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十六大的灵魂。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首先要抓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中心环节,要全面深入地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必须牢牢把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本文就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
当前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命名误区,集中体现在:对"三个代表"的误读;混淆"三个代表"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认识误区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简称可能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与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命名意义的认识不无关系。要消除认识误区,可以从口头和书面优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命名方式。从长远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命名建设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增强说服力。  相似文献   

3.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入高校的"两课"教学,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是我们继邓小平理论"三进"工程以后进行的第二次"三进"工程.研究和把握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关系,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的契合点,是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的基本前提和教学基础.向广大学生讲清楚"三个代表"和邓小平理论的关系,帮助他们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的历史地位,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的科学性和独树一帜的先进性,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指导意义和凝聚作用,是我们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程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4.
去年7月1日,胡锦涛同志发表了"七一"重要讲话,首次明确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并列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首次全面概括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总体框架与基本内容.首次完整地系统地归纳了中国特色的发展学说.首次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回答了什么是我们最高目的.首次明确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党"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首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深化理论探索的起点.强调党的建设的重点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强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造主观世界.强调必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从而为我们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不断在实践中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在迎接党的生日即将到来的时刻,我们重温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宁 《安康学院学报》2005,17(3):73-76,83
邓小理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和逻辑前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坚持、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于全球化趋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着重论述了"三个代表"思想对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新时期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的科学概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走出理论误区,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实践的理论结晶;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继续奋斗的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行动纲领,把这一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必须坚定地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传播者和坚定实践者。  相似文献   

10.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的理论武器,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核心的重中之重是全方位立德树人。《药理学》作为医学必修基础课,亟须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服务。我们通过研究《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现状以及建设方案,来解决《药理学》课程思政“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郭镛 《云南电大学报》2006,8(3):21-23,30
“两课”教师是我国高校教师中的重要群体,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力军,是切实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排头兵。在新形势下,“两课”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提高教育能力,对于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保证“两课”的实效性和长效性具有积极的支持和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增强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实效性是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挥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落实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要求,必须本着专业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强化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和规矩意识,遵循“课程自身”到“课程体系”和“外引”到“内生”,以及“灌输”到“启发”的转变路径,才能进一步提升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质效。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当前职业院校亟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论述为遵循,提高政治站位,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路径,以期推动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常瑶 《成才之路》2021,(15):10-11
“课程思政”主要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文章分析“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探讨“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工程质量控制课程中的运用策略,为“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课程思政是新时期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抓好专业课程教学主渠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高素质人才。该文以“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授课要点及课程思政映射融入教学方式、特色案例的实践策略,探讨工程建设管理类课程思政改革模式,健全育人体系,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思政课是高校对学生所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专业课是教授高校学生某个领域中专业技能的课程,两者之间其实有着内在联系。文章针对车辆工程专业课“发动机原理”,从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环节、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以及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发动机原理”上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应用型高校开展课程思政,以"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正成为目前课程教学改革的共识。文章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视角,以《光电子学》课程为例,结合专业和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该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素材、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当中,以实现在对学生知识传授过程中价值观的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9.
“植物学”课程是多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极其必要的。在教学中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核心,深入挖掘“植物学”课程的思政元素,进一步探索“植物学”课程思政教育中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是高校当前思政教育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模式,它不是要取代以前通过思政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模式,而是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或几门课,也不是一项活动,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出现缺乏协同合作机制、专业课教师无法有效找到"融入点"、理工科"课程思政"更为复杂困难与"课程思政"形式化、同质化现象等问题。据此,需要从高校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专业课教师尤其是理工科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力提升、学生思政的自我提升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