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古城西安以她的存在向世人诠释着这则名言的精辟。随便问起一个西安之外的人对西安的了解,可能都会说出一连串的名词:兵马俑,大雁塔;秦汉故都,大唐宫阙……这些使西安城享誉世界,成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可是,将这些荣耀的冠冕加在今人的头上,总会觉着一丝惶恐与不安,因为这些毕竟是萦绕在先人头上的光环。而在我的印象中,若将黄土高原上的长安城与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东部大都市相比,总觉得她的身上或多或少带着几分土气和一丝暮气。  相似文献   

2.
如果你有小弟弟或者小妹妹,那就看看这本《彼得的椅子》吧,可能会有一些似曾相识的心情哦。  相似文献   

3.
得不到的总是好的,不能实现的总是妙的,但真正给予我们当下的生活以滋味的,还就是只手在握的那些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以为有很深的思想力与悲情渗透在里面。"起舞弄清影"的出尘,美就美在只有一瞬;但到底是"高处不胜寒",愈纯粹的美,愈存在一种过于轻  相似文献   

4.
在学习反函数这一节时,教材(人教版第一册上)用这样一句话概括原函数的图象与反函数的图象的关系:一般的,函数y=f(x)的图象和它的反函数y=f^-1(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对于这句话很多同学有着错误的理解,而且在一些参考资料中也时常见到:如果原函数的图象与其反函数的图象有交点,则交点必在直线y=x上.  相似文献   

5.
住宿生是典型高中生的标本,我对高中的印象也主要源于宿舍。我的宿舍实在“别致”,红校园里矗然一幢有如脏面包发霉的灰楼,初见本以为是校建仓库,后来却一记晴天霹雳——我得在这“仓库”里住上三年。  相似文献   

6.
中文中一个简单的"的"字,在英文中可以举出以下很多不同的译例,而且还远不止这些。与中文习惯不同,英语很多时候会把"的"省略,或者用不同的词表达。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认真进行  相似文献   

7.
女儿出生后,一直是我边工作边照看。女儿很安静,我备课的时候给她一本色彩鲜艳的漫画书,她能从头到尾看得津津有味。女儿牙牙学语那会儿,我就给她看带一行字的漫画书。只要我有空,就领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女儿就跟着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女儿已经能看带拼音的童话书了。我们家附近有一家书社,女儿稍大一点,我就去办了个借读卡,往往女儿借回来的书,我们娘儿俩一起看,还就一些情节展开讨论。我从来不限制女儿看什么样的书,小说、纪实文学、历史传记都可以看,此外孩子从小就接触电视、电脑等五花八门信息,堵不  相似文献   

8.
杨晓曦 《初中生》2008,(7):20-22
天空终于崩溃,在自己制造的阴霾里哭泣。我放开麦克风,将它随意丢弃在沙发上,没有人来继续唱或是换歌,大家都在尽情挥洒自己的青春。原声带在倾诉:“冰上的芭蕾,脑海中旋转……”  相似文献   

