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对皖北域内传统建筑遗存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皖北地区传统建筑的历史成因及自然环境,探究总结其蕴含的与中原建筑文化同根同族、与泊来建筑文化兼收并蓄及军事科技文化相辅相成的文化特征。同时提出了皖北传统建筑空间特征、造型元素、营建理念在现代建筑的借鉴与应用的建筑文化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2.
从人文地理学和建筑学的观点出发 ,分析和阐述了云南民居建筑的地景条件、空间形式及其特征 ,认为在现代建筑大量涌现的今天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和乡村聚落的多样性更加珍贵 ,必须予以珍惜和保护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建筑是一篇光彩夺目的诗篇,而建筑装饰则是这首诗篇中美妙动人的词汇,千百年来他孕育创造了建筑的生命和灵魂,使建筑在历史上灿烂辉煌。 有建筑就应该有建筑装饰,如果没有装饰,建筑就失去了生机和力量,如此说来,只有了解和研究建筑装饰,才能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建筑的风格和思想。为现代建筑装饰服务,创造出既有时代艺术风格,又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精品。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的传统建筑教学中,美术教学占有很重要的比重,但随着时代发展,环境的变化,计算机技术对现代艺术、现代建筑的冲击,对建筑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和美术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美术教育有非它可比的重要性,我们应当区别不同的国情,对建筑美术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计算机建筑表现中何时开始考虑设定相机、如何设定,相机设定中的哪些因素对构图有影响,会产生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以及相机设定与画面构图和建筑空间特点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来加强我们对三维环境中相机的认识,唤起表现者在制作时对相机设定与表现内容之间联系的更多关注,以使我们更好地应用计算机这个工具来为建筑方案表现内容服务.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介绍了徽州文化中独特的建筑元素,结合城市传统空间建筑设计的发展与需求变化,分别从课程教学体系的构思与安排、课程教学体系落实的重点、教学导入徽州文化的方法等维度,提出了徽州文化融入城市传统空间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有效路径。以期让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徽州文化的内涵,掌握徽州建筑的风格与特征,在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充分实现城市传统空间建筑设计的本土化,更好地将徽州传统文化与当代城市空间建筑设计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体育建筑源远流长,到了现代又经历了新技术的洗礼,需要综合考虑服务、安保、交通、环境等因素。若从审美角度看,体育建筑的设计必须把握好几对美学矛盾,笔者试提出体量与空间、视觉与幻觉、和谐与冲突、白天与黑夜、人工与自然这五对,以期揭示体育建筑中的美学因素的生克关系,为我国能涌现出更多美观大方、经济实用的体育建筑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位于镇远县中河山山崖南段的青龙洞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迄今已有四百五十余年历史。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它具有多地域、多民族的特征,还集佛教、道教、儒家文化于一体。目前对于它的研究大多都集中于多元性上,从人的行为心理角度去研究它的建筑空间特点,通过了解特殊地域环境下的古代建筑空间与人的相互关系,对现代建筑的空间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人类利用身体进行生产和劳动,不断塑造生活场所,营造场所空间。在社会发展中,身体作为建立个人和社会的物质载体,出现了展示身体的空间——体育建筑。体育建筑空间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保持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体育建筑空间观念相比体育建筑空间意识要早;体育建筑空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处于空间观念的超越性与对象化的把握方式中,后来,体育建筑空间与主体、与生存生活建立了一种自觉的存在论关系或反思性关系。通过梳理体育建筑空间的发展脉络,能够深入了解体育建筑空间的内涵及其本质。体育建筑空间是一个历史、发展的空间,在展现所处时代的身体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的同时,通过其空间主题和空间方位展现了所处社会的现实秩序,这不仅包含物质层面,也包含了精神的层面;这些内容的表达都是通过身体的活动在其中创造一个空间活动的整体,让所有的程序在其中进行。这一空间有身体活动的特点,有社会生活的特点,有所处时代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建筑文化是多元文化的体现,深受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凝聚着儒家、佛教、道教等文化内涵。本文从道教教义哲理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关系,研究其文化内涵,对科学规划城乡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藏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创造的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藏民族文化中,"文"与"武"是紧密相连的,其传统体育与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勇武与礼制具有一致性,是以形体活动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具有与高原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等文化内涵,而且始终与藏民族的文化、习俗、信仰相联系,有其鲜明的藏民族文化特征,在塑造民族精神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武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发展似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竞技武术越来越多地注重表演效果,逐渐失去了武术技击的精华,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大众的关注。相比之下,传统武术以其技击性、文化性和健身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大众关注度,然而由于传统武术主要在民间发展,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使得传统武术在边缘化发展过程中鱼龙混杂,因此,传统武术的发展急需政府出手扶植,同时对内容庞杂的传统武术进行挖掘、整理,创造现代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融合发展,同台竞技的新时代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是其传统文化的代表,渗透着民族历史发展的痕迹,它的发展也反映了各民族在自身的民族发展与壮大。本文就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特点进行分析,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内涵及所表达的美学价值,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当前华文教育的国际化背景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分析,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在华侨华人中推广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认为,在当前全球华文教育的视角下,以华侨华人为对象的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模式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窗口。进一步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华侨华人中传播的机遇、挑战和问题,提出了建设性对策,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论作为保护民族传统体育主体的民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主体中,民众是不可替代的依靠主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转型,民族传统体育在不断消失、濒危和变异,民众一定程度上也在从传统体育的继承者、守望者转变为旁观者或开发者.当前不仅应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培养民众对传统体育的重视,而且更应在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重建的社会实践中,重塑主体的民族自豪感,使之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及体育传统,以使民众成为名实相符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主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与传统养生之道的异同点的分析,从而得出了民族传统体育与传统养生之道都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结论,二者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具有健身、祛病的功效。民族传统体育与传统养生之道在不断的发展中相互借鉴、完善自我,对人类的健康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传统拳术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中华传统文化的众多成分,新时代的文化创新使传统拳术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课程化有利于传统拳术的发展,传统拳术课程化的实施措施主要为挖掘优秀传统拳术引入课程;邀请民间优秀拳师参与课程建设;在不同地域建立地方院校特色课程。  相似文献   

18.
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对湘西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和宗教崇拜进行研究,探析湘西苗族的苗族武术、接龙舞和上刀梯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中的宗教崇拜文化特征,为研究该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传统武术功法教育理念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武术功法是为掌握和提高武术套路及格斗技术,提高人体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激发武技所需的人体潜能而编创的各种专门练习.从文化教育的视角,认为:传统功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传统功法修炼是一种文化熏陶;传统功法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有力途径.指出:传统武术功法教育是动态而多层次的,宜采用"熏陶"的方式,坚持树人为本、重在体悟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其走向世界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剖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世界提出5条对策:加深对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强化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性、加强健身娱乐性;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研究;让民族传统体育走进学校;加强宣传民族传统体育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