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普通师范大学不同专业学生的脑型进行测评.研究表明,不同专业学生的脑型分布虽然不同,但脑型均以"全脑型"为主;语言类专业"全脑型"比例最高,体育专业比例最低,体育专业学生全脑型比例与语言类专业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建议加强体育专业"弱侧脑"--左脑的开发,可以考虑采取加强语言教学的途径来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左脑功能,以培养"全脑"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基于高职专业特点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是为了更好的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顺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文章详细阐述了针对高职专业特点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应该遵循服务专业的改革理念,选取针对性强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融合专业实践,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充分突出思政实践教学的环节,全面改革学生考核体系等三个有效途径。这是坚持"以生为本"原则的一种改革,是坚持"为专业服务"理念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对体育专业学生智力水平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学体育"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传统观念,导致不少人歧视体育工作.本文采用标准化的瑞文推理测验对体育专业、数学专业和法律专业学生各六十人左右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学生与其它专业一样,推理能力均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对此结果应广泛予以宣传,以破除社会偏见和学生本身的自卑心理;并应注意体育教学过程的科学化,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专业与生产岗位对接为切入点,根据机电专业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以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根据"逆向设计法"重组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机电专业控制基础平台,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相似文献   

5.
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与学生专业接轨,体现科学化、合理化、新颖化的特点。具体体现在服务于学生专业培养目标;采用"师生双向选项制"满足学生的终身体育需求,为学生体质的提高服务;为奠定学生专业能力的特殊技能基础服务;关注体质弱势群体,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注重男女生差异,区别对待等。文章提出了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是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取得良好效果的发动机,以期为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专业特点、提高体育课程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法律实用型人才作为基本目标。而我国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现有的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满足国家对能力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这要求高职院校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思想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互动式教学模式和主体多元的跨界协同的"双师制"教学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思考,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深入探索"情感教学法",从而实现学生"乐于学、能学好、想再学"的目的,侧重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加强学生的专业生成,进而实现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成都体育学院2010级、2011级、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学院"以体为主,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创建了以"特色课间操创编开放式实验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创新和探索,构建了适合于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类本科生的"特色课间操创编"实验教学模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学院整体教学质量。为我国高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体育教育专业新型人才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专业大学生有提高素质技能的愿望。但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陷入"盲目学习"、"模糊学习"、"就事论事学习"的误区。构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对提升经济学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力有重要意义。为改变"教而不导"、"学而不精"的教学现状,经济学专业课教学必须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运用教学方式和途径创新实现"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中首先应弄清高职教育定位的内涵;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通过人才需求分析进行专业定位,确定培养目标;其次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即英语语言、商务知识、综合实践和专业选修课等四大课程模块。在改革实践中,通过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增加与专业技能密切相关的课程,突出专业特色;调整专业技能课,加大实训力度;通过实施"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的就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制造单元智能化改造与集成技术项目为例,探索如何在机电专业实际教学中有效地融合技能大赛,做到以赛促教,深化教学改革。借鉴技能大赛竞赛形式,更新教学理念,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职业素养为核心,深化教学做一体化;根据竞赛项目内容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开发设计数字教学资源;引入大赛标准,改革考核评价方式;通过技能竞赛,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2.
根据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规格的要求,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优化教学环节,以"以人为本、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多能一专、复合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以"系统论、协同论"为理论基础,以体育教育专业术科专选教学模式和策略运用为切入点,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术科专选教学以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训练"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具体操作策略,使4个培养方面协同、渗透和融合,达到"4×1/4≥1"的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的土木专业需要培养"基础实、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技能竞赛,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应当以技能竞赛为平台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生为本,培养创造性思维;以师为导,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为体,构造创新能力培养环境。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在"以学历求生存"向"以能力求生存"的转变过程中,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同时也表现出其必要性。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改变教育观念,确定职业定向;优化教师结构,构建"双师型"队伍;合理设置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实训基地;实行产学研结合,走校企合作道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困境,探讨了英语教育专业应如何与企业合作,形成以融项目化教学与综合实训、形成性评价与职业技能大赛、"三段式"实习与企业强化培训为一体的"三结合"教学模式,探索了"订单式"培养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少儿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体现在五个方面: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为教职员工和学生服务。"以就业为导向"有五大作用:有利于办学目标的确立;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利于开展订单式培养;有利于推行"双证书"制度。  相似文献   

17.
"商务礼仪"是一门能提升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但是目前适合商务英语专业的《商务礼仪》教材十分缺乏。通过对比当当网24本高职高专"商务礼仪"相关教材,提出商务英语专业《商务礼仪》教材编写的设想,旨在通过"软硬结合,以软为本"的理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礼仪专业知识和商务英语各项技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为例,提出了校企合作的新机制。该机制扩充了校企合作的新内涵,学生在校内校外"双上岗",解决了合作领域的"空白"问题,为学生提供在所有专业领域的实践机会;该机制提出与企业合作时的新策略,建立系部、行政教辅、企业三方合作制衡机制,解决企业合作的"态度"问题,使校企合作持续、深入、有效;该机制提出实习岗位职责设置的新方法,采用学科领域与技能类型交叉组合的方法设置岗位职责,解决企业实习岗位类型的"有限"问题,满足专业的一体化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19.
以认识布鲁诺为例,探讨科学史专业研究生的"外国科学史"课程的教学问题,阐述加强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对科学史的理解的方法;讨论培养研究生的思考习惯、批判意识以及科学史研究意识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浙江省台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心态等进行调查,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论证了以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课程目标,并通过完善体育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了改革专任教师体育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直观的、具有针对性的依据,也为地方院校更加科学地指导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