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用水结构研究对于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乃至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探讨水资源利用生态位内涵基础上,构建了水资源利用生态位及其熵值模型,分析了水资源利用生态位与生态环境关系,并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安阳市农业用水生态位较大但有减小趋势,生活用水生态位较小但稳中有升,而居于中间的工业用水生态位除市区外均有所增加;区域生态位熵值存在明显差异,汤阴县、滑县和内黄县农业用水占有率高于全市,而市区、林州市生活用水占有率、工业用水占有率高于全市,其他区域基本呈相反趋势;滑县等区域农业用水生态位对生态环境造成经济损失的影响比较敏感,而安阳县则为工业用水生态位;安阳市用水结构明显不协调,调整关键是压缩农业用水量。  相似文献   

2.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建立运行熵和关联熵测度模型,对我国2008—2013年间知识产权管理系统运行熵和关联熵进行实证分析,进而评价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有序度。实证结果表明:2008—2013年期间,我国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及其子系统运行熵逐渐变小,表明系统运行效率呈现上升演化态势;而系统及其子系统关联熵逐渐变大,说明系统有序度呈现恶化的不良性演化态势。  相似文献   

3.
西亚两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引起国际纠纷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组成了西亚著名的两河流域,跨越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3个主要沿岸国,其下游地区具有数千年的灌溉历史,是古代西亚文明的发祥地。近几十年来,由于上游地区大规模水资源开发(特别是土耳其实施规模庞大的安纳托利亚东南项目)导致了上、下游国家间的矛盾与纠纷。两河流域与中东其它国际河流一样,都处于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及水电开发利用纠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在全面回顾两河流域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引起国际纠纷的深层原因,总结了5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包括:沿岸国对跨界河流开发利用的权利与义务、跨界河流水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大坝建设对下游国的影响、第三方作用以及区域水政治的影响。这些经验教训不仅对我国,而且对处于缺水地区的国家公平合理开发利用国际河流及开展国际合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制订和执行国际河流管理的有关法律文件是重要的制度保障手段;大坝建设及运行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断流或剧烈的流量变化;综合考虑沿岸国家的利益和关切,加强国际河流流域合作是全球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吴玲  任佩瑜  陈维政  贺红梅 《软科学》2004,18(1):36-39,43
本文分析了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熵增原理与耗散结构理论在企业管理系统中的本质和意义,建立了企业管理耗散结构的形成模型;并在分析传统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缺陷的基础上,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熵理论,提出了利益相关者框架下企业综合绩效的熵值评估法,为熵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和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杨关设 《金秋科苑》2013,(10):119-120
水资源系统是一耗散结构。针对宁波鄞西平原水资源系统,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和灰色系统理论,将灰关联度与熵结合,以序参量(水资源量)为基础,建立了基于灰色关联熵的水资源系统演化方向的判别模型[1],评估上游梯级水库群不同调度方式对下游鄞西平原的影响,对毛家坪水厂引水、姚江翻水等情况下对该系统协调程度的响应做出分析,并根据历年熵值的计算成果分析鄞西平原水资源系统演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多学科视角下的国际河流合作开发国外研究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海炜  郑爱翔  胡兴球 《资源科学》2013,35(7):1363-1372
国际河流合作开发理论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进行国际河流合作治理研究的热点领域.目前学术界对国际河流水资源合作开发的意义已经形成基本共识,并且同时进行着通过合作开发来解决水争端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但是由于不同学科领域存在研究视角差异,虽然各学科均关注“合作”,但由此造成所关注的问题、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在学科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为了能够清晰地梳理国外学术界对于国际河流合作开发的理论脉络,为进一步构建适应我国国际河流的合作开发理论奠定基础,本文从法学、政治学、经济学,以及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多个视角对国际河流合作开发研究及其特征进行分析与比较.研究发现,国外对于国际河流合作开发的理论研究在多个学科方面均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为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国际河流合作开发理论,文章指出未来研究可以从跨学科研究和合作机制机理研究方面进一步寻求理论突破和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7.
