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是什么,克尔凯郭尔基于基督教信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即人是精神。在他看来,精神是自我,而自我就是将自身与自身关联起来的一种关系。单个的个人是他所要建立的理想人格,其所形成的精神,乃是人自己在自我意识的参与下,在他者的主动介入下建立自身与他者的关联并保持这种关联。在克尔凯郭尔看来,他者即是上帝,而人的本质就是对上帝的信仰。  相似文献   

2.
克尔凯郭尔作为一位宗教生存伦理学家,他继承发展了基督教的原罪观念并使之扩大为一种生存的意识,即绝望,从而使罪与具体的个人生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他这里,绝望成为罪,这种罪是个人犯下的,是个体原罪,而要走出绝望、实现救赎的途径,就是要走向上帝,接受基督信仰。  相似文献   

3.
克尔凯郭尔继承发展了基督教关于人的思想,断定人是精神,而人生的目的就是去追寻上帝,追寻人生的绝对真理。在他看来,人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是一个逐渐走向上帝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成为单个个人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成为基督徒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无论哪个时代,都需要信仰。作为存在主义的思想先驱,索伦·克尔凯郭尔用他的一生和他的哲学智慧不懈探索生命的意义。他认为,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找到那个你能够为之生为之死的观念,这观念就是信仰。本文力图通过对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的深刻阐释,揭示其作为存在主义思想先驱的伟大意义正是在于他把哲学重新领回到对主观世界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历久弥新的哲思,存在主义给予了当代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以丰富的创作灵感。在麦氏的西部小说《血色子午线》中,不懈叩问生之意义的"那小子"和"判官"不仅分别体现了麦氏对克尔凯郭尔"孤独"和尼采"超人"学说的认识与理解,更反映了麦氏对当今社会个体生存之路的反思和探寻。  相似文献   

6.
让·保尔·萨特(J·P·Sartre 1905——1980)是当代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也是一位资本主义世界享有盛誉的思想家。现在,萨特虽已逝世,但他的思想影响并未因他去世而终止。萨特继承了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又继承了尼采的英雄本色、自我选择、个人奋斗的观点和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方法,还吸取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本主义思想,形成了他颇具特色的存在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7.
哲学现实性有直接性和间接性两种形态。区分和认识哲学现实性的这两种形态,既是把哲学现实性同科学现实性区分开来,避免哲学现实性科学化、庸俗化的前提,也是准确把握哲学现实性的实现条件的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主体的民族传统文化,由于早期夏商尊鬼崇神文化蜕变为西周时期的人道设教,以至于没有像西方社会形成彼在性唯一神灵宗教信仰。后来,儒家将西周时期所产生的人本道德观引申推阐为社会的基本思想理论,对民族信仰文化的建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信仰文化体系,即以现实性的"相信"为其信仰的心理趋向;以"自然合理有价值意义的现实生活"为其信仰内容;以天人、人人、自我整体优化实现为其信仰的至高境界。独特的民族信仰文化体系,最终沉积为华夏民族久远以来特定的生存文化观念和人格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9.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一篇长篇小说,描述的是1975-1985年的黄土高原上的陕北人民的苦难的生活状态,全景式地表现出了中国西北农村的现实的生存状态。或许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苦难,或许他们每个人每天都要为自己的生计发愁,但是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在这些平凡的生活琐事中体会出人生百态,在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找出自我的生存之道,这些都可以在这部经典的著作中领略到。  相似文献   

10.
和谐人格是指实现人在生理、心理、伦理、法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素质和品质处于协调发展,其直接指向人与自己的和谐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然、社会的相互协调。休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维持一个在个体生存之外的,属于个体自己的一个生活方式;保持个体对于个人生命的一种精神态度,是自己沉浸在自己创造生活的一种能力和机会,使人成为人。使人成为人,是实现人与自己和谐发展的题中之意。休闲对于个体来说不是天生的,需要我们去教育与引导。  相似文献   

