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关系中,人常会背离道德规范,出现"道德蜕化"。道德蜕化可分为积极道德蜕化与消极道德蜕化。道德蜕化中的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的原动力,是导致道德蜕化的非常重要原因。激发强烈的道德情感,抑制消极道德蜕化,引导积极道德蜕化,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隐藏于人类道德生活中的道德力量,道德记忆承载着集体道德承续的遗传基因,提供着个体道德建构的生活原型.在道德记忆的视角下,道德教育是道德记忆承续、建构与转化的过程,是人类道德具有持续生命力的重要保障,是个体形成道德认同、生成道德智慧的关键.然而,当下道德教育正面临集体道德记忆承续式微、个体道德记忆建构受阻、集体与个体道德记忆整合困难的危机.为此,道德教育应重塑道德记忆的教育价值,通过萃取传统道德文化精华、回归个体道德生活世界、播种道德智慧的逻辑路径,充分发挥道德记忆应有的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3.
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只有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仰,才能更好地实现公民道德建设目标。社会道德转向个体道德,个体主体性发挥着中介和桥梁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个体道德主体性,激发个体道德需要,培养个体道德能力,才能有效促进社会道德内化。为此,应当高度重视个体道德主体性培养,在培养个体道德需要、提升个体道德能力过程中,促进社会道德转向个体道德。  相似文献   

4.
道德直觉是一种道德思维方式,属于道德心理学范畴。从心理学视野进行哲学审视,道德直觉至少蕴涵五对因素的辩证统一:道德体认与道德评价、道德潜意识与道德意识、道德感性与道德理性、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道德顿悟与道德渐悟等。  相似文献   

5.
就人们普遍的道德信仰和道德价值而言,历史地存在着民间道德范式与制度化道德范式。在中国道德文化传统中,虽然制度化道德范式与民间道德范式存在着道德价值的同一性基础,并且保证了道德文化的稳态性,但由于制度化道德范式与民间道德范式的自身价值逻辑存在差异,需要在新形势下通过价值认同来促进制度化道德范式与民间道德范式的同构。  相似文献   

6.
论道德语言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富峰 《教育科学》2006,22(1):31-33
道德语言是德育的一种重要方式。道德命令、道德评价、道德交流是道德表达的主要方式,在德育过程中,常用的德育方式则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劝勉、道德对话和道德独语。在不同的道德发展阶段上,采用不同的道德语言形式,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在德育对象道德发展的他律阶段,以道德劝勉为主,在自律阶段,以道德对话为主,在他律和自律相统一的高级阶段,则要努力培养道德独语能力。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道德内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将外在的道德规范、社会准则、传统习俗等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仰、道德自觉的过程。在道德内化过程中,青少年要接受道德知识、进行道德判断、形成道德人格,这都离不开主体性的发挥。应从道德内化与主体性角度出发,分析青少年主体性在道德内化中的重要作用,探究提升青少年道德主体性、促进道德内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道德直觉与道德信仰的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直觉使道德主体能够洞察道德信仰的本质和内涵,形成统一、稳定、持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从而坚定对道德价值理想、目标和规范的信奉。道德直觉的整体性造就了道德信仰的完整性,瞬间决定性促成了道德信仰的直接性,“非逻辑性”暗合了道德信仰的本质性要求,无意识性促成了道德信仰的超越性。奠定道德信仰的基础、提供道德信仰的方法、坚定道德信仰的理想性是道德直觉促进道德信仰养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前道德领域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是道德理念和道德精神本身的困境 ,是道德合理性的危机。要想摆脱这种困境 ,就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以人的自由、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为核心的新道德精神 ,并以新道德精神为指导思想 ,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建设 ,从根本上实现社会主义道德的现代重建。一、新道德精神的基本内涵所谓“道德精神”就是人们在道德领域的精神 ,即渗透在一切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道德行为中包含着特定意向的意识。道德精神决定着道德理想、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道德精神在整个道德意识结构中处于最…  相似文献   

10.
道德信条是某一群体或某个人在某一方面信守的道德准则,分为群体道德信条和个体道德信条,是主要依靠道德主体的自律来实践的一种特殊道德规范。道德个体基于一般道德规范或群体道德信条经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等环节选择并确立了个体道德信条。道德信条实践精神在道德主体完全而充分的体现,需要道德主体把道德信条内化为德性,并在一定社会伦理氛围和利益得失比较的考验中始终坚持与德性相一致的德行。  相似文献   

11.
道德自省是道德养成的重要途径,是自我德育的主要心理手段,最终服务于道德人格的形成。道德自省的四大决定因素(道德自我意识、道德知识、道德目标、道德情感)对于发挥道德自省的潜能,提高自省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促使个体频繁、有效的进行道德自省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道德认识是道德主体心理三大因素之一,它是由道德感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智慧等环节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道德蜕化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三大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道德认识能够判断善恶是非,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据,它会对道德内外化过程中的道德蜕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道德奉献具有利己属性,其表现有三,确立在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关系基础之上的道德回报理论,为道德奉献利己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道德回报机制的建立与日趋健全,为道德奉献利己提供了现实保障;道德主体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我道德的完善,则是道德奉献利己主体性的确认.  相似文献   

14.
道德对社会是有益的,但如何增加道德是一个问题。文章探讨"知识性"道德的缺陷和价值型道德的优势,以价值型道德为基础更新道德内涵,完成对道德回报的再认识。在论述道德回报合理性的基础上,以六条原则为道德回报制度设立有效的具体规范。通过这样的步骤,完成了对于道德回报机制的完整设计,借助道德回报制度来增加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5.
道德自我是个体道德人格发展的核心。青年时期是道德自我发展的关键时期,道德自我对青年大学生具有特殊意义。大学生道德自我的建构策略有三:一是大学生个体自身不断加强道德自我修养,包括通过道德知识的学习、道德体验和道德自省,提高道德自我认知水平,注重日常化的自我道德修养,加强道德自律;二是高校道德教育充分重视大学生道德自我的发展价值,尊重其道德自我的完整性和自主性;三是社会积极完善道德规范体系,培养良好道德风尚,规范网络管理,为大学生道德自我的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6.
道德权威既是道德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也是权威道德的人格化.从道德权威自身的特征可以看出,道德权威对人们个体道德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我国现阶段,虽然我们摆脱了道德权威主义的束缚,但又面临着道德权威弱化的困惑.重塑道德权威、对道德权威在道德教育中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发挥道德权威的作用就成为道德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道德具有情境性特征。道德的情境性,使道德学习不仅有别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决定了道德学习不能脱离现实的道德情境。在道德学习中,道德知识的获取、道德情感的生成、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锻炼都必须依赖道德情境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简述学界对道德冷漠的内涵界定,总结出当前社会道德冷漠的主要表现为道德敏感的降低及道德判断能力的匮乏、道德责任感的减弱及道德信任的丧失、道德信念的淡化及道德实践的不作为。通过阐释道德冷漠的危害,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为如何消除道德冷漠提出有效的矫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道德营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通过理顺道德、消费者及企业的关系探究了道德营销的可行性和必然性,介绍了道德营销原则,从道德产品、道德价格、道德渠道和道德促销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道德营销的具体实施,为道德营销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与经济具有内在一体性,道德内生于经济并具有不容忽视的经济价值。二元思维将道德与经济对立,导致道德的经济价值被遮蔽,道德乱象丛生。审视二元思维下道德与经济的对立,厘清道德的非独立性存在样态,明晰道德与经济的内在一体性,是确立市场经济道德法则,走出当前经济领域道德困境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