于世坤  王波  章敏 《科技与管理》2012,14(1):108-111
耗散结构是研究系统由无序向有序转化的过程的条件、性质和规律的科学。在简要地介绍了耗散结构理论之后,本文在分析企业员工流动系统具备耗散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员工流动系统熵变模型,提出了利用系统熵值对企业员工流动系统进行分析的方法,最后总结出熵与耗散结构对企业员工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建立运行熵和关联熵测度模型,对中国2010—2015年产业结构演化系统运行熵和关联熵进行实证分析,进而评价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有序度。实证结果表明:2010—2015年,产业结构演化系统及其子系统运行效率逐渐提高,由此而产生的结构效益逐渐增加。产业结构演化系统及其子系统有序度总体趋势逐渐增加,系统趋于稳定。结合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现状以及地区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得出产业结构演化系统正在以微涨落衰减的趋势向产业结构演化系统原有结构靠近,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逐步被结构惰性抵消,并针对产业结构演化当前状况基于不同地区发展情况以及区域特征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国际河流开发与管理区域合作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胡文俊  黄河清 《资源科学》2011,33(11):2099-2106
开展有效的国际河流区域合作方式,寻求流域内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大化,是国际河流开发与管理发展的趋势。系统掌握和正确理解影响国际河流区域合作模式的各种因素,是加强国际河流开发与管理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国际合作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从多角度出发,提出影响国际河流区域合作模式的多因素综合分析框架。这一框架包含的主要因素有:①国际河流系统的特点与存在问题;②流域各国的利益诉求;③政治环境;④国际涉水制度;⑤区域相关的合作制度与机制;⑥第三方参与;⑦观念文化等。其中前两者构成了影响国际河流区域合作模式的内部因素,后五者为外部影响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国际河流各种区域合作模式的条约和法规政策、组织结构及能力发展、合作路径与方法等。国际河流本身的特点以及所在地区环境条件的差异也决定了各种影响因素发挥作用的程度。利用这一综合分析框架方法,可以对各种国际河流合作实践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评价.并可提出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0.
何艳梅 《资源科学》2012,34(2):229-241
作为国际水资源法的基本原则,公平和合理利用原则在跨界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实践中得到了较广泛的运用。这种运用大致可以分为水量分配和合作开发两种模式,可分别称为公平和合理利用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受到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国际环境法的影响,公平和合理利用原则也获得了新的发展。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基于国际河流流域的整体性,为使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获得最佳和可持续的效益,流域开发应贯彻全局思路,创立流域一体化管理模式。我国对境内国际河流的开发利用,应当循序渐进地开展一体化管理,流域水电开发应当进行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和后评价。我国作为上游国,如果因为需要维护河流流域的生态系统平衡而影响我国的开发利用,损失经济发展机会,应当积极寻求中下游国家给予生态补偿;同时关注下游国开发利用动态,积极维护我国与国际河流流域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11.
胡文俊  杨建基  黄河清 《资源科学》2010,32(10):1918-1925
印度河流域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用水压力很高。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流域内的两个主要国家,自分治以来,两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产生了许多纠纷。在世界银行等的协调下,两国进行了近10年的分水谈判,最终于1960年签订了分水条约。虽然目前双方在印度河水系西部河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仍然存在一些纠纷,印度河分水合作对印、巴双方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显著。本文在系统梳理和分析印度河流域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分水条约谈判过程及内容、当前发生的开发纠纷及处理等内容的基础上,总结了相关经验,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运用公平分配、合理补偿等原则是达成印度河分水条约的关键;世界银行等第三方在促进分水合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制订具体可操作的条约规定是避免或妥善处理实施纠纷的重要保证等。在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强调流域综合管理以及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下,印度河分水方式难以在其它国际河流中直接应用。但印度河分水合作及纠纷处理的经验,对开展国际河流开发及制订合作条约仍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尼罗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流域管理合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文俊  杨建基  黄河清 《资源科学》2011,33(10):1830-1838
尼罗河是非洲跨越国家最多的国际河流,流域涉及10个国家。尼罗河流域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用水压力很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地区政治局势的逐渐缓和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上、下游国家在尼罗河水资源利用上的竞争和矛盾冲突越来越激烈。在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援助下,尼罗河流域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流域管理合作的步伐,成立了尼罗河流域合作倡议组织,开展了流域对话及有关联合行动,并协商签署尼罗河流域合作框架协定。本文对尼罗河流域水资源状况、历史水分配、当前开发利用与利益冲突、流域管理合作的倡导及发展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讨论总结了有关经验和结论:①地区政治环境的改善对推动流域管理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②共同利益的增多为流域管理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内部驱动力;③建立流域管理合作制度是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④第三方在流域管理合作发展中发挥重要影响及促进作用;⑤流域管理合作面临的挑战和难题需要创新的解决方案。这些经验和结论对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房岩  孙刚  刘倩 《现代情报》2010,30(12):51-54
按照安全性与开放性并重、领先性与成熟度并重、有效性与易用性并重原则,开发了基于GIS和网络技术的长春市水资源可持续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平台包括硬件条件、软件环境、网络支持和管护人员,数据库包括基础数据库、方法数据库、模型数据库、动态数据库、地图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子系统包括系统控制子系统、数据维护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动态监测子系统、分析预测子系统和信息发布子系统。系统的应用将使城市水资源管理由经验管理、定性管理转向科学管理、定量管理,为建设节水型城市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高洁  刘玉洁  封志明  潘韬  杨艳昭  张皓 《资源科学》2018,40(6):1209-1221
水土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是衡量人地关系协调程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开展水土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研究,可以为有效调控区域资源环境压力提供科技支撑。本文以西藏自治区为例,首先兼顾资源、环境和生态属性,构建包括水资源、水环境、生产性用地及生态用地在内的区域水土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然后基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规定或相关研究结果,率定不同指标的关键阈值,进而从高到低依次划分出红色、橙色、黄色三个预警等级,在此基础上选取2005—2014年作为研究时段,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构建的西藏自治区水土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耕地面积和草地退化程度等指标的变化对区域水土资源承载力影响较为明显,需加强应对和调控措施;区域水土资源综合承载力10年间呈上升趋势,由橙色预警区间降至蓝色预警区间,西藏自治区水土资源承载状况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15.
