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由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和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联合召开的郭沫若历史剧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五日至十九日在西安举行。出席讨论会的有史学和文学方面的代表,共三十余人。会上,除讨论史剧和史实、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等一般理论问题外,着重探讨了郭沫若浪漫主义历史剧理论和创作的基本特点、郭沫若历史剧的历史评价、郭沫若历史剧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和我校中文系联合召开的郭沫若历史剧讨论会四月十四日至二十日在西安举行。这次会议是文学工作者与史学工作者结合一起共同探讨郭沫若历史剧创作与历史剧理论的一次尝试。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对郭沫若历史剧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此同时,在对他的某些具体作品和历史剧创作理论的看法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尤其是在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关  相似文献   

3.
一郭沫若是著名的历史剧作家。他创作的历史剧,绝大多数是历史悲剧。他在历史悲剧的创作方面不只有独到的见解,而且这些见解还比较系统,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历史悲剧观。郭沫若的悲剧理论是他的史剧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外悲剧理论家前辈们比较起来,郭沫若的悲剧观具有鲜明的突出的特点。概乎言之,一是它的革命性,二是它的实践性,三是它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历史剧新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几年来,随着历史文学创作的繁荣,许多有关的理论问题又重新被提出来讨论,同时对郭沫若等作家的历史剧创作的成败得失也重新进行了探讨。比之六十年代初期,这次讨论是更加深入与广泛了,学术问题的切磋也显得比较民主与平等,它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文学创作的发展是有着现实的理论意义的。笔者在这里也想就郭沫若历史剧的几个问题重新作些探讨,刍荛之见,敬请各位学人指正。  相似文献   

5.
一九六○年郭沫若同志创作历史话剧《武则天》,一九六二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并把《我怎样写武则天》、《重要资料十四则》、《诗五首》、《武则天生在广元的根据》作为附录。这些附录是对历史上的武则天作研究的。历史剧应如何写我是外行,当时只觉得《武则天》这个剧本在艺术上是高水平之作。至于对历史上的武则天,郭沫若同志所作的研究似难令人满意。当时由于其他原因不曾撰文和郭沫若同志商榷。现在,武则天的评价问题在史学界重新引起争论,《武则天》剧本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因此我也想把自己的看法如实写出来,供研究历史的同志以及对评价武则天有兴趣的同志考虑。  相似文献   

6.
关于历史剧的创作方法问题——郭沫若史剧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史剧理论家,郭沫若既然把历史剧分为“准确的历史剧”和“非准确的历史剧”两种类型,那他必然要论述到创作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历史剧所采用的不同的创作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的学术研究是丰富而博杂的。他的文学创作除了诗歌和历史剧,还有大量的散文创作。以往人们对郭沫若以《女神》为代表的诗歌和以倔原》为代表的历史剧的评论研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对郭沫若散文的研究却一直局限于单篇赏析、部分作品赏析或对整体创作的综述,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8.
何捷 《阅读》2024,(26):12-17
<正>重庆是有名的山城、雾都,是“红色精神”起源地、巴渝文化发祥地,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还留下了许许多多名家的传奇故事——在天官府8号小楼上,郭沫若开始了历史剧《屈原》的创作;在北碚,老舍开始了《四世同堂》的创作;陶行知在这里创办了“育才学校”……抗战时期,作家冰心曾居住于重庆歌乐山上的“潜庐”。冰心一生为儿童写了很多短篇小说、散文和诗,她的文字中充满着对大自然和童年的歌颂。  相似文献   

9.
近来年,在郭沫若研究领域里先后有一批引人注目的成果出现,但关于他史剧理论的研究,除有一些论文发表外,尚未有一部专著问世。我校中文系傅正乾副教授撰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史剧·现实——郭沫若史剧理论研究》一书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里的一项空白,是我国研究郭沫若史剧理论的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专著。该著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在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全面系统性上。众所周知,郭沫若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史剧创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思想丰富的史剧理论家。他史剧创作上的贡献在现代无人匹比,但在史剧理论方面却没有一部系统的专著。研究郭沫若的史剧理论,必须从大量散见的文章、讲演、书信等并结合刨作实践去发见和总结。该书著者经过多年的细心研读,在掌握尽量齐全的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出了郭沫若史剧理论的十多个重要问题,作出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这些问题包括历史剧的基本性质、处理历史题材的基本原则、史剧创作方法、历史悲剧观、史剧民族化、史剧语言、艺术构思与创作心理的关系、戏剧艺术手法等,比较全面地显示了郭沫若史剧理论思想的丰富内涵。不仅如此,作者还进一步找到了郭沫若“史剧理  相似文献   

