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韦霞  刘朝猛 《体育科技》2015,(1):17-18,21
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的宝贵遗产,有着最原始、最生动的文化印记。"打榔舞"是广西壮族人民稻作文化的缩影,是壮族人民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的一种简单舞蹈。如今它已经发展成为远近闻名、能够给人们带来经济效益、文化熏陶、社会反响的文化品牌。其良好的发展现状给它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也给其他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黑衣壮是保持壮族文化特色较为完整的壮族支系,至今仍保存着本族群的原生态文化形态和元素。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社会人文的影响,黑衣壮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生态文化特征,反映了与壮族的宗教信仰、民间崇拜、时节风俗、生产劳动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宗教信仰促使黑衣壮传统体育文化产生,时节风俗促进黑衣传统壮体育文化发展,生产劳动与黑衣壮传统体育文化息息相关,既能健身娱乐,融入生活,又能凝聚人心,壮大族群,民族体育文化彰显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民族舞蹈与传统体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水鼓舞是苗族宗教祭祀、农耕文明的文化积淀,具有鲜明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交往价值与符号价值。社会文明的发展导致水鼓舞价值功能、文化品位和参与群体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作为村落性的体育活动,水鼓舞对少数民族村落体育发展有重要启示:少数民族村落体育应该尽量在不改变活动时间、服装道具、仪式过程及参与人员本土化的基础上保持民族文化的原生态与多样性,打造品牌、形成特色,发挥行政职能部门与重要传人的影响力,并在保持民族文化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旅游与无形资产开发,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原生态体育的内涵——以苗族村寨体育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生态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它的乡土性、草根性和生活性,体现了一个完全民间文化意义上的中国,是对中华文明最真实、最生动的记录.以苗族村寨体育作为研究个案,通过田野调查、专家访谈和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揭示了原生态体育的重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作出贡献.但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分析来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申报方面都受到诸多限制,主要影响因素有杰出传承人的确定、发展时空性、文化价值、普世价值、保持原生态几方面,只有在这几个方面深入挖掘才能够确保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  相似文献   

6.
阿细跳月文化品牌的发展及其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婚俗性符号到民族体育文化品牌,阿细跳月的文化品牌建设带来了诸如参与地域、人群的扩大,商务活动机会增多,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引起其他地方的羡慕等连锁效应.研究认为,原生态不代表没变化,发展是最好的保护;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需要品牌建设;打造民族体育文化品牌需要提炼其文化内涵,需要文化精英的加入,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与平台搭建,而民间与社会则是参与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李卫民  张华 《收藏界》2012,(11):47-49
川滇不仅地缘相邻,共处南丝绸之路,而且历史上也是民族迁徙之路、文化传播之路,受羌文化和楚文化的影响很深,因此,川滇文化有许多共同元素。这种影响年代越早越明显,川滇古陶器反映了古代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融,具有较多的相似性。1、羌文化的影响羌族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古代羌族对中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历史传说时期共工壅防百川,神农  相似文献   

8.
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渊源及社会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析红水河流域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渊源及社会功能,采用文献资料法、访问法、调查法,对红水河流域壮族聚居地传统体育的形成及社会功能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壮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形成不仅与民族的心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有关.也与壮族的生存环境、宗教祭祀、传统节日、民俗民风结合在一起,且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健身娱乐、表演与竞技、促进旅游与区域经济发展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在于“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云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多样性、活态性、原生态性、民俗性、包容性、群体性等特征,建设与发展工作应注重“文化自觉”意识养成,从营造“文化生境”、建立长效机制、健全管理和参与体制、产业综合化发展、“非遗”申报、教育引导等方面创新和拓展。  相似文献   

