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分析归纳法和文献资料法,对运动生物力学应用于竞技体操技术分析的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对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在未来竞技体操技术研究中的发展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竞技体操运动迅猛发展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新中国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令人世人瞩目,成为我国竞技体育项目中的一个“拳头”项目。导致我国竞技体操运动迅猛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本采用献资料和调查访问等方面简述我国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历程,并从社会学和方法学角度探讨形成这一势的原因,旨在为我国体操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点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从北京奥运会看世界男子竞技体操发展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录像观察法、文献资料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北京奥运会竞技体操男子团体、全能和6个单项的比赛成绩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规则对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具有导向性;动作创编是关键;A、B分是制胜的法宝;稳定性是得分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竞技体操运动对运动员的身高、体重和开始参加训练的年龄等方面有其独特的要求。对中外优秀竞技体操运动员身高、体重和参加训练年龄进行分析比较,试图从中找出共性规律,为我国竞技体操运动选材、训练等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第37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录像及成绩的分析、研究,了解了当今世界男子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状况,旨在为我国男子竞技体操保持优势地位,展望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奋斗目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探讨竞技体操科学研究如何在奥运争光计划中发挥作用,对培养优秀体操选手、实现奥运争光计划的核心环节做一些局部研究工作.提出竞技体操研究的基本特征以及探索研究竞技体操科研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调查当前我国竞技体操存在的优势因素、劣势因素、机会因素及威胁因素,通过对SWOT组中各因素的定量评价,得出我国竞技体操在现阶段应采取抗争型战略(ST)中的进取型发展战略,要积极的发挥现阶段优势,同时主动避免来自外部的威胁,采取积极开拓的战略措施.建议我国竞技体操要继续坚持并完善举国体制,积极避免后备人才缺乏带来的威胁,努力转变大众对体操运动的认识,发挥教练员团队优势、充分利用规则、勇于创新,继承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以确保我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规则变化分析竞技体操技术发展的美学形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分析对比法,对竞技体操规则变化进行了深入详尽地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规则的每一次修改和完善,反映了新时期、新阶段体操运动发展的总趋势,使得竞技体操技术呈现出阶段性的美学形态,更加向着艺术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这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竞技体操的区域分布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竞技体操存在着显著的强势区、次强势区、潜强势区、弱势区、空白区五大区域性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差异的原因,以利于各级体育部门从实际出发,进行重点区域选材和制定竞技体操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摘要:作为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竞技体操项目,在今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从保持我国竞技体操长盛不衰的立场出发,探究我国竞技体操优势地位的延续,寻求我国竞技体操摆脱发展困境的策略,对我国竞技体操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竞技体操过往的辉煌与现在的尴尬进行了历史回顾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制约我国竞技体操再续辉煌的因素进行了社会学剖析,探究了我国竞技体操保持领先地位与再续辉煌的策略和路径。最后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从人才队伍的培养方面,实现以学校体操教育为基石,以媒体正面参与传播为手段,夯实人才基础,扩大受众参与面,让竞技体操运动搭乘上互联网的时代快车,选择能给竞技体操运动实现自我修复、自我扩张的产业化道路,才是我们最明智、最科学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通过查阅全运会、奥运会相关资料,对十运会等4场重大比赛现场进行技术统计,同时发放问卷,调查分析四川省艺术体操竞技水平的现状,为四川省艺术体操竞技水平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竞技水平使其继续保持集体项目优势等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竞技体操的"难"和"美"在统一的基础上分别代表不同的发展方向,发挥了各自的功能,共同促进了该运动体系的和谐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在新规则的影响下,难度的支配和导向作用更加明显,对美的潜在要求也有所提高。