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部分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对翻译理论的传授不够重视,这种现象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及促进翻译研究的发展。本文从回顾翻译理论的发展入手,通过对翻译教学目的的阐述,重申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翻译批评作为联系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纽带,与翻译教学密切相连。翻译批评主体,客体以及批评标准具有多样性,这赋予了翻译批评多元特征。在翻译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能成为批评主体,展开批评实践,共同确保翻译教学有效进行。以翻译批评的多元特征入手,探寻翻译批评与翻译教学的联系,以期得到翻译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70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弗密尔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研究聚焦于翻译目的的选择上,认为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从中国佛经翻译入手,探讨目的论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朱明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6):130-132,134
在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的第一次翻译高潮就是从东汉到宋朝的佛经翻译。随着佛经翻译的发展,翻译实践自然需要理论的指导,译者们开始结合翻译实践,总结、阐述翻译理论、技巧。中国古代翻译理论也就随之建立、发展起来。佛经译者们对于文风的争论,翻译技巧的总结,译者修养的论述等等,以及佛经翻译由私译到官译的译场制度的设立发展,皆可看出翻译理论在这一时期从内、外部研究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5.
如果译者在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上存在语言能力的不对称性,那么译者进行顺向翻译可能要比逆向翻译更容易取得成功。虽然顺向翻译是较为理想的翻译模式,但是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存在大量的逆向翻译活动。这些逆向翻译活动满足了翻译的实际需求,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翻译界应重视对逆向翻译的理论研究。汉英翻译人才的培养应重视顺向英汉翻译和逆向汉英翻译之间的差异,使逆向汉英翻译学习者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双语水平,加强双文化意识,拓展百科知识,有意识地努力减少这种差异,从而提高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涉及双语转换的心理活动过程。译者的翻译行为受到一系列心理因素的制约。在这其中,翻译动机是翻译活动的起点,直接影响着译者的翻译策略。本文从翻译审美动机角度出发讨论翻译审美动机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奈达和纽马克作为西方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们具有创见性的理论在翻译界引起了广泛的探讨,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和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及"语义翻译"是他们理论的核心内容。通过对二者的理论进行对比研究,旨在为翻译研究提出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翻译忠实观已经无法解释诸多的翻译现象,翻译的"伦理转向"是翻译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对翻译忠实观作出合理的阐释。它认为译文忠实的对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局限于忠实于原文;翻译中的"忠实"与"不忠实"是具有矛盾性和相对性,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此外,"忠实"与"不忠实"都具有一定的伦理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不同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实现文学翻译的目的。《简·爱》是一部著名的小说,在中国有多重不同的译本。本文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对《简·爱》的译本进行分析,加深对文学翻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翻译史上有三次翻译高潮,依次为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耶稣会士翻译(也称科技翻译)、晚清时期的西学翻译,每一次翻译高潮都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文章针对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翻译思想进行概括,并对第二次翻译高潮的实践及影响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1.
身为作家兼翻译家的茅盾在中国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文学创作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而他在文学创作之余积极投身于中国的翻译事业,为进步文学的翻译事业开拓了崭新的道路。本文拟分析茅盾的文学翻译理论及方法,并传达其对促进译学理论的研究和翻译工作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体系中,需要通过对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系统对比才能形成相应的翻译技巧,但是这种方式很难促进学习者形成相应的思维模式。本文通过对翻译技巧的深入了解和全面研究,对语言认知展开了系统探讨,并从这一角度系统分析了翻译技巧中的关键内容,并分析了语义认知背景下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就出现了文化转向,文化与翻译随之被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从此翻译不再是单一的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代表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众所周知,翻译策略的选择对于翻译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就成了众多翻译者必然要经历的阶段。通常情况下,翻译策略的选择主要是由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决定的。翻译是在翻译者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凭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进行的再次表达,所以翻译者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翻译的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傅东华所翻译的《飘》为例,对翻译策略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戏剧翻译应该侧重于其文学性还是可表演性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德国功能翻译派主张翻译策略和方法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这给戏剧翻译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该论文将从目的论角度对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不同翻译目的对戏剧翻译及其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鸠摩罗什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享有极高的盛誉,被梁启超称为"译界第一流宗匠"的鸠摩罗什在众多佛经译者中赫赫有名,他所翻译的佛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他的佛经翻译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古代翻译理论及汉语言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深入研究了鸠摩罗什的生平、翻译思想、翻译的特色及其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字幕翻译应以观众为中心,受屏幕所限,字数应简洁、凝练,同时又要传达出源语的语境、语气和人物要表达的语义。本文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以《老友记》第七季的字幕翻译为案例,总结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视角下准确、简洁、瞬间易读性三个原则在该字幕中的体现。同时,笔者根据纽马克对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定义分析了该理论指导本字幕翻译的可行性,发现在语义翻译指导下译文可采用音译、直译策略,交际翻译指导下则可运用意译、替代、增补、减译的策略。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翻译实践中不是完全孤立的,应该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尽可能地既忠实原文又考虑观众对字幕的理解期待,以本土化的形式传递异域文化。  相似文献   

17.
作为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之间最基本纽带的翻译批评,是对跨文化和跨越历史的翻译活动的有效思考和科学评价.翻译工作要科学和谐地发展,必然离不开翻译批评.翻译批评能够保证翻译的价值从理想变为现实,从而更加充分地吸收和消化异域文化中的精华,繁荣自身的文化建设.本文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分化关系、翻译批评转向在场、翻译批评重点聚焦译者行为批评以及"互联网+"翻译批评等视角,研究翻译批评的转向.  相似文献   

18.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过程应打破对源语字字对应的束缚,以忠实源语信息为原则、满足译文委托人为导向、准确将信息传达给译文接受者为核心目的。应用文本翻译的特点恰恰与功能翻译理论不谋而合。因此,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信息型""诱导型"和"表达型"应用文本在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中的差异,并通过合理的翻译策略,得到信息更为准确的译文。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与中国士大夫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科学翻译高潮。本文将结合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探讨耶稣会士与中国士大夫不同的翻译目的,以及他们在大量翻译合作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掌握了系统化的翻译理论知识,才能更好F服务于教学,培养出高质量的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