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训是《尔雅·释诂》中使用最多的一种训释方式.但是,所谓的"同训"并不是如字面上所讲的"同义互训".有的"同训"是利用释词的一个义素来解释一组被释词,有的"同训"则是利用释词的几个完全不同的义素来解释几组被释词.由于同训方式的不同,这些被释词形成了不同的语义场.  相似文献   

2.
《尔雅·释诂》中存在着大量的非同义训释,即训释词与被训释词无共同义位,不是同义词关系。借助现代语义学的理论,以训释词和被训释词有无共同义素存在为标准,可将非同义训释划分为两类:一、训释词与被训释词有词义内部联系,二者有共同义素存在;二、训释词与被训释词无词义内部联系,即二者无共同义素存在。第一类非同义训释出现的原因,是由于古代训释的目的在于“求其同”,寻找训释词与被训释词词义内部的相同相通之义;第二类则是古代训释不科学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王引之《经传释词》在虚词训释上的创造性工作从四个方面予以简要论述:1.对虚词注释形式的改进;2.对虚词词例的挖掘;3.对包含虚词的特殊句法的探索;4.对虚词晦义误释的发明。此外,还指出了《释词》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恓惶”一词只能训释为“悲伤”、“可怜”,而绝无“恐惧”、“惊慌”之意,《辞源》、《辞海》等辞书析字为训,将该词训释为“悲伤恐惧”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反训"绎义     
反训既可指称汉语训诂学的一种训释方法,它属于义训的一种;又可指汉语词汇学中的义兼正反的语言现象.反训现象非常奇特.古代学者对此有过探讨,但停留在感性、直觉的层面,未对产生反训的原因作过深入的探究;现代学者对反训的分析比较深入、细致,但见解各有不同.笔者认为,反训是客观存在的,促其产生因素则是多面的.了解反训内涵,对词义研究,古籍的阅读与训释均有助益.  相似文献   

6.
陈春风  张涛 《保定学院学报》2008,21(3):72-73,118
有关<尔雅>义训中借义的研究,前贤时修破假借、明本字,使千年疑窦涣然冰释,成绩斐然.在辨明本字基础上,从<尔雅>中字与词的对应情况入手,初步揭示借义内部复杂的关系类型,探讨<尔雅>训释借义的影响,以补往来研究之阙漏.  相似文献   

7.
自《尔雅》广泛传习以后,由于它体例完善、内容广博,不少学者就赓续这种形式,写出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多种新著,如《小尔雅》、《广雅》、《比雅》、《拾雅》、《埤雅》、《尔雅翼》、《骈雅》、《迭雅》、《通雅》等等,形成了我国传统语言学领域中的一派——雅学派。这一类著作,从训释方式看,是以今语释古语;从编排方式看,是把一组同义或近义词列为一条,再依大类编成若干篇。这就是我国传统语言学领域里的“义书”,即现代的“义类词典"。它跟依字形编排的《说文》和依字音编排的《切韵》,鼎足而三,是我国传统语言学中的重要一支。这些书的价值各不相同,其中以《小尔雅》成书较早,且为历代注疏家所引用,影响较大。本文拟对《小尔雅》产生的时代、作者、内容等作一初步探讨,以便求教于专家同行。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是我国长篇小说中采用网状结构方法的率先之作。《红楼梦》在结构艺术上借鉴了《金瓶梅》,呈网络状,但更复杂更艰巨,更浑成因而更精妙。我们可以说《金瓶梅》的网状结构是二维的平面的,而《红楼梦》则是三堆的立体的网。二者采用的方法都是时空交错,从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理清纲目,牵起方方面面、经经纬纬的细枝末节,从而推动人物性格的形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但是又有不同。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的叙事时间《金瓶梅》的叙事时间,充分地反映出了作者的生命悲剧意识及对人生的哀怨情绪,这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1.总体时间轮廊的清晰性与时代背景的乱离性。100回的《金瓶梅》描写了前后16年间的故事。第1回从政和二年始,第100回以建炎元年终。...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自公元121年问世以来,研究者甚多,研究成果显著,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许学。仅清代研究注释《说文解字》的专著就有300多种,最具有影响的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萍《说文解字义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范《说文解字句读》。清代学者对《说文解字》或整理考订,校勘审慎,或引经据典,疏证意义,或分析字形,系联字音,辨明文字之本义月I申义和借假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补证完割说文解字》,“以形说义”、“因声求义”的训治方法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更深入的研究。近现代研究《说文解字》之风虽不如清代…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评点者深谙奇书的才子文心,打造一种开放、积极参与的批评模式,拓宽了《金瓶梅》的阅读空间,《金瓶梅》评点成为其生命存在的形式。他们传承《金瓶梅》的文化精神,构筑了斑斓璀璨的古典小说理论话语阐释世界,并促进了我国小说观念的近代化和批评体系的完善。我们必须寻找一种合适的研究视角,参以比较小说学理论,寻找文本阐释和理论言说的民族文化生态,在中国小说美学史的脉络上凸显《金瓶梅》评点的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12.
排句变文是古人的行文之例,惟其湮没少闻,故详列书证以为钩沉。学者们利用排句变文训释词义,自来即有先例,故当视为训诂之方法。不明此例,则可能误解词义。如误释“择”为“区别”,误释“景”为“阴影”。若据排句变文之例,则其义自见。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反义共存”现象例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汉语教学和研究中,经常会遇到同一个词兼有正反两义的现象.如《荀子·天论》:“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里“乱”与“治”相对.但是“乱”又可作“治”解.《尚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唐孔颖达疏:“《释诂》云:乱,治也.治理之臣有十人矣.”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乱”字既当“混乱”讲,又当“治理”讲,表示相反的意义.这种正反两义共存于一词的语言现象就是“反义共存”.训诂学家称这种语言现象为“反训”.自从晋代的郭璞提出“反训”以后,历代的注释家、训诂学家有的沿用它、赞成它,也有人反对它.笔者认为“反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词义经过发展演变,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的语言环境可以兼有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在客观现实中,相反的现象和两个对立的事物常常相关,这种对立统一也必然反映在语言现象里.事实上在古汉语书面语中,这种“反义共存”于一词的语言现象较为常见,因此了解和掌握这种语言现象,对我们正确理解文言文词义是大有稗益的.本文不准备对“反训”这一训诂学术语的是非再作评论,只是试图通过词例引申分析证明这一语言现象的客观存在,并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内因,即主要从词义引申角度作一点尝试性的探讨.现举例如下:受有授予的意义.《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相似文献   

