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教育应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儿童立场,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立场。儿童立场,就是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研究儿童的心理,把儿童当主体,做到想儿童之所想,为儿童之所为。简而言之,儿童第一。构建儿童立场,首要的关键就是尊重。尊重儿童的生命,尊重儿童的自由,尊重儿童的权利,把儿童当作儿童。  相似文献   

2.
《中学教育》2017,(5):50-60
倡导儿童参与儿童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儿童权利和儿童发展。本文从儿童参与儿童问题研究的领域和程度、研究设计与实施、推动策略等,探讨了儿童在儿童研究中的角色转变。儿童参与儿童问题的研究涉及家庭生活、学校教育、社会及其他与儿童利益相关的各个领域,各领域中儿童参与的程度存在差异。在推动儿童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应注意研究伦理、研究结构调整、儿童发展等问题。让儿童成为儿童问题研究的领导者关键策略在于,给予儿童研究技能指导,信任儿童能完成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3.
在大力倡导保护儿童权利的过程中,儿童权利仍屡遭侵害。主要原因在于民众的儿童权力意识淡薄,儿童权力实现存在依赖性,成人权力对儿童权力的弩驾。为使儿童权力成为可能,应普及民众的"儿童权力"意识,培养儿童正确的"儿童权力"观念,完善"儿童权力"的法律法规,建立独立的"儿童权力"机构。通过对儿童权力与儿童权利的关系探讨,提出赋予儿童适当权力是保障儿童基本权利得以实现的良方。基于此,从揭示儿童权力的现实表征出发,对儿童权力缺位的原因深层剖析,并进一步为儿童权力成为可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儿童道德关乎儿童的成长。在儿童的成长中,儿童道德具有道德的“深层语法”,即儿童之间的“爱”与“公正”。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逻辑的首要特征,儿童的道德教化就要考虑到儿童的道德智慧,通过儿童的生命叙事,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通过交往、体验,实现儿童的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5.
苏霍姆林斯基儿童教育观主要内容包括训练儿童的语言能力、对儿童美的教育、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儿童的抽象思维、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培养儿童的创作精神等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儿童教育观给我们以启示:还儿童以儿童世界;加强儿童教育与生活的有机联系;重视儿童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探究精神;保护儿童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学生观的重大价值只有在践行中才能得到体现。践行陶行知的学生观,必须信仰儿童是主人,热爱儿童,真正重视儿童;必须瞄准儿童,从儿童出发,为了儿童的生活;必须加入儿童队伍,与儿童共同生活,向儿童学习;必须当好儿童的顾问,做儿童的导师,激发儿童的主人意识和创造精神,还要做到学术儿童化。  相似文献   

7.
曾维芳  戴爱萍 《教师》2013,(25):16-17
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可以概括为12个字,那就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发现儿童是发现儿童的特点及其规律,解放儿童是打破对儿童的各种束缚,发展儿童是促进儿童全面协调成长。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多数儿童情感外显,好动、喜欢新奇刺激,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别人的夸奖。为了全面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解放儿童、发展儿童,我从培养学生兴趣做起。  相似文献   

8.
儿童生活观是对儿童生活的认识和态度。教育是在儿童生活中并且是为了儿童生活而展开的一种人类活动。教育者的儿童生活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在学校的生活状况。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生活意义,那么树立与之相适应的当代儿童生活观就十分必要了。儿童生活观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当代儿童生活观的主要内涵包括:对当代儿童生活的界定;当代儿童生活与儿童自身发展及教育的意义关系;儿童完整生活的内容;儿童生活的一般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儿童游戏的本质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儿童自愿参加并能从中获得愉快体验是儿童游戏的主要属性。儿童游戏能够提高儿童的自我效能感,进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教师采取合适养护儿童游戏的策略,有利于发挥儿童游戏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赵龙 《今日教育》2011,(6):52-53
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的诠释、儿童的情怀、儿童的梦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诱发这种感动,让儿童去诠释儿童,同时以一种儿童的情怀去放飞他们的梦想。  相似文献   