10.
张晓林 《体育学刊》2011,18(1):120-124
就《对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思考》一文论述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是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趋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不能一概而论,不能求大求全,应立足实际,科学把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脉络,区别对待,可以竞技化的才能够引向竞技化之路,找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技化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缩短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战线;而对于那些不能够引向竞技之路的民族传统体育应该深入开发、保护和传承其传统文化特色,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本色。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理论为指导,从民族学、生态学、社会学角度出发,对广西壮拳的地理人文环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壮拳积淀了浓厚的壮族文化底蕴,受到壮族地区的社会组织结构、经济结构、心理结构等影响,是广西壮民族文化特有的人文景观,反映了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化,蕴涵了壮族人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宗教观等,体现了壮族人民百折不挠的精神面貌。对壮拳进行保护与发展,将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发掘、继承及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查阅大量有关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壮族各文化方面的文献资料,并根据地域性、民族性和融合性三个方面对广西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性从文化学的角度给予阐述,以使世人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这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并使之更好地为本土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3.
“勤泽格拉”是白裤瑶民俗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对“勤泽格拉”的文化源流、“变迁”脉络等进行田野调查,旨在梳理其当代文明发展之路。认为:勤泽格拉缘起于白裤瑶群众的早期精神“夙愿”,并成为一种族群记忆和民族信仰。勤泽格拉文化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在封建社会和民国时期处于文化延续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国家权力”强力介入导致“勤泽格拉”文化的断裂,改革开放后其文化得以“重生”,在政府和各界力量的支持下逐渐迈向繁荣。伴随“文明”流变,勤泽格拉也在社会发展中做着积极的社会生态适应,其文化功能也发生了从早期宗教娱神到现代文化娱人、原始文化形态到时代经济抓手的转变,并成为白裤瑶民俗体育现代文明价值的展现。  相似文献   

14.
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体育和文化交融的传统文化传承形式,在当今经济社会中呈现式微的发展倾向。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在剖析民族体育文化的概念及经济社会中民族体育社会化延伸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学发展对民族体育文化和经济社会协同浸润逻辑进行论证。在面对民族体育文化内容开发程度低、文化系统建构易断层、防御能力低且产业转化程度低等问题时,要形成健康的经济社会引导,从而打造富有凝聚力内涵的民族体育文化品牌,不断完善文化体系构建并加强对民族体育人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培养。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梅山武术的文化渊源,历史传承行调查分析,指出梅山武术文化具有传统武术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方式;梅山武术文化的内涵可分为原生态、次生态和现代形态三种文化形态,梅山武术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健身娱乐、文化教育和经济功能上,提出梅山武术文化的研究必须立足于梅山文化圈,把握其民族体育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全面展开,城市经营理念不断更新完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新亮点。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使得体育成为我国城市经营的重要手段,文章运用文化学和社会学中的研究方法,对经营城市理念、体育运营城市及其人居环境的建设模式进行理论分析。认为体育运营城市中的人居环境建设应本着“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将体育娱乐、商务休闲和文化终极目标导入人类居住生活区,构建人居环境的“CSD-C”概念模式的理论体系,打造未来城市人居环境“关注人本生活、关爱身体健康、关心生态环境”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17.
开幕式是历届奥运会的重要环节。开幕式既要反映出以和平、团结、友谊为宗旨的奥林匹克精神,也要展现举办国的民族文化。而开幕式上的圣火点燃方式,最能体现举办国的智慧、创意、想象力乃至国家实力。从政治、经济、文化、奥林匹克精神等角度回顾历届奥运会圣火点燃方式,发现:奥运会圣火点燃方式是一个展示国家力量的平台;不断创新的点火方式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不同的点火方式蕴涵不同民族文化、体育文化;任何形式的点火方式都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多角度诠释。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山地民族体育发展现状及路径进行分析与研究。认为山地民族体育以其独特的地域性展现着传统体育的魅力与价值,同时在与民众、社会、生态环境的相处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弱化,难以得到良好的传播与传承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构建民族生态旅游品牌;发挥新媒体的号召力;发挥学校体育教学的力量;以及运用民运会的影响力”等发展方式,以实现我国山地民族体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62,自引:2,他引:60  
中华民族体育是祖先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它有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竞赛程序、器材制作、比赛规则等身体运动内容,又是与各民族的社会特征、经济生活、宗教仪式、风俗习惯、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具有活态性、地域性、民俗性、群体性等特征。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依据《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所提出的方针原则,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的特点,在发展中体现原真、生态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