11.
赵本山小品中,文革因子无处不在。把文革的场景一幕幕地搬上舞台,让它在观众面前自我暴露、自我否定,还生活以真实;经常利用长串的报告式的语言制造笑料。这种语言都具有“文革语式”的某些特征,形式上整齐有力、朗朗上口,而内容大多离不开政治和道德话题;侧面展示农民的“文革苦难”之外,赵本山也反思了“苦难”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社会发展的工业化改变了人及动植物的自然生存状态,人大大失去了对自然及生活的审美性体验的时间及空间,导致审美性体验的缺失使审美意识被破坏,当人的审美能力降低的时候,审美发现与审美实践便无从谈起。人在现实世界不能实现自我、确证自我,便会从根本上动摇人的生存基础,结果必然引发精神危机和道德沦陷。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许地山先生的<春桃>这部小说,意在解读先生在文本里面所给我们讲述的苦难的解救方式.先生在肯定了人生中必有苦难的同时,深刻意识到在苦难中生的可贵.而人何以能在苦难中继续的生存,为自己的生存找理由就是本文所要分析的.人通过了以下分析的各种解救方式,得到了自己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武术"精神"日渐消解这一现象出发,就其现象和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由技入道"是中国武术精神的所在,然而当代武术的发展变得只是崇尚武术"技术"的变革与发展,背离了对武术"精神"的固守。对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是对自我的"迷失"与"否定",其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⑴西方文化的"全球化"使得扩中国武术生存的"精神地带"被占据;⑵"文化话语权"的丧失使得中国武术关键的"精神文化"被冷落;⑶"武术入奥"的发展导向使得中国武术固有的"精神思想"被弱化。上述问题的存在,是值得当下武术学者、工作者们警醒的。  相似文献   

15.
生命在宇宙之中,更在宇宙之上。获得宇宙精神并非永恒,超越宇宙精神方为永恒。第一回归的力量驱动人们去寻找艺术立法的依据与艺术的最高境界。重合与超越导向对永恒美的追求,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对人的附庸地位的否定。回归宇宙是以寻求主体精神的解放为目的,回归自我即是对超越的力量存在的确认与反证。  相似文献   

16.
刘庆邦的《平原上的歌谣》堪称一幅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华北平原农村生活的凄美画卷。作者从哲学和审美境界的高度,探寻了民族的苦难极其根源。书写了关乎民族的生存、奋斗,灵魂、苦难的生活史、精神史、心灵史。  相似文献   

17.
教学悖论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必须解决却永难得到答案的一系列困惑与矛盾,如语言暴力与无言之教的悖论、规训与自我创造的悖论、理想之境的描绘与苦难之境的揭示之间的悖论、功利追求与精神修养的悖论等等。教学悖论对教师的自由实践造成了重大影响。教师自由实践的本质和精髓在力行,教师权力的真正体现也在力行。教师的自由实践是一种精神实践,也是一种科学的政治实践。教师自由实践的最高境界表现为教师能进行原创性教学,即教师创造课堂、教师创造学生。而这一切自由实践的根本则在教师能够自我创造。  相似文献   

18.
信仰是人时其自然生存有限性、自我能力有限性和社会存在有限性的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她是个体对待、善待生命的根本态度,既是以承认生命的有限性为前提,又是以认同永恒价值或终极意义的"存在"为理论基础,简言之,信仰是对生命的不朽的精神追求,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据.没有信仰的寄托,人只能沉溺在世俗的物欲横流之中,沦为无根的精神漂泊者.在教育生活和实践中,也缺少不了信仰.教育哲学恰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这一信仰-确切的说是教育信仰.  相似文献   

19.
婚外恋行为实施者完全是基于自我对人生价值、婚姻价值的自我欺惘,他们不仅完全否定了婚姻的实存价值;还生活在人格本己价值的自我欺惘之中。其实质是自我至善精神、人格价值、婚姻本己价值的自我欺惘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人的本质是人的,不能离开现实的人谈人的本质.西方近代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及费尔巴哈虽然对人的本质提出过一些合理的思想,但共同的理论缺陷在于脱离了现实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科学论断是我们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