10.
爱国主义,是郭沫若全部创作的最高昂的主旋律。五四时代,他就把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和怀念,进发为诗人灵感的火花,以《女神》唱出了一曲爱国主义的深情的歌;四十年代,他又以历史剧,表现了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解放后,他又赞美祖国的新貌,赞美祖国的新人新事,歌颂我们伟大的党和领袖。这种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思想,也是郭沫若传记文学的主线。郭沫若通过对自己生活思想经历的叙述描写,写出了他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战斗历程,写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相似文献   

11.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传承民族精神关涉高等教育的职能。弘扬民族精神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当前高校面临的形势与环境需要大力传承民族精神;这与我国人文教化的传统与文化特性有着必然的关联。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优势在于最切合、最便于传播民族精神,并且在"育人"上与民族精神传承相契合。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今后要在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历法、宗教等闪烁着民族精神智慧光芒的传统人文领域深化并拓展,使之成为提升素养、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人文大课堂。  相似文献   

12.
传统民族艺术地域性、生活性、民族性的本质特征,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发生诸多变异。区域性的社会结构不断重组,文化边界逐渐消融,文化载体构成要素日趋多元,异文化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多地被更加多样化的方式表述出来,民族文化信仰开始动摇。在这个动态的变迁过程中,负载着民族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传统民族艺术在现代与传统的冲突中持守民族精神,重建文化信仰,是传统民族艺术保护与传承的一种可能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是历史传统精神、革命传统精神和新的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对于迎接全球化趋势的挑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大学生个人等各方面的作用,实现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无论有着诗人气质的曹禺还是诗人的郭沫若,他们在创作剧作时的心态都接近于诗的创作心态,这便是艺术的直觉在创作中的主导作用。情绪的推动,情感的迫切需要这种诗人的艺术直觉在禺和郭沫若的剧作创作中有着相似的表现,使曹禺剧作充满了诗意、诗味、诗情;使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成为诗的延伸,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诗与剧作的融合处,曹禺和郭沫若的剧作产生了某种契合。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他是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渊博的学者,在历史学、考古和甲骨文研究方面自成一派。就文学领域而言,凡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传记以及理论批评,郭沫若都元所不能,其中尤以诗歌和历史剧创作的影响最为巨大,尤其是其代表作《女神》享誉中外文坛。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的历史剧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贡献,早已为世人瞩目.从五·四时期的诗剧《女神之再生》到建国后的史剧《蔡文姬》、《武则天》,几乎每一部剧作的发表演出,都能引起那一时期人们极大的关注和学术评论界的重视.几十年来,对郭沫若历史剧及其史剧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学史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也给郭老的历史剧以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评价,但是在读了几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一些研究论著后,我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而又十分不协调的现象:不论文学史家,还是评论研究者,在论述郭老建国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是现代中国书法文化的杰出创造者之一,在“20世纪中国作家、学者与书法文化”的课题研究视野中,当是一个典型的个案。他的书法、书论及书法文化活动,都是其文化创造行为的具体体现,并构成“沫若文化”现象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诗及历史剧甚至在治学方面,郭沫若均曾出现了“江淹现象”,但他后期在现代书法文化追求和创造上却有着长足进展,并与其旧体诗词、联语的创作交相辉映。在“新国学”视野下整合学术文化并重估旧体文艺的价值与地位,确有重估郭沫若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了以精忠报国、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融入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感受民族精神,增强对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培育学生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摔跤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式摔跤发展问题的提出、中国式摔跤的历史回顾、振兴中国式摔跤事业必须从教育和改造中国式摔跤两方面抓起、以中国式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载体植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等方面的阐述 ,为继承和弘扬中国式摔跤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进行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从1914年接触泛神论哲学,形成自己的泛神论思想,到1926年南下广州参加北伐之前,彻底抛弃泛神论思想的唯心观点,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改造了泛神论思想的唯物观点,确立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基本上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把他这个阶段的文艺思想,称为郭沫若前期的文艺思想。在这个阶段,郭沫若除以主要精力从事诗歌、小说、历史剧的创作外,同时还对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