立足难度视阈不难发现,竞技体操呈现出以"新"为美、以"稳"为美、以"巧"为美的审美趋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析竞技体操对运动员健康、训练工作效率和整个竞技体系整体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突出了难度对竞技体操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际健美操2005版新规则变化的主要特点及竞技性展望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国际竞技健美操规则的每一次修改都会对竞技健美操的发展和与之相匹配的训练方法带来重大变革,通过对2001和2005年版的国际竞技健美操评分规则的分析和比较,运用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探讨了新规则变化的主要特点,并通过这些主要变化来探讨未来竞技健美操动作技术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竞技健美操的发展进行竞技性展望。以期能对我国的竞技健美操运动的发展提供指向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结合大量比赛视频和文献资料,对竞技体操表现出的“难”和“美”的特点进行综合逻辑分析,认为二者在对立中实现了很好的统一,并进一步论述了竞技体操之美是一种难度支配下的美,竞技体操也必将在不断增加的难度下向更美的方向发展。在难度支配下,竞技体操具有规范性、和谐性、基础性、导向性、多元性和创造性的审美内涵,继而从不同层面阐释了竞技体操的美育价值,强调了难度对“力”、“稳”、“新”等特点的支配作用,而“力”、“稳”、“新”也成就了竞技体操的难度之美。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早衰现象及其致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近年来 ,我国许多优秀的艺术体操运动员在没有被充分挖掘其训练潜力 ,还未达到事业顶峰的时候或有的在达到个人高峰期仍然有较高的竞技水平时就中止训练 ,离开了赛场 ,过早地结束了运动寿命、削弱了艺术体操本就匮乏的优秀运功员队伍和后备力量 ,影响了人才梯队的衔接 ,甚至出现了运动队伍的“断档”,造成了国家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 ,影响着我国艺术体操竞技水平的提高。所以 ,揭示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的“早衰”现象 ,分析其致因 ,寻找预防对策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28-30届奥运会我国女子竞技项目所获奖牌为研究对象,以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为工具对奥运会我国女子竞技项目进行层次划分并对各层次竞争优势进行实证研究,最终构建我国女子竞技项目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女子竞技项目绝对核心层包括乒乓球、羽毛球、跳水;潜核心层包括排球、柔道、蹦床、射击、跆拳道、体操、射箭;一般核心层包括网球、沙滩排球、摔跤;弱势层包括曲棍球、帆船(板)、击剑、游泳、艺术体操、赛艇、自行车、田径、花样游泳。绝对核心层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潜核心层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一般核心层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弱势层竞争力较弱。依据各层竞争优势的不同,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分析快乐体操的价值与发展的局限,提出创新发展路径。研究认为:快乐体操对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培育价值明显;但存在内容不完善、器材缺乏多样化、育人价值体现不足等发展局限;需要以深化内涵为基础,以创新内容为核心,以改革教学方法为重点,以丰富器材为突破口,以完善评价体系保障的多维度创新;研究以快乐体操滚翻类动作教学辅助器材创新为例,发现在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大强度运动训练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员6名(全部为男性),训练年限分别为3~7年,对其休整期安静时及为期1周的大强度训练跟踪检测,对T细胞亚群、NK细胞的比例、sIL-2R等指标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大强度竞技健美操训练可对运动员的免疫系统产生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竞技健美操新版规则变化的特点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际竞技健美操规则的每次修改都会对竞技健美操的发展和与之相匹配的训练方法带来重大变革,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通过对2001和2005年版的国际竞技健美操评分规则的分析和比较,探讨了新规则变化的主要特点、竞技健美操成套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规则变化对我国运动员的利弊分析,旨在对我国健美操运动员备战2006年健美操世锦赛进行对策研究,以期能对我国运动员能在世锦赛上向金牌冲击提供指向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战术运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水平竞技博弈中,决定运动员成绩的诸多因素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比赛战术制定的成功与否,运动员战术水平和运用能力的高低对比赛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中国艺术体操队集体项目战术运用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战术运用的成功经验,并寻找出其规律,为艺术体操运动员成功参赛,发挥其最佳竞技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