

16.
“养生体育”是由““养生”与“体育”两个词构成的,分别代表着两个概念。从两个概念的本质规定上看,“养生体育”显然存在着“同义反复”的错误。因为,“养生”一词是我国古代对人们养护生命、促进健康长寿活动的概括表达,也称作卫生、保生、摄生、道生等。而“体育”一词的使用在我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体育一词在含义的解释上虽然有一个演化过程,但增强体质、使人健康长寿的思想一直是我国体育理论界所公认的体育的根本属性之一。如我国的体育理论教科书中写道:“体育(广义的,亦称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作为广义体育组成部分的竞技运动、狭义体育、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它们虽在具体目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方面有所差异,但其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增强体质,促进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所以,在最终目的这一层次上讲,“体育”与“养生”是不存在差异的。将“养生”与“体育”两词连用,显然是同义反复。  相似文献   

17.
(一) 在体育教学中,要把身体当作一个整体,身体美是有层次地贯通着身体的整体,体育是创造身体美的积极动力,而表现身体美的艺术品是照亮人们审美航道的灯塔。身体美要求身体线条美“匀称美”“姿势美”“强壮美”“肤色美”骨骼肌肉在内的肉体美和包括协调与匀称的美,骨骼上肌肉由美协调配合,匀称显示着身体美,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身体美,必须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认识和了解的条件,在教材安排上和在体育锻炼中要防止单调,局部性运  相似文献   

18.
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它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育人为根本,以育体为己任,具有鲜明的教育性。有的同志对学校体育的教育性缺乏应有的认识,把“育体”片面地理解为“培养身体”或“增强体质”,这就把学校体育混同于群众体育了。其实,“育体”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它不仅包含对学生进行直接的身体培育,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包含对学生进行有关体育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尽管完成得并不理想,但自1952年毛泽东同  相似文献   

19.
从第一线体育工作的视角,针对“新世纪新体育”一中的某些观点提出疑义,并提出对问题的认识:体育是身体的教育,以完善人的身体为本;体育不能以探索极限为目的,运动娱乐教育不是体育;体育是属于全人类的,体力劳动也要接受身体教育;健康教育不等同于体育;体育与体育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探讨后人类主义的思想内涵,认为:后人类主义主张应用科技手段克服身体的有限性,强化并完善人类身体的整体功能;通过对身体观的考察,思考不同身体观对待科技改造身体的态度。由于竞技体育追求卓越、追求极限的特征,后人类主义所倡导的科技观在竞技体育领域有所实践,并使得竞技体育领域出现科技崇拜的现象。通过对竞技观的深入思考,认为现代竞技体育为消解技术理性的霸权,保持竞技体育的文化特性和价值底蕴,应加强“自律”,加强“自觉”,增强“反思”能力,确定并设置严格的技术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