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近现代吏虽然没有发达的社会经济和卓越的文化成就,然而它却是一个从黑暗走向光明、从痛苦走向幸福、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过程.本文构建了一种适应近现代吏特点的、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为重点的新型探究式教学模式,从而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的被动学史为主动积极地探究历史.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写作教学要从人文分离走向人文合一;从立意本源走向生活本源;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主体;从线性的系统化走向非线性的模糊化;从复制型思维走向多元创新思维;从甄别选拔走向促进学生发展几方面阐述了写作教学观念改变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义务教育制度始于清末,距今已有百年历史。义务教育作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基石,一直为中国历代政府所推崇。清末将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视为其父母对国家的义务;民国时期的义务教育则突出公民的受教育义务;建国后的义务教育,尤其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则更主张受教育者的权利。从教育法学的视角分析,中国义务教育的百年历程就是从受教育者的义务走向受教育者的权利、从政府权力走向政府责任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在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时,教师既要让学生走进历史,把学生引入具体的历史场景,同时,又能够让学生走出历史,站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高度对历史进行反思和总结,能够由历史走向现实,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5.
文化视域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从历史中走来的民族传统体育在经历了文化变迁的多样性选择之后,逐渐发展成为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形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文化变迁视野中的民族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视域发展的视角,梳理了它从大背景下的文化封闭到文化冲突,从文化自卑到文化模仿,从文化自尊到文化寻根,从文化筛选到文化认同,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从文化自强到文化“走出去” 的历史走向,客观、详细地反映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回眸并重新审视从历史中走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道路,及时、准确地把握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走向及趋势,对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外语教学正在由单一的语言教学向复合型外语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转变。后现代知识观的出现将会给外语教学带来一系列重要的变革,具体表现为:在教学目标上,从单一的语言知识传授走向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综合素质;在教学内容上,从分科走向综合,从知识体系化走向结构化;在教学过程中,从认知活动走向交往活动,从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走向主体间性的意义关系。  相似文献   

7.
人类与自然天然存在一种伦理关系,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生态伦理在内容、性质、表现形式、影响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少数民族古籍蕴含着丰富、生动的史实知识,特别是反映各民族生态观念、道德意识、审美、行为活动和社会准则等的生态伦理典籍。少数民族生态伦理典籍从不同角度记录人类与自然协同演化的历史和走向,从不同侧面映射人类适应特定环境的能力和成果,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传统的历史积淀。挖掘少数民族生态伦理典籍,加强时代阐释和活化利用是唤醒民众自然情感、培养生态品格、化育道德人心、倡导绿色生活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8.
以《周易》到《说文解字》中的“龙”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考察龙在中国先民文化中的形象流变,从中发现龙历经了一个从单一走向复合、从实物走向神化的历史演变过程,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迥异于西方的Dragon,最终凝筑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图腾和精神象征.  相似文献   

9.
我们党的历史,从革命发展的不同阶段来说,可以分为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而从历史发展的自然阶段来说,又可以分为幼年时期和成熟时期.光辉的遵义会议的一个重大意义就是我党历史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荣辱现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对三个历史阶段的道德原则进行简单对比,发现道德教育从英雄人格到公民教育的世俗化转向.德育内容从政治化走向了生活化,道德标准从集体主义过渡到个人主义,从一元化到多元化,当代道德文化被迫面对种种无聊的倾向、无聊的同题,于是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支柱为了固守道德和信仰,而走向台前.  相似文献   

11.
唐代首都长安城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众多的居民和发达的经济使得其城市规模庞大。为创造长安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长安城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均体现出唐代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如环境绿化意识、市容美化意识、公共卫生意识、污水处理意识以及初步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唐长安城的环境保护以唐官方为主导,城内民众参与,同时辅助以严格的法律规定和处罚作为约束。唐官方和居民共同为长安城环境作出的努力,值得被现代社会环境保护所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都城不仅是帝国的政治权力中心,还是礼法制度的主要策源地。唐长安城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宏大的都城,城门管理制度严格而完备,由严密详尽的宫城门籍制度、禁止城市居民夜间活动的宵禁制度、完善的城门启闭及维修制度等共同构成的城门管理系统,不仅维护着都城的安全与稳定,还是维系都城社会空间、等级秩序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元统一中国之后,定都大都(今北京)。为了解决京城粮食供应的困难局面,先后开挖了济州河与会通河。其南北两端衔接了隋唐以来的旧运河,从而使京杭之间水运贯通。此后,明清两代继续整治和使用。自明成祖永乐时开始,治河中枢机构即设置在济宁城区,历经500多年,至清光绪二十八年,因漕粮改由海运而裁撤。治河中枢机构及其直属各官衙在城区的位置与规模,裁撤之后的使用单位演变概况,以及现在可寻找的遗址.文中进行了较详细的表述,以此印证历史上济宁确是运河枢纽。  相似文献   

14.
《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全面地介绍了摩尼教的历史、教主摩尼、典籍、教团组织、寺院制度以及基本教义。它实际上是开元十九年(731年)驻在京城的摩尼教传教师拂多诞奉诏而作的一个有关摩尼教的解释性文件。拂多诞之所以要写这一文件,是由唐玄宗因武则天优待摩尼教而自始就对摩尼教不感兴趣且采取不利于该教的措施,从而下诏让拂多诞书面奏闻其教的情况,《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就是拂多诞的书面奏稿。从中可透视唐代封建政权与宗教的关系及其对宗教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陇西、青东黄土高原地区的城镇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陇西、青东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建设最为重要的时期。民国时期这一地区城镇达到300余个,较清代翻了一番,一批商业城市的著名城镇出现,城镇建设完成了由传统向近代化的过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前30年的扩充和发展,城镇达到700多个。近20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一个以省会兰州为全省中心,以省辖市为区域中心,以县城与乡镇为网络的城镇发展新体系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6.
洛阳在我国古代是西汉的陪都、东汉的都城,建国后出土了一大批陶俑,其中的杂技陶俑不但证明了汉代经济的兴盛,也佐证了汉"百戏"的高度发达。以洛阳出土杂技俑为切入点,分析了汉代"百戏"的种类,以及"百戏"的发生原因,以进一步丰富我国古代体育研究。  相似文献   

17.
保定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涞源县的飞狐古道和蒲阴陉自古更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道.涞源县地区的军事防御是在明朝北部边疆防线不断南移、内缩的整体形势下,随着历史的发展呈现出前后不同的发展特点——由嘉靖年间的"守在关隘与堡城"到隆庆、万历年间的"守在边墙与互市".涞源县明长城在明代后期发挥着防卫京师的重要作用,并历经嘉隆万三朝经营,逐步形成一整套完整、系统的军事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18.
西京大同和辽宋边境走私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京大同和北宋河东地区接壤,是辽朝和中原进行联系和交往的重要的桥头堡。由于受辽、宋王朝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辽、宋间民间私人贸易即走私贸易盛行,其贸易额甚至超过榷场贸易。西京大同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和中原故地人民血缘关系密切的便利条件,成为辽、宋边境走私贸易的重要通道,客观上为加速辽、宋经济一体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北宋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河及其两岸的风光,不仅艺术价值极高,而且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可直观的历史资料,还蕴含着丰厚的文化价值。试图从其创作寓意和目的、缺失的女性、井然的社会秩序、发达的广告文化以及丰富的都市生活等方面入手,找出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北魏政权之所以在398年定都平城,是诸多因素决定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原因,更有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权衡利弊后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