中国粮食贸易中的虚拟资源生态要素估算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才志  汤玮佳  邹玮 《资源科学》2012,34(3):589-597
本文从国际和区际两个层面上对我国2000年和2008年粮食贸易导致的虚拟资源要素(虚拟水、虚拟耕地)、虚拟生态要素(虚拟化肥、虚拟农药、虚拟农膜)流动量进行计算,结果显示,无论国际还是区际虚拟资源生态要素的流动量均呈扩大趋势。区际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流动结果表明,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最主要的调出区,而华南、西南地区则是最主要的调入区。对粮食贸易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流动产生的资源、生态、经济效应分别进行探讨,发现虚拟资源生态要素调出区在为保障国家整体利益及调入区的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自身的农业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农业生产挤占绿水资源而对陆地自然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并且经济发展也蒙受着较大损失。最后从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水资源援助战略、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和绿色农业以及利用国际资源五个方面对我国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流动的维持机制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苏贤保  李勋贵  赵军峰 《资源科学》2018,40(5):1016-1025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对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合理规划意义重大。针对目前水资源系统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研究重点考虑不足,研究方法存在误差等问题,以甘肃省17个流域为评价单元,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阈值入手,提出新的相对水资源承载力方法来量化研究区2015年、2020年、2030年的水资源系统承载力。结果表明:本研究所用的水资源系统承载力计算方法较现有的相对水资源承载力方法更符合实际;甘肃省大部分区域的水资源系统承载力呈超载状态,超载的流域集中在西北,不超载的流域集中在东南,承载力、承载规模和开发潜力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综合来看,河西内陆河流域和湟水流域不具备开发潜力,黄河干流区间和泾河流域开发潜力较小,嘉陵江、渭河、洮河、大通河流域水资源系统开发潜力最大,其他流域开发潜力居中;水资源对水资源系统综合承载力的影响较水环境更强;对比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和水资源系统开发潜力与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结果,发现三者的分布格局基本吻合,这一现象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水资源系统承载力计算,以及水资源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国际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争端的和平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艳梅 《资源科学》2011,33(1):98-105
世界上大部分国际河流和湖泊流域既存在跨国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国际合作,也存在现行和潜在的水争端,特别是雨量稀少和几个国家共同依赖单一的供水水源满足他们基本需要的地区,比如约旦河、幼发拉底河、恒河、印度河、尼罗河流域,这种争端的性质更为严重。国际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争端的发生具有必然性,应当予以和平解决。和平解决国际水争端的方法主要有政治方法和法律方法两种。国际水争端适合通过政治方法解决,其中谈判与协商是首选方式,第三方介入的政治解决方法是弱方当事国和关系紧张当事国的合适选择;法律解决方法只能作为在政治方法不能解决国际水争端情况下的补充;强制性事实调查是最后的解决办法,由于涉及到国家主权,争端当事国对此方法会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18.
新形势下中国的自然资源管理由单资源分部门管理,转为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发展理念和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两统一”集中管理,不仅要综合考虑某种资源状态变化引起的其他相关资源状态的变化,还要考虑对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规划,更要考虑未来的资源状态对国家重大决策的安全保障。因此,构建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国内外现有观测网研究特点和不足,明确了全国自然资源综合观测网络构建的基本思路与原则;提出了包括要素、技术、质控、服务和运维五维一体的总体框架,采用自然资源综合区划与观测台站布设技术、自然资源要素耦合机理与指标选取技术、多源数据整合与数据处理技术、模型模拟技术与自然资源综合评价4种关键技术,开展自然资源要素长期、稳定、连续综合观测,探索自然资源各要素间的耦合关系、变化动因机制和演化趋势,解决认识自然生态变化规律、预判发展趋势的基础数据支撑能力不足问题,服务于新形势下国家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和重大资源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