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丽芳 《科教文汇》2023,(11):138-141
在“大思政课”格局下,文章针对医学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教育教学的现状,以协同育人理念为思政课与专业课互融互促建设的指导原则,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出发,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融互促的设计与实践,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机制,从而促进医学教育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2.
秦思  刘秀霞 《科教文汇》2024,(4):138-141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和“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使舞蹈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同频共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协同共建“三全育人”大格局。该文以思政元素融入高校舞蹈课程重大意义为逻辑起点,纵向挖掘舞蹈课程教学中潜在的思政元素,找到思政元素与舞蹈课程的契合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不断提升舞蹈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3.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方案的公布,对各学段思政课课程设置一体化建设既是一种深化,又是一种考验。一体化建设巧用“大思政课”,促使育人内容、育人场域、育人主体协同发展,契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也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大思政课”通过搭建教学资源大平台、构建师资队伍大体系、创新思政大课堂、善用社会大课堂、拓展工作大格局的方式,完善大中小思政课课程设置一体化的教学资源库、教师队伍培训、实践研学基地等,增强各学段思政课之间的衔接性,提高思政课的是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贯彻课程思政的创新教育理念,将课程思政融入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育人目标,以提升学生“思政素养”“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为课程的思政目标,对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提炼,通过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扩展教学实践场域等多重手段,实现专业育人与育才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思政”格局的构建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开展人力资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融入“三全育人”机制,大力推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应当成为教师高度重视的课题。该文在简要分析课程思政对人力资源课程教学的影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课程思政理念下人力资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推动人力资源课程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为推动人力资源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大思政”格局的构建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开展人力资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融入“三全育人”机制,大力推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应当成为教师高度重视的课题。该文在简要分析课程思政对人力资源课程教学的影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课程思政理念下人力资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推动人力资源课程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为推动人力资源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建筑工程结构检测”课程中的教学模块“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检测”为例,围绕“岗课赛证”重构课程内容及课程思政内容体系,通过课前启化、课中内化、课后拓展,对课程思政融入高职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和实践,并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和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提出反思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鱼慧洋 《科教文汇》2020,(13):109-110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本文在“课程思政”视野下,结合“学前教育学”课程特点,从完善课程思政内容、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丰富课程思政评价方法等方面,对“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思考,给出了具体建议,为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杨莎 《科教文汇》2020,(13):53-54
分类教学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选择。目前针对“思政课”课程的教学,大部分高校按照文科、理科、艺术类实施分类教学,专门针对师范类专业的分类教学极少。对师范类专业学生的教育要求指向性更明确,内容层次要求更高,实践性更强,因而探索构建师范类专业“思政课”课程育人体系,为教育传承培养合格的人才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建立高职院校“思政课”网络课堂是“思政课”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思政课”网络课堂必须抓住它的特点和采取有效的途径与方法,使“思政课”教学产生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育已经成为每一位专业课教师的重要职责。相比传统室内课堂教学,室外的“地质学基础”实践教学贯彻课程思政理念过程,既存在自身的困难,也存在相应的优势。本文介绍了笔者在西南石油大学“地质学基础”实践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并总结了相应的实践措拖。  相似文献   

12.
何化利 《科教文汇》2014,(13):15-15
本文通过对海南五所公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地考察,了解其课程化现状,并从概念认知、课程认知和教育对象认知三个方面对海南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现状进行归纳,并提出从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分析、加强课程认知和对教育对象认知几方面来推动其课程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该文基于结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探索开展“给水处理”课程“OBE+课程思政”建设。根据该课程支持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和确定的课程目标,设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方向和思政融入点,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形成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建立课程思政实现路径,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4.
董丽娟 《知识窗》2023,(11):63-65
慕课为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提供了线上指导和课程视频,有利于提高混合式教学质量与效率,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高校思政课程的改革。文章以慕课视角下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为研究方向,分析慕课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优势,论述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慕课为载体,构建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措施和路径。  相似文献   

15.
雷辉 《科教文汇》2023,(6):145-148
在高校“大思政”育人背景下,文章探索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新路径,提出了“一核心三结合五维度”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四个层面融入思政教育,实现专业教学全过程育人,并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介绍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的实践路径,旨在为工科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赵炎  王永乔  邱金亮 《科教文汇》2023,(17):143-147
结合当前“双碳”背景,对建筑环境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改革,将节能减排理念与建筑环境营造手段相结合,旨在让学生充分认识人的活动和建筑室内外环境对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的影响。该研究从建筑环境学的课程特点出发,分析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以“双碳”为教学出发点,在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中挖掘思政元素,探索专业教育与思政元素融合的方式,推行多元化思政教学模式,并开展全方位思政教学评价。旨在将节能减排核心理念自然地融入建筑环境学课程,并引导学生加强对“双碳”背景下环保、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思考和理解。通过本研究的实施,旨在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郭涛 《科教文汇》2011,(21):27-28
当前,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分析,提出有必要在思政课教学上更新理念、改进方法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8.
思政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对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有着重大意义。而“航空维修工程”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必须发挥课程思政教育的作用。该文分析了“航空维修工程”课程思政的现状,探寻授课要点与思政的融入点,利用实例分析,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课程教学,从而真正地使思政课与专业课相互融合,实现了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严涛  朱红 《科教文汇》2023,(19):29-32
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包括“知情信能行”五个维度,它是检验高职思政课改革成效的试金石,有其生成逻辑。由于高职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思政课教学积极性,高职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关系淡漠化、单向化等原因,导致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不高。可以从提升学生“期望获得”、提高学生“实际获得”和“成长获得”等方面进行提升改进。  相似文献   

20.
曹宇 《未来与发展》2022,(12):97-101
当今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相互交织,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对新时代研究生课程思政提出了新的课题。后疫情背景下研究生课程思政面临的新问题主要包括扁平化教学增多立体式培养削弱,监督过程弱化思政目标矮化,专业深度提高思政内容滞后,国家安全教育的艰巨性更加凸显等。与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中专业学习多于通识教育,研究生思政课设置相对较少,课程思政成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社会的德和国家的德具有鲜明的共同体属性,以共同体理念培植为重要内容推动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对策包括:凝练“一主多元”思政育人素材库,构建网络安全共同体意识形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搭建“大思政”育人共同体平台。共同体意识融入研究生课程是贯彻国家安全教育战略性的必然要求,是统筹思政课程要素同一性的逻辑基础,是解决知识实践二元矛盾化的理想路径,可以改善理论创新教学浅融入的镶嵌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