11.
虞永平 《早期教育》2013,(11):23-25
儿童图画书是需要立场和理念的,优秀的儿童图画书一定是以特定的理念浸润的。儿童图画书首先关注的是引发儿童的心智和情感。《我是小花匠》从主人公汤米养花的视角展现了儿童沭浴自然和满足心灵的过程,体现了作者对儿童心灵的感悟。对儿童了解的程度是区分优秀儿童图画书作者和一般图画书作者的重要标尺。因此,儿童图画书的现实主题就是回到儿童,回到儿童的生活,关注儿童的心灵。只有渗透了儿童需要和兴趣的儿童图画书才能真正成为儿童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2.
《今日教育》2011,(10):5-5
@孙云晓:全部儿童教育的使命可以概括为12个字: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和发展儿童。发现儿童。指关心和了解儿童成长规律和身心特点;解放儿童,指尊重儿童的权利,打破对儿童的束缚;发展儿童,指促进儿童和谐成长,提供各种相关的服务。概言之,教育的目标是让人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13.
儿童经验与游戏是紧密联系的。经验是儿童游戏的基点,它为儿童游戏提供了原材料,并提升了儿童的游戏质量。游戏是儿童经验的生长点,儿童发展的生长点。构建丰富儿童经验的通道,基于儿童经验精心设计游戏.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论述了儿童独立性在儿童成长方面的重要性。独立性是儿童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对其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儿童独立性的培养是社会对儿童素质的要求。培养儿童的独立性的方法主要有:该放手时就放手,培养责任心;尊重儿童,让儿童提出对自己可以理解的事情的注意和意见;鼓励儿童,让儿童体会到自我努力的快乐;引导儿童,让儿童明白要得到就必须劳动。  相似文献   

15.
儿童身体观是社会大众对儿童身体的总体认知。儿童身体观直接影响儿童身体地位,作用于儿童身体锻炼方法与过程。通过解构儿童身体观,分析儿童身体与儿童、教育、社会三者的关系,批判目前儿童身心二元论的身体观,并且以现象学为切入点,重新建构儿童独立身体观。儿童身体是儿童存在于世界上的基本形式,应树立以下三方面独立儿童观:一是儿童身体是“流动的身体”,身体锻炼需全面化;二是儿童身体是“发展的身体”,儿童身体研究需科学化;三是儿童身体是“在场的身体”,儿童游戏活动情境设计需自然化。  相似文献   

16.
在生活世界视野下对儿童游戏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游戏的现状促使我们在“生活世界”视野下对儿童游戏进行反思。儿童的生活世界不同于成人的生活世界,是童真、童趣和童话般的世界。儿童游戏源于儿童的生活世界,可是当前儿童游戏渐渐远离儿童的生活世界。游戏是儿童的一种存在形式,儿童游戏应该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7.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纪录片《幼儿园》反映出在幼儿园教育中,"听话的儿童"才是好儿童、儿童是知识的容器、儿童是幼稚无知的等不科学的儿童观还普遍存在,可见尊重儿童天性的儿童观需要回归。而拯救与回归的起点就是充分了解儿童,蹲下身子耐心倾听儿童,而不是想当然的以自身固有的观念去看待儿童。  相似文献   

18.
儿童人类学的儿童观可以概括为如下3个主要方面:文化之网上的儿童、主位的儿童、具体的儿童。儿童人类学的儿童观对分析教育问题很有价值,例如对当今贫困地区儿童教育、儿童个性发展、儿童自主发展这3个议题进行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学教育》2016,(6):36-42
本文基于CEPS调查数据,分析比较了14996名儿童中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一般儿童在课外时间分配上的差异。研究主要结论为:(1)留守儿童在课外用于学业学习的时间明显少于流动儿童和一般儿童;(2)流动儿童在课外用于学业学习的时间与一般儿童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跟随父母双方流动的儿童在游戏娱乐上的时间明显比留守儿童和一般儿童多;(3)无父母陪伴独自留守的儿童尤为值得关注,除了课业学习的时间显著少于流动儿童和一般儿童,他们课外做家务和睡觉的时间都是所有儿童中最多的。基于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课外时间分配现状,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关注留守儿童中的困难群体;规范游戏娱乐场所运营,通过社区教育充实流动儿童课外时间;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保持与学校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方便取样抽取某地区流动儿童和户籍儿童,探讨流动儿童的自尊心理特点。结果表明,流动儿童总体自尊水平低于户籍儿童的自尊水平。进一步而言,女性流动儿童比男性流动儿童、来自城镇的流动儿童比来自农村的流动儿童、受小学教育的流动儿童比受中学教育的流动儿童,以及16-18岁年龄段的流动儿童比8-12岁和13-15岁年龄段的流动儿童,均表现出更高的自尊水平。最后,基于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提出了提升流动儿童自尊水平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