9.
近来,笔者在研究圆锥曲线时,发现了具有相同焦点的椭圆与抛物线、椭圆与双曲线、双曲线与抛物线的焦点弦,弦的中点与焦点间的距离之间的一个关系,特撰此文,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10.
温翠云  朱广科 《初中生》2011,(Z6):50-53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Δ=b2-4ac的应用十分广泛,是中考命题的热点.从命题的内容看,可以是考查这个知识点的基本题,也可以是与其他知识点结合的综合题.现以2010年中考试题为例,就判别式的各种应用加以说明,以提高你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获得运动技术牵涉着诸多因素,其中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语言交流,兼优化互补内在自身过程是有效掌握技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从主客体关系来看,现象是认识活动的直接对象物,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直接产物。 现象的生成条件是:第一,客观条件。包括物自体(客观事物)、时间、空间和环境等。第二,主体条件。 指主体的感官功能、心理、情绪、意志、知识和理性等。第三,观察仪器对于现象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Web2.0作为网络发展的新时代,其去中心化、参与、分享、协作的理念,为智能导学系统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RSS、Tag、SNS、Wiki、Mashup等作为Web2.0的代表性技术,为智能导学系统更好的实现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自主性、协作性等基本特点,提供了有利的支持。运用相关认知理论、动态评价等理论的指导,将web2.0的新技术运用到智能导学系统,可以设计出导学功能更强、智能性更高的导学系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Reviews     
Buckingham, David Moving Images: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Emotional Responses to Television
Aldrich, Richard (ed) In History and in Education: Essays presented to Peter Gordon
Kohli, Wendy (ed) Critical Conversations i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Griffiths, Morwenna Feminisms and the Self: the web of identity
Fryer, Marilyn Crea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tkinson, Paul; Davies, Brian and Delamont, Sara (eds) Discourse and Reproduction: Essays in Honour of Basil Bernstein
Slee, Roger Changing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Discipline
Woods, Peter and Jeffrey, Bob Teachable Moments: The Art of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Best, Ron (ed) Education, Spirituality and the Whole Child
Bassey, Michael Creating Education Through Research
Higham, Jeremy; Sharp, Paul and Yeomans, David The Emerging 16–19 Curriculum: Policy and Provision
Bruner, Jerome The Culture of Education
Halsall, Rob and Cockett, Mike (ed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haos or Coherence
McBride, Rob (ed) Teacher Education Policy
Wideen, Marvin F. and Grimmett, Peter P. (eds) Changing Times in Teacher Education
Nixon, Jon; Martin, Jane; McKeown, Penny and Ranson, Stewart Encouraging Learning: towards a theory of the learning school
Gewirtz, Sharon; Ball, Stephen, J. and Bowe, Richard Markets, Choice and Equity in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5.
Fantasm: The triumph of form (an essay on the democratic sublime)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is essay attempts to counter the dreariness of postmodern critique and culture by locating the vital force of phantasy, rhetoric, argument, hope, and memory in contemporary public affairs. More particularly, it engages recent controversies about collective memory and the FDR memorial statue especially to generate a greater sensitivity to the fact that we are agents (and not just dupes) of history. The body, symbolic and material, is a core site for the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mocracy, I argue, and is the hard kernel of coll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division. Methodologically, the essay fuses Aristotle and Lacan's ideas about phantasy as a perceptual device, which gages and creates public and personal desire, as an analytic frame for the study of public discourse.  相似文献   

16.
实践的自由与美的范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作为个体的生存,从实践(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出发才逐步生成,而在实足走向创造的过程中,人们才不断达到一定的自由境界。正是人的实践-创造的自由使自然人化,人也人化,从而产生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体现对象之上就是美,而体现在人本身之上则是美感。人类的实践-创造的自由同样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和一个共时性的结构,因此,它不仅有不同的自由程度和不同的自由境界,而且还有自由,反自由,不自由,准自由等几个维度;与这些不同的自由给度相关便形成了美,丑,柔美,刚美,悲剧性,喜剧性,滑稽,幽默的相应的美的范畴,并形成各个美的范畴之间的过渡,转化,对应等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美的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17.
章扼要地介绍了数学不等式理论及其应用的意义、历史、现状、发展、地位和作用,包括不等式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不等式理论的哲学、不等式理论方面的最新作、20世纪末的最后几年创刊的数学不等式理论及其应用领域的专业杂志、在澳大利亚创建的学术团体RGMIA的情况介绍等。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安全中,越来越多的系统受到木马攻击,网络安全受到极大的冲击。本文作者希望通过对木马的攻击机制、攻击特点、攻击力、攻击步骤、伪装方法、传播途径、启动方式等进行全面的剖析,力求寻找在伪装、传播、启动等方面的共性,以进一步研究、制订出一整套新的、简便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木马检测、清除、诱捕及其防御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日语中,一个句子中同时出现两个以上“”或者“”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当一个句子里同时有两个“”时,只能有一个提示主题(大主语),另一个只能表示对比,起强调作用。当强调的内容是状态、存在、动作等的主体(小主语)时,小主语用“”,强调的内容是谓语部分时,小主语用“”。当一个句子中同时有两个“”时,大主语的“”表示排他,是句子叙述的重点,强调在一定范围中,被判断状态、存在、动作的主体只有“”或者在一定范围中的最甚者;小主语的“”只单纯表示被判断状态、存在、动作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具有功能教化性、选题灵活性、内容独特性、场景庄重性、视听公益性等特征的公众讲座,是城乡社区教育的有利载体,是时代主题宣示的有效方式,是公众素养教育的有益形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手段。举办公众讲座要遵循导向性、贴近性、序列性、时令性、可听性等原则,采取思想理论引领和各类知识普及相结合、域外讲座资源和域内讲座资源相结合、知名学者和草根人士相结合、固定讲坛与流动巡讲相结合、财政拨款与社会捐助相结合等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