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对武德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进行梳理,发掘了武德文化中的爱国思想、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创新等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提出以武术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武术社团实践和宣传为重点、以各类媒体的武德宣传为辅助,将武德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以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跆拳道"礼仪"文化及武德内涵的比较阐释,认为学校武术中武德礼仪教育存在着多种"缺位",是学校武术武德礼仪教育改革的羁绊。制订一套武德礼仪规范并在学校武术武德教育中严格施行,是当代武术武德教育改革的时代诉求。  相似文献   

3.
武术已成为大学的必修课程,尤其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群体中,更是开设了武德修养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武德课程的开展流于形式,与预期相距甚远。通过对这个群体中武德修养教育现状的研究,总结武德教育的方法、内容以及武德教育的运行机制,探讨武德教育与精神文化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一些特点,提出在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武德教育,以期在继承和弘扬武德文化的基础上,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安全、文明的育人场所。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探讨了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认为:《易经》奠定了中华武术文化的基础;儒家思想对武德的形成和武举的实施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思想为武术理论的构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道德辩证法认为,任何道德都具有流变性,都会随着社会环境和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其流变后所具有的新价值必将受到社会实践对其进行的合理性论证。武德和其它道德一样具有流变性,它的内容和价值必将随着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综合分析法,并结合当前武德研究的现状,旨在从伦理学道德结构论的角度对武德进行新的探讨,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武德相对于武术发展的局限性,提出了构建新的武术道德体系的必要性。文章还对武德的概念做了新的界定,突破了仅仅对武德具体规范和标准研究的现有模式,提出了“武德体系”的概念,并主张从伦理学的高度建构一个“武德体系”。这个体系的框架结构包括武德活动、武德意识、武德价值、武德规范、武德评价、武德教育六个方面。它们构成的是一个动态的辨证体系。这个体系不仅是体育伦理道德的一部分而且是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道德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6.
武德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的重要目标,而中华武术中武德精神所弘扬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统一的、一脉相承的.武德通过弘扬民族的道德规范,以其独特的社会控制功能弥补法制控制的空缺和不足.因此,探索武德精神中和谐因素与构建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的内在一致性,宣扬发展武德精神,民族精神,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独特贡献,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价值进行研究。分析了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武术教学中要加强武德教育,要通过开设武德教育课程,构建德育环境,创设武德教育情境,加强武德与其他思想品德课程的合作教育,多渠道齐抓共管,以形成"教育合力",加强武师自身修养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儒家思想对传统武德的影响。认为,儒家文化中的中和思想、仁爱思想、修身思想和义利思想对中华武术传统武德思想的内容体系、价值标准,尤其是习武者的动机和行为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儒家的中和、仁爱、修身和义利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于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视和肯定,促进了传统武德思想观念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日本少林寺拳法源于中国,是中国武道在国外成功发展的典范之一.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日本少林寺拳法体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日本少林寺拳法技术动作结构简单精炼,不求虚势;晋级制度倡导武德与武技并重,讲究实效;组织机构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是日本少林寺拳法保持良性运转和迅速发展壮大的组织保证;文化上的"拿来主义"传统,使日本少林寺拳法善于兼容并蓄,广取他人之长,逐步形成自我更新机制,并不断持续发展.提出其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启示:改变传统观念、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对当今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强化武德教育,发掘武术的内在价值,将武术从单纯追求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外在目的与通过技术的艰苦磨炼来认识自我、改造人性和建立良好的精神观念的内在要求融为一体;善于交流,广泛吸取其他民族搏击项目的先进成果;探求中国武术发展规律,发扬中国武术技击精华;以段位制工作为基础,使中国武术走向规范化发展轨道等.  相似文献   

10.
武术具有其独立的价值体系,武术的价值核心在于武德,重武德培养是武术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文武双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建设人才的先决条件,也是武术文化、武术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公私观念与公德、私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的公私观念只属于政治哲学范畴,公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传统中国的公私观念则既属于政治哲学范畴,又属于道德哲学范畴,公与私道义上的对立,源于古代中国政治与道德的内在冲突,源于中国的专制政治。了解了这一点,才能有对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以及公德与私德的正确理解,才能明白我国当前道德建设的重心在于社会公德的培育。  相似文献   

12.
浅析现代武德的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探究武德的渊源、归纳旧武德的内涵及弊端人手,从继承和时代要求的角度提出现代武德涵盖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以及武术与其它技击术的比较中,认为合一是武术重要的文化特征。武术合一的文化特征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天人合一观念基础之上的。武术合一的文化特征表现为形神合一、练养合一、武艺合一、德艺合一、武道合一几个方面,而且它们是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我们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华传统道德,则是近代以来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争论的问题。《中华传统道德的现代意义》一书,立足于一个民族的生命和她的道德传统的生命是同一的理论视点,既尊重传统,把传统道德作为我们当今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又立足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把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以人际关系为主线、以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为核心,对中华传统道德进行了富有新意和创意的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15.
从儒家师德观谈当今师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德,作为一个世人熟知的道德范畴,已是个古老话题,但这个话题常言常新,它不断吸收时代新的精神和理念,永远都不会逃逸出世人的视野。探讨"师德"的真谛具有深远历史与现实意义。文章从儒家代表人孔子、孟子、荀子师德教育观入手,阐释当代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16.
浅谈武术散打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体现武术本质属性的散打运动如今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如何使散打运动健康的发展,圆武术爱好者的梦,使散打运动成为当今第一搏击运动。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从武德和人文精神方面研究武术散打,能够与武术爱好者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7.
采用探源和逻辑分析研究的方法,对中华武德受不同时期主流文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所谓文化性格是指一定时期独特而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如侠文化、封建农耕文化、儒家文化、新文化等等。它们都能对一个时期的官风民俗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重构现代武德内涵的必要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武德的发展也是武术发展的一个写照。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其部分内涵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步伐,甚至有些内涵正阻碍着武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分析探讨了重构现代武德内涵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中华武术武德的内涵进行解析,对武德在当代社会缺失的原因进行探讨,进一步阐释在当代社会重构武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