14.
《清宫珍宝美图》考辨──明《金瓶梅》画册探析余岢一《金瓶梅》出现于十六世纪,这是我国传统文化随着时代步伐不断创新的结果。正因为它源于当时的风尚,所以是一部最能表现那一时代民俗、最有社会性的杰作。在400余年的多次禁书运动中禁而不止,说明它确实存有一定...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中的部分俗语词,至今仍然活跃在贵州各地百姓的日常口语中,通过参照方言用例,考之字典辞书以及古代文献,一方面可帮助我们准确深入理解《红楼梦》旨意;同时亦可弥补字典辞书中对这类词语或释义有分歧、或训释不够切近文本语境、或印证材料不够充分之不足。  相似文献   

16.
从时代背景谈《金瓶梅》作者的创作心态周永祥研究一部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对于把握作者创作心态以及作品所反映出的思想内容至关重要。探讨《金瓶梅》的时代背景,首先应知道它的成书年代,而这又是学术界一直争议颇多的问题。就目前所发现的史料来看,记载较早的详实可...  相似文献   

17.
我以前写了一篇《陇南方言本字考》,刊登于《西北师院学报》。在那篇文字的引言里说:“考证方言词的本字,不仅有助于现代汉语的规范化,而且通过证音释义,推见本字,可以探讨语源,钩求古义,训释上古典籍,所以自汉代以来,方言的研究就是训诂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以甘肃陇南方言中一常用的词语为例,来证明古音古义往往保存在民间口头语言的事实。”近来读书又续有所得,因按前例写成续篇,以备研究汉语方言和编写地方史志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竹坡对《金瓶梅》的结构和章法有着深刻认识。就结构言,他指出《金瓶梅》不同于《水浒》《史记》,具备有机整体的艺术结构;就章法言,他在金圣叹之后加深认识,具体总结了《金瓶梅》的章法经验。这些认识对于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构成《金瓶梅》间架重要元素的"墙"共有三堵,分别位于王婆家与武大郎家、西门庆与花子虚家、李瓶儿与潘金莲居所之间。这三堵墙不仅促使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金瓶梅》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因不谙方言俗语而释误、因未顾及上下文文意或望文生训而释误、因未分清是反问语气还是直陈语气而释误、因断词或断句失当而释误、义项(或词目)分合不当或义例不合等五个方面,指出《汉语大词典》在某些近代汉语条目释义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