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白沙诗学与禅学联系密切,它是宋明以来禅学风气推动的产物。白沙诗学与禅学的联系主要体现于四方面:静坐致虚,发明本心;重“悟入”;学贵自得;以少胜多、凝炼淡朴。对无言之妙与无言之美的追求,使得白沙诗歌呈现出简约淡朴的风格与神韵。  相似文献   

2.
陈白沙作为明代理学家,被誉为“岭南第一儒”,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尤其是在心学的发展进程中,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邑大学教授张运华所著《白沙心学与道家思想》,在理学发展的大背景中,分陈白沙与明代心学的建立、陈白沙心学思想的基本体系、道论与道家思想、主静说与道家思想、道德文化与道家思想、仕隐进退与道家思想、人生情怀与道家思想等七章考察了陈白沙心学的产生及其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陈白沙作为明代理学家,被誉为“岭南第一儒”,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尤其是在心学的发展进程中,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邑大学教授张运华所著《白沙心学与道家思想》,在理学发展的大背景中,分陈白沙与明代心学的建立、陈白沙心学思想的基本体系、道论与道家思想、主静说与道家思想、道德文化与道家思想、仕隐进退与道家思想、人生情怀与道家思想等七章考察了陈白沙心学的产生及其与道家思想的关系。全书资料丰富,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相似文献   

4.
主张境界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显著特点,历史上不同的哲学派别和哲学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理想境界,以及实现理想境界的不同方法。陈白沙在建构其心学基本体系的过程中,提出了“自然之乐”的境界之学。其“自然之乐”的境界论,在内容和特征上都体现了鲜明的道家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5.
“主静说”是陈白沙为学的宗旨。在白沙看来,人的内省与自我观照的功夫都是从守静开始的。白沙围绕着主静说,提出了不求书册、洗心去欲、虚心无累、忘我不争的修持之法,这些方法中洋溢着浓厚的道家气息,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白沙历明初程朱理学向心学转向之文化转型期,禀儒释道三家于心性修炼上的进一步交融互摄之时代思潮,在岭南地区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兼宗儒道,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道家心性修养理论,提出了“自然为宗”、“率乎自然”的修养宗旨,阐明了“求之吾心”、“养之以静”的修养方法,体悟出“物我两忘”、“自得无累”的修养境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沙心学。  相似文献   

7.
“自然之乐”是陈白沙心学境界论的体现。它是儒家道德境界论和道家审美境界论的综合和发展,同时实现了儒、道境界论的统一,具有超世俗的理论意义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白沙自然思想围绕自然之道、自然工夫和自然境界展开,在白沙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理解岭南文化的发展贡献很大。  相似文献   

9.
白沙精神的文化品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身心修养上对儒家精神的发扬,学术上对“自得”之学的提倡。前者表现为仁民爱物、发愤忘忧、行孝至谨、笃守志节等,同儒家文化进步传统一脉相承;后者表现为学贵知疑、求之吾心、以自然为宗等,凸现白沙学术精神的开放品格。  相似文献   

10.
“以自然为宗”与“静中坐养出个端倪”是陈白沙心学教育哲学的两个重要命题,它们体现了陈白沙及其时代离朱入陆的教育思想发展路向,展示出陈白沙心学教育哲学的特色。本文从命题的涵义、成因和影响诸方面进行史实和逻辑相统一的分析,认为探讨陈白沙心学教育哲学的特色,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陈白沙本人的教育思想全貌,而且有益于我们深入地把握整个宋明教育学说走向,特别是心学教育哲学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1.
境界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显著特质和特点,陈白沙在建构其心学基本体系的过程中,提出了“自然之乐“的境界之学.为了实现明朗澄彻的“自然之乐“境界,白沙提出了致虚、守静、自得的主要修持途径.这些途径体现了白沙对道家思想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陈白沙以主静作为自己为学的宗旨,这一宗旨是白沙以自己的行为修养加以求证的。正是这种内向观察的方式,使白沙由静坐入手得到的最终体悟具有了反求自身、个体实践、直觉顿悟的显著特点,这些特点中洋溢着浓厚的道家气息,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先秦道家老庄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道家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道家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复归于补”的自然人性境界和谐之关、“万物齐一”的平等共生和谐之美。和谐是道家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湛甘泉是以陈白沙为代表的江门学派的无可争议的传人。他不但继承了陈白沙的学说。亦修正和发展了陈白沙的学说,把陈白沙的“心具万理万物”、“虚明静一”、“以自然为宗”的理论,修正、发展成为“万事万物莫非心”、“动静一心”、“以自然为至”。  相似文献   

15.
论陈白沙哲学思想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主体角度看,白沙哲学首先是其人生志向与社会环境相激荡的产物,白沙的“自得”之学的思想渊源是多种思想的交融、贯通的结果,其中最主要者当以孔子的仁学为根基,又吸收了禅宗的思想方法和老子哲学的宇宙本体论思想从而形成其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6.
《刻意》对庄子的思想进行了别具一格的概括,比较集中地阐发了道家的“无”和“朴”的思想,并把它上升到道之本,人之本的地位,强调遵循自然之道,表现了庄子思想的根本追求,体现了道家独特而深刻的思想文化价值。文章提出的道家至德、至道、至治、至养、至美之理想境界,对提升当代人的人生境界有着深刻的思想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明初文化陷入困境、道德价值失落的状况下,陈白沙重建道德主体哲学,实现了明代文化的转向。其道德主体哲学的核心内容是“自得之学”与“自然为宗”。“自得之学”突出道德、精神的价值,高扬主体的人格,“自然为宗”强调道德主体与社会规范、个体伦理与社会伦理的统一,从而与佛、道否定道德价值、否定个人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选择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在明代乃至中国文化中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面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过我国古代各种思想化的影响,尤其是道家朴素自然等思想对其影响深远。本主要从作画贵在“图真”,运色力主“玄化”,创作重拟“虚静”,品画崇尚“自然”这四个方面阐述了道家朴素、自然这一思想主张对中国画的审美追求与价值取向的影响,旨在说明道家朴素、自然思想观与国画审美之“亲情”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陈白沙的哲学思想中,“道”是一自身合目的性的至上存在,修道成圣是他教育理念的核心追求.然而,这种至上的道却又是无法言说描状的,圣贤的典籍也无益于道的修证.白沙认为“道”在心中,教育的任务不在于言说描状道,而是设置环境从而形成一特定心境,让心中固有的道自然活泼地呈现,这丰富了语言与教育关系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道法自然”与教育生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生态观,道家所向往的自然之道,可以弥补“模拟世界”带来的缺失;道家所推崇的天真之性,可以平衡高科技引起的情感倾斜;道家所乐谈的虚静之心,可以造就有利于生化育的精神状态;道家所追求的中正之路,可以帮助人们改变由于走极端所造成的种种失衡现象。《道德经》对生命本真的深切体悟,为我们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提供了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